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棘”的成語(34個(gè))
本文整理了棘沒銅駝、穿荊度棘、荊棘叢生等含“棘”的成語34個(gè),其中“棘”開頭的成語3個(gè),“棘”結(jié)尾的成語15個(gè),“棘”在中間的成語16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棘”開頭的成語【第1句】:棘沒銅駝[jí mò tóng tuó]
【解釋】沒:埋沒,掩蓋。荊棘掩蓋沒了洛陽宮外的銅駝。形容亡國后的殘破景象。
【出處】宋·陸游《囚山》詩:“此生終遣英雄笑,棘沒銅駝六十年。”
【示例】棘沒銅駝亡國恨,風(fēng)吹鐵馬護(hù)身恩。 ——姚平《寒梅閣三吟·寇白門》
【第2句】:棘刺母猴[jí cì mǔ hóu]
【解釋】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獼猴。形容欺騙的勾當(dāng)或艱難的事業(yè)。
【出處】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宋人有請為燕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者,必三月齋然后能觀之。”
【第3句】:棘地荊天[jí dì jīng tiān]
【解釋】到處都是荊棘。形容變亂后的殘破景象或困難重重的處境。
【出處】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千年遼鶴,望人民城郭以愴神;何處銅駝,向棘地荊天而長涕。”
【示例】要從棘地荊天里,還我金剛不壞身。 ——周實(shí)《感事》詩之一
“棘”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穿荊度棘[chuān jīng dù jí]
【解釋】穿越荊棘叢生處。比喻多經(jīng)艱難路途。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四回:“原來那孫大圣與八戒、沙僧,牽著馬,挑著擔(dān),一夜不曾住腳,穿荊度棘,東尋西找。”
【第2句】:三槐九棘[sān huái jiǔ jí]
【解釋】中國周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出處】《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后。”
【示例】黃卷青燈一腐儒,三槐九棘位中居。世人只說文章貴,何事男兒不讀書。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楔子
【第3句】:針針叢棘[zhēn zhēn cóng jí]
【解釋】針針:形容荊棘的刺尖銳如針。在帶著像針一樣尖刺的一叢叢的荊棘下面,形容環(huán)境惡劣。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后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
【第4句】:三日不彈,手生荊棘[sān rì bù tán,shǒu shēng jīng jí]
【解釋】三天不彈琴,手就象長了荊棘那樣不靈活。比喻一停止練習(xí),技藝就會生疏。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這果真是三日不彈,手生荊棘。”
【第5句】:胸中柴棘[xiōng zhōng chái jí]
【解釋】比喻居心險(xiǎn)惡。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人謂庾元規(guī)名士,胸中柴棘三斗許。”
【第6句】:天荊地棘[tiān jīng dì jí]
【解釋】天地間布滿荊棘,比喻世途或處境艱難。
【出處】明·劉永錫《行路難》詩:“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荊地棘行路難。”
【示例】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12回:“我們的銀錢有限,他們的欲壑難填,必至天荊地棘,一步難行。”
【第7句】:劈荊斬棘[pī jīng zhǎn jí]
【解釋】①砍伐荊棘。②比喻掃除前進(jìn)中的困難和障礙。
【出處】賀敬之《西去列車的窗口》:“你可曾望到啊,燈光下:好像舉起南泥灣劈荊斬棘的镢頭?”
【示例】劈荊斬棘開新路,社會主義展宏圖。
【第8句】:食荼臥棘[shí tú wò jí]
【解釋】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艱苦。
【出處】清·王夫之《老莊申韓論》:“吾聞之漢文、景矣,其終遠(yuǎn)于圣人之治而不能合者,老莊亂之也,然而心猶人之心,天下則已異乎食荼臥棘之天下矣。”
【第9句】:羝羊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