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散文經典作品(兒童散文詩精選簡短)
隔壁住的那家人,家庭成員非常簡單,就母子倆。母親非常年輕,很會打扮。兒子9歲,上小學3年級。
他們的房間和我的一樣,不到20平方米,中間隔了堵墻,前間吃飯,后間睡覺。幾乎沒啥家具。唯一的裝飾品是掛在床頭的一幅女主人當年的藝術照,同所有藝術照一樣,根本就不像她。
這樣的房子可算是這個小縣城里最便宜的住處吧,房租一個月才150元。位置偏僻,上街不便。墻壁薄,無法過冬。又沒有上下水,還不能使用功率超過100W的電器—冰箱、微波爐之類。廁所是戶外公用的,得穿過后院再走一截山路才能到達。總之極不方便。像我這樣單身的湊合著住還行,拖家帶口的還住這樣的房子,實在太……不曉得他們倆為何沒有自己的家,為什么過著如此簡陋寒酸的生活。他們的身份看起來是介于民工和市民之間的那種吧,模樣體體面面,說話大大方方。
那孩子并不調皮,是個自來熟,和誰都能搭幾句話。口吻跟大人似的,頭頭是道,熱情得體;做起事來也面面俱到,客客氣氣,看不到一點孩子氣。太神了!
盡管是早熟的孩子,但他媽媽打起他來,還是毫不含糊,并且幾乎每天他都要挨兩次打。一次在早上,一次在晚上。
早上往往因為沒有好好洗臉。這才多大個事啊!反正他媽媽先打了再說。唉,挨打的時候,無論多成熟的孩子,哭起來仍然還是個孩子。
晚上挨打是因為算術題又做錯了。并且當媽的堅持是錯的,兒子堅持沒錯。兒子一邊躲棍子一邊哭喊:“你什么也不懂!……你不懂裝懂!……憑什么你說我錯了我就錯了?”
他媽的棍棒速度加快:“你又憑啥說我不懂?我有啥不懂的?”
直到兩人都累得筋疲力盡了,才又坐到一起,繼續研究下一道數學題。
好在這孩子性格還算開朗。每次挨完打不到20分鐘,就忘記了一切屈辱,主動求和,“媽媽”長、“媽媽”短,說這說那,商量柴米油鹽的事情,認真地出謀獻策,一點也不記恨。直到下一次挨打時,才想起一切,邊躲邊憤怒地大喊:“你總是打我!你為啥總是打我?我殺人了嗎?我放火了嗎?”
他媽說不過他,只好加重棍棒的力度,并跟著一起大喊:“那你殺人去吧!你放火去吧!”
孩子到底還小,被打得招架不住了,終于開始求饒:“媽,別打了!我再也不敢了……”
他媽一聽,打得更起勁了,又踢又踹:“教你不敢,我教你不敢!”
打完后,一片寂靜。沒一會兒,當媽的開始悠然地哼歌:“……分手不是唯一的結果……”
兒子也跟著大聲順出下一句:“既然我并沒犯錯,為何還要離開我?……”
然后兩人一起快樂地唱。
這首流行歌平日里聽來惡俗至極,但被這母子倆一唱,聽來格外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