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不諳離別苦
明月不諳離別苦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擅長辭令,尤擅小令。風格婉轉,歷有“此宗令詞之專精者,首推晏殊”的評價。詞最工,風格清而疏朗,脫去花間派濃艷浮靡之習,在當時詞壇獨具一格。今存一百三十余首,《蝶戀花》便是其中一則,原文為: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話說,由于詞在宋代十分流行,不少的讀書人都會作詞,有一個叫杜世安的人,因為附庸風雅,時常賦詩填詞,閑來寫一首半闋,也就自稱為詞人了。由于他曾官至郎中,人們便稱他為“杜郎中”。
杜世安雖然詞寫得不怎么樣,卻十分自負,把誰都不放在眼里。
一次,晏殊創作了《蝶戀花》,此詞一出,眾皆稱好。唯獨杜世安看了連連搖頭。他不以為然地說:“我看這首詞還需要推敲一下?!?/p>
有人問他,如何推敲?他信口開河地說:“詞中‘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兩句,也寫得太孤寂、太凄慘了。而后面的‘明月不諳離別苦’更令人費解,‘明月’怎么會‘諳離別苦’呢?”
杜世安這么一品評,晏殊這首好端端的《蝶戀花》一無是處,簡直成了一堆廢話。
人們看到杜世安如此狂妄,便有意要戲弄他:“杜郎中既然有此高見,不妨改寫一首,讓我們大家來開開眼界,長長見識?!?/p>
杜世安沒有聽出人們講話的意圖,也不謙虛。于是提筆在手,毫不謙讓,把晏殊的《蝶戀花》詞,改成了一首《端正好》詞:
檻菊愁煙沾秋露,天微冷,雙燕辭去。
月明空照別離苦,透素光,穿朱戶。
夜來西風凋碧樹,憑欄望,迢迢長路。
花箋寫就此情緒,待寄傳,知何處?
改寫完,將筆往桌案上一放,向人們炫耀起來。
眾人俯身去看,一個個不禁掩口而笑。原來,將兩首詞放在一起一比較:晏殊的《蝶戀花》晶光煥發,奇光四射;而杜世安的《端正好》則干癟粗陋,黯淡無光,就如同一件傳世奇寶與一件蹩腳的贗品放在一起。
大家一陣哄笑,杜世安直羞得無地自容。
晏殊的《蝶戀花》是首寫離愁別恨的名作。上闋寫庭院及室內景物。下闋寫詞人登樓望遠時的所見所感。全文的意思是:欄桿外,菊花被輕煙籠罩,好像有著無盡的憂愁;蘭葉上掛著露珠,好像在哭泣。羅幕閑垂,空氣微冷;一雙燕子飛去了。明月不知道離別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進屋子里,直到天明。昨天夜里,秋風吹落碧樹的葉子,我獨自登上高樓,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此詞寫秋意但不凄苦,抒離情愁而不哀,寫富貴之家但又不言“金玉錦繡”,臨秋而望遠,極目天涯,境界極為遼闊,較南唐的離愁別恨之作都有新意。詞中還隱約含蓄地表示有難言之意,給讀者留出想象的余地。王國維曾用下闋的第一句比喻“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的三種境界中的第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