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廣》原文與鑒賞
作者: 胡昭著 【本書體例】
【原文】: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1)。漢有游女(2),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詠江之永矣(3),不可方思(4)。
翹翹錯薪(5),言刈其楚(6)。之子于歸(7),言秣其馬(8)。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9)。之子于歸,言秣其駒(10)。漢之廣矣,不可詠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鑒賞】:
這是周代流行于江漢地區的一首樵歌,也是一首情歌。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殊知此詩即為刈楚刈蔞而作,所謂樵唱者也。近世楚粵滇黔間樵子入山,多唱山謳,響應林谷,蓋勞者善歌,所以忘勞耳。其詞大抵男女相贈答私心愛慕之情,……文在雅俗之間,而音節則自然天籟也?!薄稘h廣》大概就是這樣一首最早的樵歌。它抒發了一個單戀男子對自己所愛慕的女子的一種癡心的情愛和自愛自尊的品德。
全詩三章,章八句。各章后四句完全相同。
第一章抒發男子對所愛慕女子求之不得的癡情。開篇運用比興:“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意即南方有棵參天大樹,枝繁又葉茂,無奈路途遙遠,沒法到其蔭下去休息。以此表達出一種欲求不得的心情,作為后文的起興。緊接著引出了三、四兩句:“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直接表明了歌者所愛慕和追求的對象是一位江漢游女,并明確地道出了自己追求不到。關于游女,前人不少指為鄭交甫所遇神女,其實有些牽強附會。《詩經》中所歌詠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事,朱熹《詩集傳》就明確指出:“江漢之俗,其女好游,漢魏以后猶然?!薄度A陽國志·蜀志》中的望帝杜宇就是跟一位游于“江源”的“梁氏女”名“利”的相遇后愛戀而成婚。這說明江漢一帶古來即有女子出游的習俗。這首詩的歌者所遇、所愛慕并追求的也正是這樣一位游女。只不過歌者抒發的是自己徒有一片癡心,卻追求不到其所愛慕的人。后四句連用兩個比喻,進一步展現了歌者的這種求之不得的心情:漢江之水是那樣的浩渺寬廣,又是那樣的滔滔不息,既不能浮游而過,又不能乘筏而渡,浩歌以嘆,即無心情是多惆悵!
二、三兩章意義相同,寫歌者由癡念而失望,由失望轉入幻想。以這種感情上的一波三折,轉益寫出其癡情之深沉。在表達這種感情時,文字略有不同:由第二章的“言刈其楚”、“言秣其馬”,變化為第三章的“言刈其蔞”、“言秣其駒”?!奥N翹錯薪,言刈其楚(蔞)”,用的也是比興手法,意即在繁茂眾多的柴薪中,我要采伐那高高出眾的牡荊(白蒿),在眾多美麗的女子中我要娶那位姿容出眾、品德高潔的游女。這種愿望由于來得特別強烈,歌者便不由自主地進入了美好的幻想:“之子于歸,言秣其馬(駒)”,如果那位姑娘肯嫁給我,我就甘心情愿地喂好我那匹千里馬,駕上迎親的彩車去迎娶她,這就有些像《關睢》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的表達方式了。然而現實是“漢之廣矣,不可詠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本茨綒w于敬慕,癡情歸于癡情,姑娘是求之不得的,歌者不能不發出再三的嘆息。全詩寫得委曲婉轉,纏綿意濃,誠如朱熹所說:“以江漢為比,而嘆其終不可求,則敬之深?!狈接駶櫼操澷p此詩說:“終篇忽迭詠江漢,覺煙水茫茫,浩渺無際,廣不可詠,長更無方,唯有徘徊瞻望,長歌浩嘆而已。故取之以況游女不可求意也。”這里,方氏不僅是寫出此詩的歌詠的情事,也寫出了此詩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