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趾”的成語(15個)
本文整理了趾高氣揚、圓顱方趾、方趾圓顱等含“趾”的成語15個,其中“趾”開頭的成語3個,“趾”結尾的成語2個,“趾”在中間的成語1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趾”開頭的成語【第1句】:趾高氣揚[zhǐ gāo qì yáng]
【解釋】趾高: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出處】《左傳·桓公十三年》:“舉趾高,心不固矣。”《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示例】但是那種趾高氣揚的神情總嫌有些不夠大方罷。 ——聞一多《復古的空氣》
【第2句】:趾踵相接[zhǐ zhǒng xiāng jiē]
【解釋】形容人數之多。亦作“趾踵相錯”。
【出處】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師范》:“此外握風氣之權者,為書院山長,為蒙館學究,車載斗量,趾踵相接。”
【第3句】:趾踵相錯[zhǐ zhǒng xiāng cuò]
【解釋】形容人數之多。 同“趾踵相接”。
【出處】《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革命制造廠》:“棄家逃威,望門投止者,趾踵相錯。”
“趾”結尾的成語【第1句】:圓顱方趾[yuán lú fāng zhǐ]
【解釋】顱:頭顱;趾:腳。方腳圓頭。指人類。
【出處】《淮南子·精神訓》:“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南史·陳高祖紀》:“方趾圓顱,萬不遺一。”
【示例】夫圓顱方趾一也,而高下之殊至是。 ——清·章炳麟《平等論》
【第2句】:圓頂方趾[yuán dǐng fāng zhǐ]
【解釋】指人類。同“圓首方足”。
【出處】清·龔自珍《〈升平分類讀史雅詩〉自序》:“彼非圓頂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示例】魯迅《文學的階級性》:“人是同樣的圓頂方趾,要吃飯,要睡覺。”
“趾”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方趾圓顱[fāng zhǐ yuán lú]
【解釋】方腳圓頭。指人類。
【出處】《淮南子·精神訓》:“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南史·陳高祖紀》:“方趾圓顱,萬不遺一。”
【示例】方趾圓顱,萬不遺一。 ——《南史·陳本紀上》
【第2句】:麟趾呈祥[lín zhǐ chéng xiáng]
【解釋】舊時用于賀人生子。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序》:“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
【示例】稱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祖孫父子》
【第3句】:削趾適屨[xuē zhǐ shì jù]
【解釋】比喻不合理的牽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同“削足適履”。
【出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董如彪》:“姊妹作奇想,便強人削趾適屨。”
【第4句】:截趾適屨[jié zhǐ shì jù]
【解釋】切斷腳趾去適合鞋子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遷就。
【出處】《后漢書·荀爽傳》:“截趾適屨,敦云其愚。”
【第5句】:刖趾適屨[yuè zhǐ shì jù]
【解釋】因為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牽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
【出處】《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
【第6句】:刖趾適履[yuè zhǐ shì lǚ]
【解釋】鞋小腳大,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實際,勉強遷就,生搬硬套。
【出處】三國·魏·魚豢《魏略》:“刖趾適履,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
【第7句】:削趾適履[xuē zhǐ shì lǚ]
【解釋】適:適應;履:鞋。因為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牽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示例】自日本歸來之民黨,略讀法政諸書,罕留意于本國史籍,以求因革之宜,銳意步趨他國,不恤削趾適履。 ——章太炎《論讀史之利益》
【第8句】:截趾適履[jié zhǐ shì lǚ]
【解釋】腳大鞋小,切斷腳趾去適應鞋子的大小。比喻勉強湊合或無原則的遷就。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荀爽傳》:“截趾適履,孰云其愚?何與斯人,追欲喪軀?”
【示例】若強為之解,徒見其截趾適履耳。 ——劉師培《<古書疑義舉例>補》jywqynh911
【第9句】:踵趾相接[zhǒng zhǐ xiāng jiē]
【解釋】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眾多,接連不斷。
【出處】楊天石《黃遵憲》:“黃遵憲盛贊他們'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示例】緬想當年景象:那種踵趾相接的商旅隊,商旅隊中各種語言的交響。 ——韓北屏《非洲夜會·橘林茶香》
【第10句】:截趾適履[jié zhǐ shì lǚ]
【解釋】猶削足適履。比喻本末倒置或勉強湊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