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菲《羅摩功行之湖》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張芳菲
【作家簡介】杜勒西達斯(1532—1623)印度封建社會中的印地語詩人和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他以著名長詩《羅摩功行之湖》(或譯《羅摩功行錄》)聞名于印度,蜚聲世界。在印地語文學發展史上,他是影響最大的一位詩人。他的《羅摩功行之湖》,成為膾炙人口的珍貴文學遺產,在印度廣為流傳;在印地語地區的深遠影響,甚至超過了梵語古典名著大史詩《羅摩衍那》。
關于介紹詩人生平傳記的真實而可靠的材料極少,但是,關于他的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傳記和令人難于置信的故事卻很多。
學者們認為:他生于北印度東部地區阿拉哈巴德附近的農村,屬于婆羅門家庭。在他出生后不久,父母雙亡,自幼便嘗盡了人間的辛酸。他在童年時代,孤苦伶仃,不斷地遭受饑餓和痛苦的折磨,曾不得不依靠沿門乞討活命。后來,被人收養。
到了青年時期,遇到了一位羅摩難陀派的師父。他開始跟隨這位老師在貝拿勒斯學習梵語和許多宗教經典。他也聽師父講毗濕奴大神化身下凡的故事。成年之后,他曾經結婚;后來,離開妻子和家庭,外出修行。他在一生中,漫游過許多地方,在印度教的幾處圣地,消磨了他的大部分時光。他也從事過宗教改革的活動。
后來,他在阿逾陀創作《羅摩功行之湖》。晚年,在貝拿勒斯定居,直至病逝。
他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重視修行,追求解脫,但也關心世俗生活,熟知人民苦難,寄予深切同情。他是一個羅摩崇拜者,一直認為解決社會苦難的出路在于建立羅摩王朝式的國家,而個人的生路也在于虔誠膜拜羅摩,以羅摩為榜樣處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
杜勒西達斯一生創作了12部作品,全是詩集,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羅摩功行之湖》。此外,還有《謙恭書》、《歌集》和《雙行詩集》等。《謙恭書》共有279首詩,是頌神的抒情詩,贊頌的主要對象是羅摩、毗濕奴、濕婆以及其他天神。其中對羅摩的歌頌,同《羅摩功行之湖》的思想傾向是一致的。
《歌集》,分為7篇,共有328首,是以羅摩故事為題材的詩篇。有人說,可以稱之為《羅摩功行之湖》的摘要和提要。詩中著重描寫的是羅摩的人性,做為人的喜怒哀樂,而沒有突出其神性。
《雙行詩集》,共收詩篇573首。其中描寫羅摩的詩,大約有200多首,有的詩句和《羅摩功行之湖》中的完全相同。這一部分,似乎缺乏創新的精神。其余300多首詩大多是格言詩,是直接針對現實生活的,往往是生活經驗的總結,給人以啟迪和規勸,增強修身和處世素養。還有少數詩篇,是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譴責了無道的昏君。
《羅摩功行之湖》,金鼎漢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內容提要】《羅摩功行之湖》,是以古代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和一部無名氏作品《神靈羅摩衍那》為藍本創作出來的。全詩同古代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一樣,是由七篇構成,共有詩6024首,21902行。全詩的中譯本共有53.7萬字。
《羅摩功行之湖》的創作,雖然主要依據《羅摩衍那》的基本情節,但是,在每一篇中都有明顯的改動,顯示了杜勒西達斯的創造精神。
