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王師北定中原日全詩賞析)
取名,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名字往往寄寓著父母對子女的期望。
在《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和楊康的名字十分有深意。
兩人的父親郭嘯天和楊鐵心同為北宋遺民,胸懷一腔愛國的熱情,他們惋惜北宋的覆亡,于是給孩子取“靖康”二字,是想讓楊康和郭靖不要忘記“靖康之恥”。
是啊,“靖康之恥”深深影響了所有的北宋遺民,愛國詩人陸游,就是其中的代表。
陸游一生都致力于恢復中原,至死未休,1210年,85歲高齡的陸游走到了人生盡頭,他寫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名為《示兒》,是給兒子的叮囑,亦是訴說自己的心愿。
我要走了,萬事皆空,最令我悲傷的就是還沒見到國家統一。有朝一日,如果朝廷的軍隊收復了中原的失地,你一定要到我的墳上,告訴我這個好消息。
千百年來,每每讀到這首詩,無人不為之落淚,為陸游的愛國的赤子之心,為陸游那終生未曾實現的愿望。
陸游的愿望源頭,還要從“靖康之變”說起。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此時的陸游,還是一個兩歲的幼兒。
其實,早在陸游出生的1125年,金軍就已經開始南下攻宋,天下已經很不太平。
靖康元年的秋冬之間,父親陸宰帶著全家人從東京南歸,沿路兵荒馬亂。
陸游曾在《三山杜門作歌》中寫道這一段幼年的經歷:
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
淮邊夜聞賊馬嘶,跳去不待雞號旦。
人懷一餅草間伏,往往經旬不炊爨。
嗚呼亂定百口俱得全,孰為此者寧非天。
剛剛學會走路時,陸游就過上了兵荒馬亂的生活,兵災來時,他們只能伏在草叢中,拿著一塊餅,往往十天半個月沒有開火做飯。
一路南歸的過程中,隨處可見扶老攜幼逃難的情景,幾經周折,他們終于回到了山陰(今紹興)老家。
可災禍并沒有結束,金兵時常南侵,陸游的家鄉山陰是重災區,經過患難的陸游,總是比較懂事。
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陸游的父親陸宰是當時的名士,周侍郎、傅給事、李參政等志士和陸宰交游,說起國家覆亡,百姓流離,都痛哭流涕,飯都吃不下去。他們痛恨賣國的秦檜,贊揚忠臣烈士。
年少的陸游目睹著這一切,抗擊侵略者,收復中原的種子,早已種下。
1153年,28歲的陸游到臨安應考,卻因為秦檜的阻撓而落選。直到秦檜死后的1155年,陸游才正式步入仕途,從此,恢復中原貫穿了他的一生。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陸游上疏,建議整飭吏治軍紀、固守江淮、徐圖中原。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撫川、陜,駐軍南鄭,委托陸游草擬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計劃,陸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
十月,朝廷否決北伐計劃的《平戎策》,調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師北伐的計劃也毀于一旦,陸游感到無比的憂傷。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禪位于趙惇(宋光宗),陸游上疏,提出治理國家、完成北伐的系統意見,建議“減輕賦稅、懲貪抑豪”;“繕修兵備、搜拔人才”,“力圖大計”,以恢復中原。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請寧宗下詔,出兵北伐,陸游聞訊,欣喜若狂。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彌遠發動政變,誅殺韓侂胄,遣使攜其頭往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游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萬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陸游憂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臥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陸游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 臨終之際,陸游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他生于兩宋之交,幼年就飽受戰亂流離之苦,對侵略者的痛恨,對收復失地的愿望貫穿了他的一生。可是,南宋統治者只圖茍安求和,不思進取,他一次次的燃起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
乾道八年時,他在《謝池春》中寫下詩句: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
是啊,一年又一年,中原未曾收復,時光都虛度了。
到生命的盡頭,他知道,他真的看不到國家收復了,他只能留下遺言:兒子呀,如果有一天,中原收復了,一定到我的墳前告訴我。
赤子之心,至死未休,這就是陸游。
可惜的是,終南宋一世,也未曾收復中原,陸游有知,肯定無限遺憾。
可是,這位赤子之心的愛國詩人,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人,關心國家命運,激勵更多的人為國家復興而獻身。生命有限,而精神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