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觀:真實世界中的經濟學思維
【4345】大局觀:真實世界中的經濟學思維
(何帆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36萬字,2018年12月第1版,58元)
共十輯:[1]人是理性的嗎;[2]到底是經濟人還是政治人;[3]政府與市場;[4]經濟增長的迷霧;[5]創新的來源;[6]全球化退潮;[7]不平等加劇;[8]人口慢變量;[9]金融危機;[10]地緣政治。
海拔3000米的經濟學。這是一座經濟學家搭建的思維訓練營。將人們關切的問題放到時代大局中,以經濟學的思維方法,拆解、辨析、探尋解決方案。
人非圣賢:不要輕易考驗人性。想要設個局去考驗別人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理性人假設也就是最優化決策。
對待別人要寬容;不要對自己過于自信;沒有一條萬能公式幫助我們識別別人是否值得信任。
人需要有欺騙自我的勇氣。樂觀者會更健康、更快樂、更長壽。人的一生,就是靠自我欺騙,幸福地度過的。在欺騙和自我欺騙的指引下,人類社會實現了不斷進步。
編假話比講實話更費勁。“當人們越是努力不想被猜中的時候,越是容易被猜中”。
要培養自己的大局觀,就不能只看經濟,不看政治。所謂政治經濟學,就是既要看經濟,又要看政治。
做蛋糕不如分蛋糕,分蛋糕不如搶蛋糕。
民族主義是一個惡魔。中國歷史上并非沒有殘暴的時候,北方的游牧民族經常騷擾中原農業地區,“五胡亂華”的時候,北方漢人幾乎慘遭滅族,蒙古人鐵蹄南下,漢人也被大肆屠殺。但與西方世界相比,中華文明才是真正的“大熔爐”。
沒有一種政策能夠適用于所有的時期和所有的國家。
不要對教育過于迷信。學習大于教育。
每個人都是習慣的奴隸。
一個國家治理水平越高,它能夠實現的對外開放程度也就越高。
沒有長期預期,就沒有長期投資。沒有長期投資,就沒有長期的經濟增長。
市場經濟無法自發地解決收入不平等,而收入不平等的程度日益加深,會傷害到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報告,若保持生育水平不足1.5的情況,100年后中國將降至5億人,15歲以下人口比例將不足10%,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40%。
馬克·吐溫說:“歷史是不會重復的,但總押著同樣的韻腳”。當我們遇到嚴峻挑戰,需要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歷史經驗就變得格外有用。
俄羅斯國土面積170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美國國土面積的近2倍,印度的5倍,英國的70倍。俄人口1.44億,地廣人稀。
強大的自我,應該是克制而謙卑的。
看懂趨勢:從房價到投資,從小動因到大趨勢,讓你心明眼亮;看透本質:從兩百年的現代化歷史感和全球空間感,重新反觀現實;看清世態:把紛紜萬象、抽象簡化成可以描述之“局”。在局內敘事,人情世故,盡得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