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記承天寺夜游》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蘇軾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1),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2)。
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3),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鑒賞】:
這是一篇只有八十三個字的短文,作者在不足百字的篇幅中把敘事、寫景和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索的空間。
文章開頭點明了時間,這時蘇軾正被貶黃州,政治上很不得意,然而在這種境遇下,看到“月色入戶”,卻仍然“欣然起行”,其胸懷之開闊,行事之瀟灑可見一斑。然而一個人欣賞月色終嫌孤單凄清,而在這同時竟還有一人“亦未寢”,一個“亦”字充分寫出了張懷民與蘇軾的相契之處,則二人志趣相投,實可謂知音。如此良夜,如此月色,能與知己一道漫步于中庭,豈非人生一大樂事!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了兩句話來描寫月色,卻異常生動形象,極富詩情畫意。一句“積水空月”,寫出了月色的柔和清澈,而竹柏投下的影子就仿佛水草縱橫,更寫出了流動之態。雖只寥寥幾筆,其景象之鮮明幽美,情調之清新雋永卻絕不下于朱自清洋洋灑灑的《荷塘月色》。作者觀察事物的細膩和抓住最主要特點以簡筆勾勒的手法都令人嘆為觀止。
月亮是沒有偏私的。一樣的月光既照在承天寺,當然也照耀著別的地方。然而世俗之人卻大都為俗念瑣事所纏繞,已失去了感受自然之美的能力。大家都在名利場中周旋奔波,只留下明月一輪空自把清輝鋪滿人間。文章的最后,作者感慨惋惜于無人賞月,含蓄地表達出了對世人的失望、規勸和一種自我欣賞之情,令人回味無窮。
月色往往成為文人墨客寂寞徘徊,孤獨失意時借以抒情的對象,而本文所反映的則更多的是一種曠達從容的心情,而這正是蘇軾文章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