第一篇《童年篇》,有1937首詩,共6998行。講述故事的來歷:濕婆神講給妻子雪山女神,烏鴉講給大鵬金翅鳥,仙人講給仙人,杜勒西達斯聽到后寫出來講給信奉天神的人們。故事中說:十車王為膝下無子而苦惱,國師為他舉行求子的祭典。火神手執供品讓國王分給諸位王后,吃了供品的王后都懷孕了。這是天神毗濕奴下凡,化身為王子。羅摩等王子長大后,隨仙人去降魔。在遮那竭國遇到了悉多,參加了選婿會,折斷神弓,娶悉多為妻。
在這一篇中,悉多生來就是公主,并不是從大地的犁溝里撿回來的;不僅突出了羅摩的神性,也鮮明地表現了悉多和羅摩在選婿大典之前的一見鐘情,同《羅摩衍那》有了明顯的不同。
第二篇《都城篇》,有1643首詩,共5926行。長詩中寫道:十車王“感到老之將至,因為蒼蒼的白發已生鬢邊,/心中暗想:何不傳位于羅摩,自己歡度晚年?”在征求群臣意見之后,決定讓位給羅摩。但是,在舉行灌頂禮的前夕,由于第二個王后吉伽伊聽信了駝背侍女的讒言,利用十車王過去的諾言,提出兩個要求:“我的第一個要求,是讓婆羅多當王儲,/我還要提出第二個要求,希望能得到滿足”;“讓羅摩穿苦行僧的衣,拋棄王族的享受,/離開城市,到森林去居住14年之久。”羅摩了解情況之后,主動向父親表示:決心前往森林,悉多和弟弟羅什曼自愿跟隨,共離宮廷。十車王在憂郁和悲痛中死去。但是,二弟婆羅多,深明大義,決不繼承王位,率全城居民去森林請求羅摩回城登基,管理國家。羅摩堅持留在森林,婆羅多只好把哥哥一雙木拖鞋帶回城里,選擇吉日,供奉在寶座上,暫時代兄攝政。
在這一篇里,改變了《羅摩衍那》一些人物形象的言行:羅什曼對十車王、婆羅多并沒有怨恨和不信任,更不想殺害他們。羅摩對父親和二弟,也沒有任何怨言和不滿。
第三篇《森林篇》,有354首詩,共1258行。描敘了羅摩在森林居住的生活情景,同修道士、仙人的來往,并在一起談論各種問題。
楞伽國羅剎王羅波那的妹妹舒班迦來到森林之后,發現十車王的兩個王子英俊超群;舒班迦向他們求婚,引誘羅摩兄弟二人,被羅什曼割掉了鼻子和耳朵。她回到楞伽國,向哥哥羅波那說明經過,要求哥哥替她報仇。并且向哥哥介紹了悉多的美麗容貌,于是羅波那決定前來搶走悉多。
羅摩預測出即將出現的一切,他讓悉多暫時隱入火中,而將影子留在外面,這個影子的舉止言行惟妙惟肖,同真的悉多完全一樣。羅波那讓摩里遮化身為一只金鹿,在羅摩住處外邊來回走動。以此調虎離山之計,引走了羅摩;羅波那自己卻掠走了悉多——實際上是悉多的影子。悉多在楞伽國里,堅貞不屈,無論羅波那怎樣軟硬兼施,悉多誓死拒絕。羅波那將悉多囚在無憂樹林。
這一篇,寫得簡明扼要,同《羅摩衍那》的情節相比,做了大量的壓縮。同時羅波那搶走的是悉多的影子而不是真身。這些,都是杜勒西達斯的創造。
第四篇《猴國篇》,有188首詩,共696行,寫的是羅摩和羅什曼尋找悉多來到里須穆格山。猴王妙項派自己的大臣哈奴曼去迎接羅摩兄弟。妙項向羅摩述說了自己遭受哥哥波里迫害的冤屈:惡魔的兒子前來無理取鬧,被哥哥追進山洞,“入洞前,波里對我說:‘你在洞外等候半個月,/如果我不回來,就說明我的生命已經完結’”;“我在洞外等了足有一個月之久,/最后,見到鮮血從洞口往外直流”;“我以為哥哥波里已被惡魔馬雅維殺死,/為了阻止惡魔出來,用石頭把洞口堵死”;“因國中無主,我在大臣的擁戴下登基為王,/波里打死了惡魔,回來見此情形,火冒三丈”;“他打我,霸占我的妻子,把我的財產搶光,/我由于害怕他,在這森林之中到處游蕩”;“雖然有仙人詛咒,他不敢來到這里,/但我卻提心吊膽,怕他對我突然襲擊”。羅摩支持妙項,用暗箭射死波里,使妙項重新登上王位;并且讓妙項幫助自己尋找悉多。雨季過后,在羅摩的催促下決定派出猴子四處打聽悉多的下落。羅摩把自己的戒指做為信物交給哈奴曼,要他以此為證明,去見悉多。來到大海邊沿,哈奴曼準備渡過大海。
同《羅摩衍那》相比,這一篇把妙項寫成是受害者,羅摩用暗箭射死波里,理由是充足的。這也反映了詩人的創造性。
