逃離明天
《逃離明天》
小的時候,最討厭寫議論文。一堆實例擺出來,試圖去說明“抱負”、“成功”、“善良”等等虛無縹緲的東西。反反復復幾個例子,不是蘇軾遭貶謫去嶺南吃荔枝,就是海倫·凱勒在黑暗中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再有高級一點的博學多才的人,可能寫的出海明威身體里的227塊彈片。
所以我喜歡敘事,喜歡觀察生活中各種的小細節。英語老師上課把袖子挽起來,用兩根手指夾住粉筆在黑板上寫下單詞,這一定是因為她穿了一件很貴的新襯衣,她上課的時候總喜歡趴在講臺上,蹭的滿袖子粉筆末。
住在對門的阿姨換了新的手提包,身上的香水味道也跟昨天不一樣了,這一定是因為她的兒子從國外送給她的,她之前的背包還是十年前的樣式,邊角已經有了破洞。
可是等我做了編輯之后,發現我不得不再次面對我最不擅長的文體,甚至在行文之前,要搞清楚所謂的“邏輯”。想把一件事情說清楚,議論文是最好的文體。所以當我不得不選擇去寫議論文的時候,我開始逃避這件事情,稿子都一拖再拖。
逃避不是解決事情的最好方法,卻是讓自己放松的最好理由。就在我寫這次的選題的時候,因為一個概念沒有搞清楚,我在辦公室一臉懵逼的看著主編 而另一位主筆編劇思路清晰的一下子把這些事情分析清楚了。這位平常被我們調戲成鋼鐵直男的編輯看著我也看著主編,笑嘻嘻的說,“我跟她的差距,可能我讀幾本書就能追過來。但是她跟我的差距他她一直也追不上,因為她不看這些書。”
這已經不是蘇軾和海倫凱勒可以解釋的清楚的事情了,想要這件事情更明白,你需要去了解更多的人,比如薩繆爾森,再比如凱恩斯。這些有關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著作,看起來比我大學學過的所有公式都要晦澀難懂。
所以當人一旦陷入一個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工作效率往往會變得非常低。好幾次,當我拿到我自己的選題的時候,腦子里面只有兩個字,叫做崩潰。在谷歌上檢索各種有的沒的的信息,卻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百無聊賴的點著鼠標,試圖在茫茫的文獻海洋尋找一根自己能握得住的救命稻草。在很多時候,稻草沒有找到,我選擇離開這片海洋,再次回到社交軟件的綠洲,在幾條貓咪的視頻中給自己發酵一個溫暖愜意的午后。
逃避已經變成了我“解決”很多事情的方法。之前玩英雄聯盟,因為不會補兵,總是在瘋狂漏刀,而我又是一個不太甘心做輔助的人,只好選擇了打野位置,事實上因為我的節奏不對,常常帶崩全局。再后來玩絕地求生,因為槍法不準,所以只能瑟瑟發抖的躲在朋友后面當一個“醫療兵”,聽到遠處一聲槍響的時候,緊張的手心給鼠標留下一圈明顯的汗漬,沒有什么用的我最終還是沒開一槍。
辦好了健身卡,只去了三次,還寬慰自己說,冬天太冷了,等春天一定天天過去。可是因為失眠日漸勞損了身體,全憑枸杞茶已經調理不成當初的自己了。床頭放了一本《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立誓這個冬天一定要讀完,可是剛翻了幾頁,這本書就被壓在了其他書的底下,一頁都不想翻動了,所以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斯托爾珀—薩繆爾森理論到是什么。
身陷溫柔鄉,逃避變成了懶惰滋生的溫床。總是覺得“明天我一定會做出點什么改變的”,可是第二天還是一覺睡到十點,看著從窗簾縫隙漏出暖融融的陽光,卻依然舍不得起床拉開厚重的簾。又在心里暗想,“明天,明天。”但其實明天很長,不如抓住破損的今天,彌補一下在床上碌碌無為溜掉的那兩個小時、即使從中午開始的每一天,也都有暖陽,有微風,也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