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林湄《寄鳥》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香港〕林湄
【原文】:
這是海邊的一座古屋,面向漁村灣,背靠一脈山。
海并不廣闊,山也不高峻,在喧鬧都市的地圖上,它只是郊外的一點。它寧靜、平凡,與蒼穹宇宙一樣,在日出日落、潮漲潮退中度過月月年年。
屋內住著一個中年婦人。她衣著樸素,卻很整齊。她面貌娟好,而表情呆滯。沒有人知道她為什么如此孤獨、神秘、沉郁地生活著。
有人猜想,她無親無戚,是個性情古怪的老處女。
有人說過,她曾尋死不遂,精神已不太正常。
流言蜚語對她已失去作用。她不笑、不哭、不鬧,除了那僅能糊口的一份工作的時間外,她整天躺在小屋,靜躺床上,聽海濤呼嘯,或屋后的蟲唧鳥鳴。
她生活在她的歷史故事里,在這個故事里,她是個悲劇的主角。她與正常人一樣,曾有個鬧哄哄的“巢”,后來被人搗破了、碎了。從此,她孤獨一人徜徉街頭,徘徊海邊,回味往事。
淚水流盡了,心兒枯干了。現在,她不怨、不恨、不躁,世界上該發生的事都將發生,怪誰呢?命運!
品嘗苦味,也是命運。
她接受了下來。心兒活著、跳著,靈魂卻已枯竭。她不哭、不鬧,看日出日落,聽蟲鳴鳥叫。心頭的墳墓,旱已高高地壘起。
春天又來了,窗外的雨聲淅淅瀝瀝,古屋的木柱也搖搖欲墜。管它呢,天塌地裂,海干山枯。她靜靜地坐在窗前,目光呆滯、腦海空白,不知道想了些什么?
突然,一只羽毛濕潤的小鳥從窗口跌落在她的衣襟上,她先是一驚,再小心翼翼地捧起,細看,原來鳥的腿受傷了。
記得年前,誰家的一只小花貓到竄到她家,那“貓咪”一聲,嚇得她膽裂心碎。她討厭它,尤其那對炯炯發亮的眼睛,像要攝人靈魂似的。于是,她靜靜地將它趕走。
現在,她手捧一只小鳥,卻不由地看到自身的影子,她起了側隱之心。
從此,她的生命多了一項內容,多了一個希望、寄托“朋友”,接觸人要動腦筋,要提防,鳥是可靠的,她想。
她全心全意的護理小鳥,也恢復了往日之善之美、柔情忍耐的性格。
日子一天天過去,鳥兒不但可愛活潑,身體也日漸豐潤,清晨啁啾不停,給古屋帶來生機。
她忘記了悲哀、痛苦和過往,不再孤獨、寂寞,不再表情滯呆、……
轉眼夏天到了,那天,陽光燦爛,窗外綠樹蔭蔭,樹枝的頂上,兩只小鳥在舊巢上悲切的鳴叫著,籠內的小鳥也悲切地回鳴著。她吃驚地抬起頭,但見樹枝上的小鳥對著籠內的小鳥又叫又跳,那悲楚聲宛如她當年心中的斷腸詩。啊!怎么辦。她不能沒有它——這唯一的安慰,唯一的“朋友”、唯一的希望。在它身上,她灑了多少心血、熬費多少精力、時間,多少,多少無盡的情懷……
枝頭的小鳥繼續悲鳴,是它的“雙親”,還是它的“戀人”?
