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拈花微笑: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它是佛教語,是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
相傳,有一次,大梵天王請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上說法。釋迦牟尼說法之前,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行之以大禮。
這時候,佛祖拈起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這讓眾人很困惑,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
看到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祖內心歡喜,當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的典故。
對此,南懷瑾先生說:“教外別傳,釋迦說法四十九年說了那么多,在這個以外,別有心傳。他(摩訶迦葉)懂了,就交給他,這是一件事。這是個開始,后來,佛祖又把自己的袈裟和一個飯碗(稱衣缽),交給迦葉尊者說:‘我涅槃以后,你不準死,要等到下一個劫,彌勒成佛的時候,把這個衣缽交給他’。”
事實上,佛祖傳予摩訶迦葉的是純凈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不著形跡、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的心境,是一種“無相”、“涅槃”的最高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能用言語表達。而迦葉的輕輕一笑,正是因為他領悟到了這種境界,所以佛祖才把衣缽傳給他。
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不難發現,拈花微笑有兩種理解:一是對某種東西或者人有了透徹的領悟,二是人和人之間彼此默契、心領神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摩訶迦葉的輕輕一笑,是對釋迦牟尼禪理的理解,也是對釋迦牟尼用心的領會。在佛家,這是悟道者難以達到的境界,卻又是修道之人渴望達到的境界。
在講法華經的時候,南先生說:“提到法華經,為什么拈花?為什么微笑?你站在那里看花,話頭就來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么修持了。一顆種子,怎么開花?怎么結果?”
人的生命過程就好比一朵花的生命歷程:未開,微開,怒放,結果,凋零,消融,化泥,虛空,輪回一周。看到一朵花,其實就等于看到了人的一生。這就需要“悟”。南先生一連串的問題,意在教眾人修持的方法。事實上,也是在教為人處世的方法。
我們要看到生命的緣由來去,知道人生的走向,領悟生命的真諦,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個聰明人,不是每一句話都得說出來,才是明白別人的意思;也不是每一種心聲都能用言語表達出來。因此,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別人顧此言它的弦外之音,要心領神會;別人的“醉翁之意”要能聽得出來;別人的真正意圖,要能夠領悟得到。
對于第一點,我們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于第二點,可能會感覺玄妙。事實上,第二點最耐人尋味。試想,生活中,假如你和一個人說話,總是要說很多,甚至啰唆、重復很久,他才明白你的意思,你會不會感覺很費勁,甚至感覺很累,久而久之,你還愿意與這樣的人打交道嗎?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當一個人踏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時候,如果領導的話他總是聽不懂,或者領導的真正意思他總是領悟不到,那么,這樣的人要出類拔萃,獲得領導的賞識和提拔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就需要“拈花微笑”的悟性,求一個“懂”字。所以南先生說,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么修持了。對于第二點,其言外之意,也便在這里。
因此,為人處世中,我們若是懂了拈花微笑的道理,便能珍惜生命,看重生命的意義,領悟生命的真諦,進而在人生路途中,始終能持有豁達、樂觀和積極的生活態度。與此同時,也能做一個聰明人,不斷增強自己的領悟能力,這樣的人,外表平靜,內心機靈,必然也深得別人欣賞和喜愛。
當然,我們說要做一個能領悟別人意思的人,做一個明智而又有領悟力的人,并非要去做一個奸詐狡猾的小人。真正能理解、領悟別人的人,并非為了取悅于人而費盡心機去猜測別人的需要、刺探別人的秘密甚至揭開別人的傷疤,而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無須多說,無須言表,甚至說不得,一切盡在不言中,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但是,無論如何,言簡意賅也能聽懂,繁冗拖沓也能抓住最主要的意思。
看似很神秘,其實拈花微笑重在一個“悟”字,進而“懂”。這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也是為人處世最機趣的道理。因此,我們若想更順利、持久地和別人打好交道,那就學會這個道理吧——拈花輕輕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