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國家——一種支撐和維系中國黨建國家權力結構及其運行的制度
【3491】干部國家——一種支撐和維系中國黨建國家權力結構及其運行的制度
(王海峰著,復旦大學出版社,37.3萬字,2012年7月第1版,32元)
△導論:中國國家建設中的干部國家:第一章革命政黨的一體化:干部國家運行基礎的生成;第二章政黨——軍隊模式的興起:干部國家強制保障的鑄造;第三章建構政權體系:干部的強勢嵌入與干部國家的形成;第四章國家發展的中軸機制:干部國家的運行(一);第五章價值、組織制度的中國邏輯,干部國家的運行(二);結論 走出干部國家:在歷史與現實之間。
〇在當代中國,干部分布于中國的黨、政、軍、社、群等每一個結構之中,存在和動作于國家與社會的幾乎每一個領域。這種現象的出現源于中國近百年邁向現代化的歷史及其發展——中國黨、政、軍各方的基本格局和黨建國家、黨治國家的權力運作模式形成于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歷史進程之中。其中,實踐和邏輯發展的核心是中共的廣大干部,干部支撐起了革命政黨、軍隊和政權,其執掌和運行著國家的政權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中國是一個“干部國家”,干部在中國政黨國家形態中作用巨大。
〇當代中國正走向現代化,由此決定了作為支撐和維系中國黨建國家權力結構及其運行的干部國家必須實現民主化和制度化。但是,政黨的干部與國家的制度化隱含著內在張力,這種張力的存在使得國家形成相對獨立的制度化的公共權力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走出干部國家是民主化的需要;從現代國家成長的規律,走出干部國家又是一個制度化的過程。所以,對于中國的現代國家建設而言,走進干部國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出干部國家則是現實及其發展的需要。
〇人民共和的最直接和最簡單的意義就是人民共同掌握國家權力、當家作主。
〇政黨領導人民建設國家,簡稱“黨建國家”。
〇中國邁向現代化,不是自我成長使然,而是外力作用所致;另一方面,中國邁向現代化國家,不是在傳統大型帝國分崩離析后的國家碎片上進行的,而是在神散而形不散的大型國家軀體上進行的。這兩點足以使中國建構現代化國家的邏輯起點和歷史任務完全區別于西方國家。
〇意識形態、組織、政權、軍事權力。
〇馬克思·韋伯、托克維爾、涂爾干、查爾斯蒂利等都是歷史社會學研究方面的人類殿堂級大師。
〇中共革命資源是指中共在軍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所獲得的人力、物力、財力等一切為革命所用的力量,而以軍事資源為核心。
〇干部來源:調配和訓練干部。
〇亨廷頓:“在處于現代化之中的國家,一黨制度較之多元政黨體制更趨勢向于穩定”。
〇革命化:“選人要選聽黨的話的人”“要選馬克思主義者”要選“能團結人”的人,選人“還要有好的作風”。
(2018年4月9日晨0:40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