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治分析(第六版)
【4275】現代政治分析(第六版)
(〔美〕達爾、斯泰恩布里克納著,吳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8.9萬字,2012年6月第1版,45元)
4部(12章):[1]基礎;[2]政治體系:相似性與差異性;[3]政治參與和政治評價;[4]政治分析:為了什么。
這本書構建了政治分析的框架、概念、要素,為政治分析提供了很好的視角,結構清晰,論述深入淺出,將政治學研究的各個重要問題勾勒出來了,并引用實例加以論證。
影響力看上去有無數可能的形態和樣式,往少了說就可以發現影響力和它的表兄弟——權力、控制、強制和暴力。
“要么忠誠,要么退出”。
人類行動者之間的這樣一種關系,即一個或更多行動者的需求、欲望、偏好或意圖,以一種與影響力施加者的需求、欲望、偏好或意圖在方向上一致(而非相反)的方式,左右一個或多個行動者的行動或行動意向。
一個政治體系是一個由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集合體,而這一體系的部分或要素又是以個人或集體方式把影響力運用于個人和集體而構成的。美國政治體系包括國會(以及它的次體系)、總統(以及總統直屬機構的次體系)、最高法院、政黨、利益集團、選民、新聞媒體等。
一般而言,人們所運用的影響力在量上差異可以歸結為三個基本因素:資源、技能、動機。
要運用影響力,就要耗費政治資源。
操縱、權力、強制和暴力,都是政治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政治體系的相似性:政治資源、占有的不平衡、尋求對于政府的影響力、對于政府的影響力的不均衡分布、對相互沖突的目標的追逐和處理、合法性的取得、意識形態的發展、其他政治體系的影響、變化的不可避免性。
1/3的國家夠得上多頭制稱謂。
政治,當然就是影響力的運用。
個人為什么一定要參與政治;[1]看重將來得到報酬;[2]認為選項的不同是很重要的;[3]相信他們能夠幫助改變結局;[4]認為如果他們不行動,結局就將難以令人滿意;[5]具備與眼前問題相關的知識或技能;[6]在行動中只需克服較小的障礙;[7]受到別人的參與動員。
政治和道德哲學是充滿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