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還有第四個國家?為什么不叫四國?
三國時期還有第四個國家?為什么不叫四國?
三國,魏蜀吳政權鼎立,這段歷史我們都知道,就算對于細節之處不甚了解,卻也知道這三個國家。但其實在歷史上,在這三個國家之外,竟然還有一個國家,不過這個國家很少被提及,這又是為什么?這個國家叫什么,是什么來歷,既然有四個國家,那為什么把當時叫做三國,而不叫做“四國”呢?
人們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大多都是從三國演義中得知,當時魏蜀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在戰亂紛飛、英雄不斷的時代,除了眾所周知的三個國家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獨立自治的地方政權——遼東政權。東漢末年,它與另外三國一同存在,甚至比蜀國存在的時間還要長。
不過在很多歷史書中,都沒有將這一政權作為其中比較重要的部分寫入歷史,另外它的實力還不足以與其他國家并稱為四國,因此鮮為人知。
遼東政權的建立
這一政權的勢力范圍在東北邊疆地區,存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漢朝在這里設立遼東郡,又因為是由公孫氏家族一手創建的,所以又叫遼東公孫政權。有關這一政權的歷史記載,在三國志、裴注中稍有提及,不過在三國志中,只是將遼東政權的創立者作為一個地方軍閥來看待,并沒有進行很詳細的敘述。
遼東政權的建立者是公孫度,他在公元187年任遼東太守,幾年之后,他看到漢王朝命不久矣,所以就在遼東自立門戶,并且自命為遼東侯,一應配置都是按照帝王的形式。直到公元204年公孫度去世,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他都在遼東經營著自己的勢力范圍,并且不斷擴大,周圍很多地區都臣服于他。另外在他的治理之下,東北地區完成了自給自足,尤其是在中原地區戰爭不斷的情況下,這里儼然成為一片樂土,可以說公孫度做出的成績為遼東政權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公孫度去世之后,由兒子繼位,不過他遠遠沒有父親的態度強硬,面對曹操他主動示好,之前公孫度一直沒有接受的永寧鄉侯的封號,他卻接受并讓給其弟弟。公元207年,曹操征討烏桓等人,后來他們想來投奔公孫康,但是悉數被抓,公孫康以此來向曹操示好。
公元221年,公孫康去世,當時他的兒子還比較小,所以由其弟公孫恭繼位,他因為生病身體比較虛弱,并沒有做出很大的功績,只是保持著遼東政權的現狀,和曹魏相安無事。而魏國也因為被蜀、吳兩國牽制,無法脫身來征服遼東。
后來公孫康的兒子逐漸長大,看到公孫恭的治理無能,就在公元228年逼迫他退位,于是公孫淵成為遼東政權第四位繼任者,然而也是最后一位。他一方面和吳國交好,想要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話語權,一方面也拒絕了吳國的好意,不想與魏國徹底決裂,但是他這種朝秦暮楚的行為卻惹惱了魏、吳。這時恰好諸葛亮已經去世,所以魏國就暫且少了一些麻煩,就派司馬懿前去征討,公元238年,終結了公孫氏在東北地區長達幾十年的統治。
雖然遼東政權存在的時間比較短,但是由于它的存在,保障了東北地區幾十年的和平,有效控制了異族侵犯。不過它并沒有和魏蜀吳并稱為四國也是有道理的,畢竟它的實力與當時的魏蜀吳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一定程度上還要依附于魏、吳。
除此之外,公孫氏族也自知不是另外三國的對手,在他們亂戰紛飛的時候,遼東選擇養精蓄銳。不過最重要的原因,大概還是與三國演義、三國志中主要圍繞魏蜀吳來展開有關,所以人們并沒有注意到當時這一比較顯著的政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