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董仲舒《天人三策(節(jié)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天人三策(節(jié)選)[西漢]董仲舒
原文
陛下發(fā)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詩》曰,“夙夜匪解”,《書》云,“茂哉茂哉”,皆強勉之謂也。
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shù)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聲發(fā)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臧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筦弦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
(選自《國學名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注釋
發(fā):用。
情性:情況和本質(zhì)。
及:達到。
案:通“按”,審查、研求。
相與:相互之間的關系,相關聯(lián)的所在。
傷敗:國家出現(xiàn)天災人禍或動亂挫折。
亡:通“無”。
強勉:努力、勉勵。
知,同“智”,智慧。
行道:遵循“天命”治理國家。
還至:很快恢復到原來國家強盛的局面。
還,迅速。
至,極、最。
《詩》:指《詩經(jīng)》。
夙夜匪解:朝夕不懈、毫不懈怠。
《書》:即《尚書》。
茂:奮勉,努力。
繇:通“由”,從、自。
沒:通“歿”,去世。
皆:都,全。
雅:正,是“言王政之所由興廢的”作品,政事有大、小,故有大雅、小雅之分。
頌:頌揚帝王的“盛德”。
著:顯著。
和:各種樂音相互重疊。
臧,通“藏”,深入的意思。
筦:古時的一種樂器。
虞氏:傳說中的遠古部落,舜為其部落領袖。
《韶》:樂名。
作者簡介
董仲舒(前 179—前 104),廣川郡(今衡水景縣廣川鎮(zhèn)大董古莊)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曾任國相,后辭職回家。此后在家著書,但仍然受到漢武帝的重視,朝廷每逢大事,漢武帝就會讓使者及廷尉去詢問他的意見。
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tǒng)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tǒng)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譯文
陛下您用圣德之音,下達英明的詔書,希望明晰“天命”的奧妙、國家的情勢、治國所應遵循的規(guī)律。這些都不是我這樣愚鈍的臣子所能回答得了的。
微臣認真研究《春秋》所記載的、歷代前朝所發(fā)生的事情,觀察、分析天命和人事之間的關系,感到十分畏懼。每當國家將要出現(xiàn)有悖天命的弊政,上天總是先把自然災害降臨到世間,以警告那些違反治國之道的君主;如果他們不懂得這是上天的懲戒而看不到自己的過錯,上天就會再次出現(xiàn)怪異的天象使他們感到驚懼;如果他們還不能認識這種變化的危險性,那國家的動亂和危難就真的來到了。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以仁愛之心對待君主并希望他們檢點自己的行為、制止國家可能出現(xiàn)的動亂。除了那些真正的無道君主,上天都要扶持他們并且用各種辦法保護他們,使他們順利地治理自己的國家。而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君主就要奮勉自持,恪守正確的治國之道。用這種態(tài)度去研究學問,就會見聞廣博且更加聰明;用這種態(tài)度去治理國家,就會使自己的德行聲名遠播,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這些都是能夠使國家迅速恢復強盛局面的、行之有效的辦法。《詩經(jīng)》說:“從早到晚,不敢懈怠。”《虞書》說:“努力啊!努力啊!”這些都是勸誡人們自強不息的話語。
所謂“道”,就是君主應當遵循的治理國家的基本規(guī)律,仁、義、禮、樂都是“道”得以實現(xiàn)的工具。那些道德高尚的君主去世以后,其子孫在幾百年的時間里長久安寧地治理著國家,這些都是運用禮樂教育、感化百姓的結果。君主未制作歌頌自己的音樂之前,總是選擇前代帝王音樂中那些適于當代的作品,對百姓進行鞭辟入里的教育。如果這種教育起不到入情入理的作用,不能像“雅頌之樂”那樣歌頌君主的盛德,那么君主(就要)在成就大業(yè)之后親自制作音樂,這是他們在用音樂歌頌自己的盛德。所謂音樂,是用來改變民風民俗的,用音樂去改變民風民俗是簡易可行的,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雖然樂曲的聲音是從各種樂器中演奏出來的,但它卻來源于感情,通過肌膚深入到骨髓(即使思想受到刻骨銘心的教化)。所以有的時候,君主治理國家的方法雖然有些偏差,但宣傳君主盛德的管弦之音卻沒有衰敗。舜為政治國的年代已經(jīng)離我們很遙遠了,可是流傳下來的樂頌依舊存在,所以,孔子在齊國還能聽到歌頌君主盛德的《韶》樂。
賞析
董仲舒是這次接受策問的賢良之首。他將儒家思相與陰陽五行及當時的崇天神學結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董氏理論。在回答武帝提出的三道策問中,簡明扼要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第一道策問中,天人關系是一個重點問題。董仲舒認為,天關懷人君,時時觀察他們的作為,如果積善累德,就會降下祥瑞,加以鼓勵;如有失道之處,便以災害來譴告,以怪異來警懼,以促其改正。只要不是大無道之君,上天總要“扶持而全安之”,只有不知改悔的,才會讓他垮臺。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最終為武帝接受,并在漢代和整個中國政治史、學術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