第五篇《美妙篇》,有327首詩,共1214行。這一篇描寫哈奴曼戰勝了諸神派出的母蛇蘇羅莎,又打死了海里的女羅剎,進入楞伽城,找到了羅波那的弟弟維毗申。維毗申是信奉羅摩的,向哈奴曼介紹了悉多的情況,并且告訴他用什么方法能見到悉多。“哈奴曼見悉多痛苦萬分,真是度日如年,/于是把羅摩的戒指悄悄地扔在她面前”;“她以為無憂樹掉下了火神,把它拿在手上,/原來是刻有羅摩名字的戒指,閃閃發光”;“她認出這的確是羅摩的信物,一點不假,/知道這不是幻覺,是丈夫派人前來救她”。哈奴曼轉達了羅摩將救她的打算。后來,哈奴曼大鬧無憂樹園,火燒楞伽城。返回報告羅摩,猴軍出發,準備攻打羅波那的楞伽城。在這一篇里,也寫了羅波那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其弟維毗申建議他趕快送還悉多,羅波那不聽忠告,維毗申投奔羅摩……這些情節,都寫得概括、精練。
第六篇《島國篇》,有722首詩,共2818行。敘述羅摩靠神力架橋:“尼勒和納勒用石頭樹木架起一座橋梁,/這奇異的橋梁輕輕地漂浮在大海之上”;“本來,石頭掉進水中,很快就會沉入水底,/而現在這些石頭卻輕輕地水面浮起”;“是由于羅摩的神力,石頭才不會沉入水中,/不敬奉這位天神,還有什么天神可以敬奉?”渡海的猴軍,與羅波那交鋒,經過七天的激戰之后,殺死羅波那,立其弟維毗申為楞伽王。
羅摩派哈奴曼接回悉多。“羅摩為了能夠見到隱入火中的真正悉多,說了一些刺耳的話,使在場的人十分難過”;“圣潔的悉多聽了羅摩的話,抬起頭來說道:‘啊!羅什曼,請你按照宗教儀式把火準備好!’”;“羅摩催促弟弟拿來許多干柴,將大火燃燒,/悉多面對著熊熊的烈火,毫無懼色地說道:“啊!火神,我用自己的心、聲、行愛著羅庫之王,/我從未有二心,這一切您知道得一清二楚”;“您了解一切人的心,決不會讓人蒙受冤枉,/因此,請您讓這大火變得如檀香一樣清涼!”“她心中想著羅摩,口中念著:勝利歸于羅摩!’安然地走進了猶如旃檀一樣清涼的烈火”;“她的影子和世人加在她名聲上的污垢,/都一齊在這熊熊的烈火之中化為烏有”;“接著,火神出現,領著世界馳名的悉多,/恭恭敬敬地走上前去,把她送還羅摩”。
悉多和羅摩、羅什曼和哈奴曼等,乘飛車,返回阿逾陀城。
第七篇《尾聲篇》,有853首詩,共2992行。這最后一篇描寫的是羅摩乘飛車回到了阿逾陀城,登基為王,出現羅摩盛世。
這是一個理想的國家:國家富強、人民安樂、友愛平等、和睦相處。家家一夫一妻,人人聰明健康,個個虔誠信奉羅摩。悉多生了兩個兒子,其他三個弟弟,也各有二子。
在這里,揚棄了《羅摩衍那》中羅摩的不近情理的懷疑、趕走懷孕的悉多、悉多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等情節,顯示了杜勒西達斯的創造性。
【作品鑒賞】和《羅摩衍那》不同,《羅摩功行之湖》反映的是16世紀末葉印度封建社會后期的社會生活。在封建宮廷內部,貴族統治者之間的王位之爭,是經常發生的;在杜勒西達斯所生活的莫臥兒王朝,篡奪王位的爭斗,也相當激烈。長詩中描寫:猴王國的哥哥波里霸占弟弟妙項的妻子、篡奪王位;羅波那目空一切,欺壓百姓,霸占城市,掠人妻女,無惡不做……正是莫臥兒王朝帝王貴族驕奢淫逸生活的真實寫照。杜勒西達斯在長詩中將自己所處的時代,稱之為爭斗時期:“爭斗時期的人,行為如烏鴉,丑陋不堪,/但是,他們的外表卻像天鵝,道貌岸然”,他們離開《吠陀》之道,“在邪路上行走,/既是欺騙的化身,又是罪惡的淵藪”;“有些人自命為羅摩的忠實信徒,/其實是黃金、憤怒和愛神的奴仆”。詩人認為:那是一個帝王兇殘、惡人猖狂、好人受罪的時代;唯有羅摩這樣的形象,才能消除社會的罪惡,使人們幸福、國家富強。
杜勒西達斯塑造的羅摩,是用奇特的幻想和真實的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創造出來的半人半神式的形象;他既是驅惡除暴的英雄、仁慈賢明的君主,又是濟民救世的大神、國泰民安的主宰。