她茫茫然地打開籠門,又吃驚地關上。
她捧著籠兒,見鳥兒對著窗外癡望、啼叫,她不由自主地打開籠門。
小鳥在窗欞佇立,望著她,久久不離,又望望樹枝上的雙鳥,唧唧地回鳴,仿佛裝上了人的幽靈,窗里窗外,不知何去何從。
它站在窗欞,痛苦地搖動著尾巴,打著圈圈兒。
她看到了,她全然知道一切。她低下頭強咽兩行淚,突然,她狠心地拿起竹枝,將鳥兒趕出窗外。她不怪它,因為它有它的巢、它的至親、它的自由。它豈能僅屬自己,當年,她的幸福被人破壞,而今她不能剝奪它的選擇、自由。
從此,屋內死一樣的靜,心兒像有千萬只小蟲食著,著,裂著,又呆呆地坐在門口望日落日出,潮漲潮泛。她的頰上,又爬下兩道熱熱的淚兒。干枯的胸內沖激著一陣陣冷氣。她喃喃自語:“再次孤獨,再次孤獨!”然而,她仍不悔、不恨、不怨、不急,她相信命運,又埋怨起命運——為什么命運總扼住自己不放?
她離開古屋,跑到海灘。她向蒼穹喊叫,向大海咆哮,可是,天不靈,地不應。晚霞照舊抹上一層絢麗的胭脂。
夜色朦朦,青山黛黛。她的眼前幻起了一幅美妙的夜景:西下的太陽,永遠不再升起,它懸吊在山腰,那潔光比月亮還蒼青,晚風習習,流地淙淙。多美的一幅夜景,然而沒有一只夜游動物出來,仿佛怕被奇特的夜景扼殺。周遭陡然異常地靜謐。她盲目、痛苦地期待,這時樹林里發出“撲、撲”的翅聲,驀地,那小鳥又飛落到她的肩膀,她又驚又喜地撫摸著它的金黃色雙翼。啊,她又重新拾掇那片片、柔柔的羽毛……
一只小貓舔了她的手,她猛然從幻夢的歡愉中回到現實……
她感到茫然,又從茫然中產生怨恨和憤恨,她暫且忘記了“命運”兩個字。
遠處,呈現無數閃爍不定的燈光,夜深了,明天太陽會再升起,可是她覺得,陽光一定不再那么美麗、那么令人充滿信念和希望。
歸鴉在老樹上撒下幾粒糞屎,恰巧落在她沉思的腦門,她摸擦著它,如同小鳥的糞屎那般不叫人惡心。她覺得自己笨了,麻木了,她遲緩地起身搶起那只滿身污濁的小貓將它攬進懷里……
假如辛酸和痛苦還能令人喊著、咆哮著,那么,無知便是快樂;假如美的、善的永遠只屬墳墓,那么墳墓外就是一個愚蠢的世界。
【鑒賞】:
這是一篇充滿細致情思和激動人心的散文。全文行云流水,一瀉千里,人、景、物自然有機地結合,使人毫無突出感。這傍山靠海的古屋安寧、平靜,透著與塵世隔絕的氛圍。孤獨、神秘的“她”靜躺在小屋中,更增添了寂然、冷淡之感。“品嘗苦味,也是命運,”可“她”為什么要忍受這樣的命運呢?這只有靠讀者去理解。作者只將濃郁的情感伴著抑郁的“她”介紹給讀者,這其中的滋味還需要我們獨自品嘗。
在這死一般的世界里,一切在“她”的眼中卻是毫無意義的,生命的規律被折磨得歪曲不堪,毫無生機。可是終于一只受傷的小鳥的到來使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起了惻隱之心”,她對人已經厭倦了,沒有膽量再去接觸自己的同類。但是對這只可愛的小鳥卻倍至愛護,禁錮的情感的閘門打開了,全心地撲到小鳥身上。“她”的生活漸漸充滿生機,“她”又顯得象以前那樣有生氣了。“好景不長”,小鳥終究要回歸“親人”懷抱,回歸自然,她不愿再度孤獨,可最終還是將小鳥“打”出了籬籠。因為“她”懂得幸福、自由的含義。夢幻的虛境浮現出來,美妙的夜景卻依然擋不住她對生命的追尋,她沒有完全冷漠,她的心在期待,期待新的生命的開始,期待重新同命運搏擊。全文濃郁的情絲伴著痛苦、冷靜的思索,讓人回味無窮。
通篇對人物的心理刻畫細致真切,并以心理活動來描繪情感起伏的脈落,緊緊扣住讀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