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武”的成語大全(140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武藝超群、攜手接武、參武錯綜等含“武”的成語140個,其中“武”開頭的8個,“武”結尾的49個,“武”在中間的83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武”開頭的成語
【第1句】:武藝超群[wǔ yì chāo qún]
【解釋】武藝:武術上的本領。也指軍事、戰斗的本領。形容武藝高強,超出一般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兄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徒欲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為義?”
【示例】茲有程彪、程虎兄弟,武藝超群,向隸籍忠義軍。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九
【第2句】:武偃文修[wǔ yǎn wén xiū]
【解釋】文治已實行,武備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出處】明湯顯祖《還魂記·榜下》:“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狀元試卷,蒙圣旨武偃文修,今其時矣!”
【第3句】:武爵武任[wǔ jué wǔ rèn]
【解釋】依據戰功的大小給以爵位和官職。
【出處】《商君書·去強》:“興兵而伐,則武爵武任,必勝。”
【第4句】:武人不惜死[wǔ rén bù xī sǐ]
【解釋】指武將不怕死。
【出處】《宋史·岳飛傳》:“文臣不愛財,武人不惜死,天下平矣!”
【第5句】:武斷專橫[wǔ duàn zhuān héng]
【解釋】武斷:只憑主觀想象作判斷。專橫:專制強橫。形容憑借權勢獨斷專行,蠻橫跋扈。
【示例】以何者為教育大本,萬國憲法,無此武斷專橫之規定。 ——陳獨秀《憲法與孔教》
【第6句】:武不善作[wǔ bù shàn zuò]
【解釋】意思是既動武就不能講斯文。
【出處】《西游記》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一時間傷了你的性命。”
【示例】從來'武不善作’,鄧九公合褚一官便都有摘了帽子,甩了大衣,盤上辮子,又在短衣上縮緊了腰,叫了四個人進來捆那繩扛。 ——《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第7句】:武昌剩竹[wǔ chāng shèng zhú]
【解釋】比喻尚可備用的材料。
【出處】《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作雪猶濕,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釘)裝船。其綜微密,皆此類也。”
【示例】顧逸事新語可佐談資者,乃先是所羅而未及付之于墨,其為柏梁余材,武昌剩竹,頗亦不少。意不能恝,聊復綴為四十則。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小引》
【第8句】:武斷鄉曲[wǔ duàn xiāng qū]
【解釋】指憑借勢力在民間橫行霸道。
【出處】《史記·平準書》:“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示例】力之大者,則反持官府;力之小者,則武斷鄉曲。 ——清蒲松齡《上孫給諫書》
“武”結尾的成語
【第1句】:攜手接武[xié shǒ jiē wǔ]
【解釋】武:腳步。手拉著手,腳步跟著腳步。比喻跟別人亦步亦趨地學。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回仙》:“為人若反是,雖攜手接武,終不成道。”
【第2句】:廢文任武[fèi wén rèn wǔ]
【解釋】文:文治;任:任用;武:武力。廢掉文治,任用武力。指輕文重武。
【出處】《戰國策·秦策》:“仍廢文任武,綴甲歷兵,效勝于戰場。”
【第3句】:通文調武[tōng wén diào wǔ]
【解釋】指賣弄文才和武藝。
【出處】明·無名氏《精忠記·嚴刑》:“我這里是甚麼衙門?誰許你通文調武,可惡!”
【第4句】:止戈之武[zhǐ gē zhī wǔ]
【解釋】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后漢書·光武帝紀》:“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示例】故有除暴禁淫之師,安人止戈之武,則神農黃帝堯舜禹湯之所不免也。(唐·代宗《命郭子儀等備邊敕》)
【第5句】:一元大武[yī yuán dà wǔ]
【解釋】指古時祭祀用的牛。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示例】謹以一元大武,柔毛剛鬎。 ——唐·陸贄《告謝肅宗廟文》
【第6句】:經文緯武[jīng wén wěi wǔ]
【解釋】治理國家的本領,文的武的都具備。
【出處】唐·許敬宗《定宗廟樂議》:“早復圣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于名言。”
【示例】(伍子胥)有扛鼎拔山之勇,經文緯武之才。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
【第7句】:止戈為武[zhǐ gē wéi wǔ]
【解釋】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示例】然后除其苛令,與其約法,振旅而還,止戈為武。 ——《北齊書·文苑傳·樊遜》
【第8句】:宣威耀武[xuān wēi yào wǔ]
【解釋】耀:顯揚。炫耀武力,顯示威風。形容得意夸耀的神態。
【出處】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你這般耀武揚威待怎么!”
【示例】你不要在弱者面前宣威耀武,那不算什么好漢
【第9句】:窮兵黷武[qióng bīng dú wǔ]
【解釋】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出處】《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示例】王氏今降心納貢,愿修舊好,明公乃欲窮兵黷武,殘滅同盟,天下其謂公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
【第10句】:玩兵黷武[wán bīng dú wǔ]
【解釋】輕率無度地使用武力。
【出處】宋·司馬光《進五規狀·保業》:“驕者玩兵黷武,窮泰極侈。”
【第11句】:乃文乃武[nǎi wén nǎi wǔ]
【解釋】乃:助詞。既有文德,又有武功。
【出處】《尚書·大禹謨》:“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示例】一陰一陽,神通也;乃文乃武,圣圖也。 ——唐·王勃《九成宮頌》
【第12句】:窮兵極武[qióng bīng jí wǔ]
【解釋】窮:竭盡;極:用盡。極力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出處】漢·荀悅《漢紀·武帝紀》:“奢侈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疲弊。”
【示例】自古以來,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也。 ——唐·吳兢《貞觀政要·議征伐》
【第13句】:繩其祖武[shéng qí zǔ wǔ]
【解釋】繩:繼續;武:足跡。踏著祖先的足跡繼續前進。比喻繼承祖業。
【出處】《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示例】而辯護古人,也就是辯護自己。況且我們是神州華胄,敢不“繩其祖武”么?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
【第14句】:善文能武[shàn wén néng wǔ]
【解釋】既有文才,又通武藝。現常指既能動筆又有實際工作能力。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則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第15句】:令之以文,齊之以武[lìng zhī yǐ wén,qí zhī yǐ wǔ]
【解釋】令:命名,引申為施教;齊:使整齊。指用政治道義教育部隊,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伐。
【出處】《孫子兵法·行軍篇》:“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第16句】:能文能武[néng wén néng wǔ]
【解釋】既有文才,又通武藝。現常指既能動筆又有實際工作能力。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則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示例】如今知道朝里那些老爺們都是能文能武,出力報效,所到之處,早已消滅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七回
【第17句】:韜戈偃武[tāo gē yǎn wǔ]
【解釋】指收藏兵器,停止武備,以修文治。
【出處】《隋書·煬帝紀上》:“譯靡絕時,書無虛目,韜戈偃武,天下晏如。”
【第18句】:掛冠神武[guà guān shén wán]
【解釋】指辭官隱居。
【出處】《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家貧,求宰縣不遂。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
【示例】要掛冠神武,幾番說了,這回真個。 ——宋·劉克莊《解連環》詞
【第19句】:揆文奮武[kuí wén fèn wǔ]
【解釋】施行文教,振奮武事。
【出處】語出《書·禹貢》:“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孔傳:“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示例】宰治天下,定鼎天京,立政任人,揆文奮武。 ——太平天國洪仁隊⒔芄檎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