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誡家后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李光地·誡家后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少小之時,謙謹(jǐn)是尚①。動則畏譏,言則懼謗。傲不可長,志不可蕩。使人視之,如璞未易②。毛詩有言③:“維莠驕驕④。”童子佩觽⑤,古人所嘲。柔顏捫舌⑥,賢圣猶勞。矧爾小子⑦,而敢矜高。父祖艱難,供爾衣食。便自放肆,而忘檢飭⑧。性既漓薄⑨,質(zhì)又乖逆⑩。幾何不為(11),敗類兇德。湖山諸子,驕慢成風(fēng)(12)。汝等又然(13),恐替吾宗(14)。今與汝約,改過于蒙(15)。再罔悛心(16),吾不爾容。
【注釋】
①尚:崇尚。
②昜(yang):雕琢。
③毛詩:即《詩經(jīng)》,以其書為毛公所傳,故稱毛詩。大毛公為毛亨,漢魯國人。小毛公為毛萇,漢趙國人。
④維莠驕驕:語出《詩·齊風(fēng)·甫田》:“無田甫田,維莠驕驕。”莠(you):一種像谷子的草,俗稱莠子或谷莠子。驕驕,也作“喬喬”,草盛而高的樣子。谷子結(jié)穗下垂,比喻有本領(lǐng)的人謙虛。莠子雖有穗,但籽粒不飽滿,不沉重,因而穗上揚(yáng)而不下垂,比喻人無本領(lǐng)卻驕傲。
⑤觽(xi):古代用以解繩結(jié)的角錐。《詩·衛(wèi)風(fēng)·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觽。雖則佩觽,能不我知。”這首詩是以一個成年女子的口吻寫的,寫她嫁給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心里很不滿。觽是成年人所佩帶的東西,因?yàn)閮和呀?jīng)結(jié)婚,所以也佩帶上了。
⑥捫舌:握舌不使說話。
⑦矧(shen):況且。
⑧檢飭(chi):約束修養(yǎng)。
⑨漓(li)薄:淺薄。
⑩乖逆:乖張,不和順。
(11)幾何;若干,多少。
(12)湖山諸子:所指情況不詳。
(13)然:如此。
(14)替:衰敗。
(15)蒙:幼稚。
(16)罔:無。悛(quan)心:悔改之心。
【譯文】
少小的時候,要崇尚謙虛謹(jǐn)慎。行動要怕人譏笑,說話要怕人誹謗。驕傲不可增長,心志不可放蕩。使別人看來,像璞還沒有雕琢成玉。《詩經(jīng)》中有句話:“莠子很驕傲。”童子佩帶解繩用的角錐,就被古人所嘲笑。顏色溫和,說話謹(jǐn)慎,圣賢們還努力這樣做。況且你們這些后輩,卻敢自高自大。父親祖父們歷盡艱難,供給你們衣食。你們便自己放肆,而忘了約束、修身。性情既淺薄,品質(zhì)又乖張,不和順。離成為敗類的兇險品德還差多少呢?湖山那幫后輩,驕慢成風(fēng)。你們又這樣,恐怕要使我們這一宗人衰敗。今天與你們約定:趁年紀(jì)小時改過。再沒有悔改之心,我不能容忍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