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臺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超然臺記
簡介
本篇選自《東坡七集》。超然臺為蘇軾調任密州城的一座臺子,文中特意寫了登臺四望懷古感今的感情,以此體現出因人生無常,所以隨遇而安的道家人生哲學。超然即是超脫于外物與自身的境遇,優游自在。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疏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游于物之內,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斗,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②,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③。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囿,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威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疏,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④,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注釋
①哺(bǔ)糟啜(chuō)醨(lí):嚼酒糟喝薄酒。 ②采椽之居:用原木做椽子的住處。 ③背:舍開;適:去。 ④擷(xié):摘下;秫(shú):高粱;瀹(yuè):煮。
譯文
凡是事物都有可觀賞之處。只要有可觀賞的,都有可娛樂之處,不必非是那古怪、新穎、雄偉、美麗的不可。嚼酒糟喝薄酒,都可以酣醉;果子蔬菜甚至草根樹皮,都可以吃飽。以此類推,我們到哪里會不快樂?
世人所以求福而避禍,是因為福是可喜的而禍是可悲的。人們的欲求無窮,但能滿足于我們欲望的卻有限。對好壞的考慮分辨,對可供選擇東西的取舍擺在眼前,這么一來,可令人快樂的就常常很少,而可悲哀的就常常甚多。這倒可以說是求禍避福了。這種求禍而避福,難道是人們甘心情愿嗎? 不過是被事物遮蓋住心竅罷了。那就是只轉游于事物之內,而不優游于事物之外。事物是沒有絕對大小的,從它里面來看它,沒有不是既高又大的。它以那高大的樣勢降臨在我們頭上,我們就會常常暈頭轉向反復折騰。好像在夾縫里瞧打架,又怎能看明白誰勝誰敗呢? 因此好壞共生,而憂樂齊出,這不是十分的悲哀嗎?
我從錢塘任上調到膠西任知州,卸下了行船劃槳的安適,去就這乘車騎馬的勞累;離去了雕梁畫棟的美好,而棲身于用原木做椽子的陋室;舍棄了湖山的景致,而去桑麻野地。剛到之時,收成連年不獲,盜賊遍地,各種訴訟充斥公庭,廚房里空蕩無比,天天吃些菊花、枸杞,人們當然是懷疑我不會快樂的了。過了一年,我臉面卻豐滿了,白發也一天天反而變黑。我既喜歡這里風俗的淳樸,而這里的官民也習慣于我的迂拙。于是整治這里的果園菜圃,清掃院落房舍,伐來了安邱、高密的木材,以修補屋宇的破漏,作為茍全之計。而在園畦的北面,那座借著城墻建起的高臺已經陳舊,加以修理就使它面貌一新。時常與人登臺觀覽,借以抒懷心志。南望馬耳山、常山,時隱時現,若近若遠,或許有隱居的君子住在那邊? 在其東面則是廬山,秦朝人盧敖在這里隱遁的地點。西望穆陵關,隱隱約約好像是城郭的樣子,當年師尚父、齊威公巔峰事業的遺跡,依然存見。北面俯視濰河,不由慨然嘆息,想起了淮陰侯的功勛,而憑吊他的不得善終。這座臺子雖高而穩妥,深而明朗,夏天涼爽而冬季溫暖。當雨落雪飄的早晨,風清月朗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這兒度過,客人們也未曾不伴隨著我。摘些園畦中的青菜,捕取池中的活魚,自釀高粱米酒,現燜糙米粗飯,以為食品,不由得說道:“快樂啊逍遙!”
正當那時,我弟弟子由,正在濟南做官,聽到后作了一篇賦并且命名此臺為“超然”。以示我無論到哪里從來沒有不快樂,這大概是由于能超脫于事物之外而優游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