詩人筆下的羅摩,道德高尚,對王位毫無貪心;在王位問題上表現出一系列美德:愉快地甘心外出流浪,堅決把王位讓給二弟婆羅多,父王死后,在森林中堅守信義,決不返回登基為王,表現了王子應有的理想品德。這就避免了奪權奪勢的戰爭,給國家帶來了安定,使百姓得到了幸福。同時,在遭受掠奪和迫害時,他又能挺身而起,敢于斗爭、伸張正義、除妖降魔,體現了不畏強暴、反對掠奪的政治理想。射死波里,消滅羅波那,都是這種品德的表現。在返回阿逾陀城登基之后,又能愛護人民,重視信仰,解除痛苦,為民造福,出現了太平盛世:“羅摩登基后,解除了三界的一切痛苦,/由于他的神威,仇恨與嫌隙全部消除”;“人們都按照自己的種姓和階級生活,/一切事情無不依照圣潔的經典《吠陀》”;“他們沒有憂傷,生活得十分幸福,/沒有恐懼,也不會因疾病而痛苦”;“在這羅摩盛世,人們都遵守《吠陀》的規矩,/互相敬愛,沒有身體、心靈和物質的痛苦”;“到處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四種品行,/在睡夢中也不會遇到罪惡的事情”;“男男女女都虔誠地信奉羅摩,/無論何人都有權利得到解脫”;“既沒有短命夭折,也沒有悲傷,/人們的身體都非常漂亮健康”;“他們不會因貧困而心中焦急,/傻瓜和丑陋之人也都從此絕跡”;“所有的人都虔信宗教,沒有人妄自尊大,/男女老少都品德高尚,見不到奸詐狡猾”;“人人都尊重美德,有淵博的學問,/知恩必報找不到忘恩負義之人”。在這里,也反映了詩人的政治理想和宗教改革的愿望。當然,詩人也神化了羅摩,使他充滿了神性,這正是詩人宗教思想在形象塑造上的反映。
在愛情婚姻的理想上,杜勒西達斯著重描寫了羅摩和悉多的真摯愛情。在選婿大典之前,兩人一見鐘情;在婚后,也是情篤意真,相親相愛,悉多被劫之后,一直拒絕羅波那的糾纏,對羅摩忠貞不渝,誓死反抗魔王;羅摩時刻想念悉多,觸景傷情,不惜犧牲自己,堅決要救出妻子。特別是在結尾處,作了不同于《羅摩衍那》的處理,即羅摩始終沒有懷疑悉多,更沒有趕走悉多;杜勒西達斯著重渲染了互相敬愛、白頭偕老的伉儷深情。從而展示了雙方互愛、從一而終的一夫一妻的愛情婚姻理想。當然,有時也可以看到詩人關于男尊女卑、夫權至上的說教。
總之,羅摩這一形象,無論從政治理想還是從愛情理想上看,都是一個楷模;既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又是一個理想的丈夫。他是詩人封建主義道德和宗教改革思想的最高體現。
當然,《羅摩功行之湖》,在今天看來,也并不是沒有不足之處的,其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詩人竭力宣揚了種姓制度的神圣和婆羅門的高尚。杜勒西達斯認為:婆羅門是人人應該膜拜的人間之神,他會消除人們的無知,是值得美妙詞句贊頌的圣賢,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因而,宣揚人們要老老實實地服侍婆羅門,要人們當婆羅門的奴仆,甚至說世界上最神圣的事就是膜拜婆羅門。這正是詩人種姓歧視、種姓偏見的反映!這對后代產生了不良的消極影響。
在《羅摩功行之湖》中,《羅摩衍那》原有的宿命論思想和虛無主義觀點,又得到了發展。這是和杜勒西達斯宣揚宗教思想有密切關系的。詩人認為:社會現實是空幻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擺脫不了神意的安排,人在神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另外,還有歧視婦女的觀點,宣揚丈夫就是婦女的天神,要以丈夫為中心。這些,顯然是糟粕。
《羅摩功行之湖》正如譯者所說:“采用了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這本書是用北印度東部的語言寫成的,十分通俗,一般老百姓都能聽懂……長詩從頭至尾都是格律詩。通過四組對話,層層轉述,邊講哲理,邊講故事,詞藻華麗,語句鏗鏘,用優美動人的詩句把人帶入作者的理想境界。這也是本書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