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不好玩物
作者: 傅瑛 【本書體例】
梁紹壬
梁紹壬(1792——1835),字晉竹,號應來,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道光年間舉人,官內閣中書。有《兩般秋雨庵隨筆》八卷傳世,主要記述文學故事,詩文評述、風土名物等,頗多消閑之作。
呂蒙正為相,有以古鑒獻者,云:“能照二百里。”公曰:“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為?”
又有以古硯求售者,云:“一呵即潤,無煩注水也。”公曰:“就使一日能呵一擔水,亦止值十文錢而已。”
此與東坡駁古墨同一諧謔。玩物之戒,直令賣古董者神喪氣沮。
(選自《兩般秋雨庵隨筆》)
呂蒙正任宰相時,有人向他進獻古鏡,說:“這面鏡子可以照見二百里。”呂公說:“我的臉不過有碟子那么大,用能照二百里的鏡子干什么?”
又有人向他兜售古硯,說:“呵口氣這硯就會濕潤,不用麻煩注水進去。”呂公說:“就算一天呵氣能呵出一擔水,也不過值十文錢罷了。”
這與蘇東坡駁斥古墨的事一樣幽默可笑。玩物喪志的勸戒,簡直讓賣古董的入神氣沮喪。
呂蒙正是北宋時著名宰相。這篇短文記敘了呂蒙正的兩則生活逸事,反映出呂蒙正幽默而富有個性的性格,也從側面歌頌了呂蒙正為官清廉的高潔品質。
作者巧妙地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全文惜墨如金,省去事情經過、人物外貌的描寫,僅只記述呂蒙正與客人的簡短對話。如有人送古鏡給呂蒙正,吹噓這面古鏡可以“照二百里”,呂蒙正不是為之驚異好奇,愿試一試;也不是擺出宰相面孔,講大道理教訓送鏡子的人,而是幽默地說自己臉太小,還沒個盤子大,用不上照二百里的鏡子,婉言拒絕了饋贈。又有人來向他兜售古硯,夸說此硯不用放水,僅只呵口氣即可研墨;呂蒙正又嘲諷說,一天即使能呵出一擔水,也只值十文小錢,也就是說他并不把這古硯看得多么珍貴。兩組對話,雙方說完后故事也就結束;但故事雖然結束,余音卻仍裊裊。這樣寫不僅可節省筆墨,也能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的余地,讓讀者以自己的經歷和修養去體味想象呂蒙正的風趣幽默,以及送古玩人的尷尬。
作者在選材上頗下了番功夫,雖說內容不多,卻能緊扣主題,不枝不蔓。一次寫獻,一次寫賣,相互映襯,互為生發,相得益彰。這一獻一售都被呂蒙正用妙語拒絕,才能全面地突出呂蒙正防微杜漸,不好玩物的主題,使呂蒙正廉潔形象更為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