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毛陳平(三毛的人生故事簡介)
1991年1月4日早上7點左右,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科的一名清潔工按慣例在挨間打掃病房,當她進入其中一間病房時,被嚇了一大跳——只見馬桶上方半懸著一具尸體。
一條咖啡色的絲襪,一頭綁在掛輸液瓶的鐵架鉤上,一頭套著死者的脖子。
這名死狀慘烈的女人,正是知名女作家——三毛,她自盡了。
三毛原名叫陳平,因為小時候喜歡張樂平創作的漫畫《三毛流浪記》,給自己取了個別名“三毛”。
上世紀【第8句】:90年代,三毛和張愛玲一樣,成為萬千讀者心中的文學“女神”,其作品受到熱捧。
就算沒讀過三毛的人,都知道她傳奇的撒哈拉生活,知道她的愛人荷西,她的《橄欖樹》……
有對生活絕望的讀者表示在看完三毛的作品后,又重燃了活下去的勇氣,因為它們充滿了溫暖和愛。
然而這個給讀者“生”的力量的女作家,自己卻選擇了“歸彼大荒”。可見她治愈了別人,卻醫不好自己。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書中的三毛是多么樂觀,多么完美,為何現實中的她卻……?
智者先覺,早在三毛還在世時,李敖就寫了一篇《三毛式偽善》,毫不客氣地揭露其以自身不勝負荷的“悲的愛神”形象來來去去;此外去非洲也是“作秀”,并不是發自內心地如她所言,要去“幫助黃沙中的黑人”。
該文的誕生,讓一位旅行家拍著大腿叫“好”,因為他早就不爽三毛自我標榜的“旅行家”身份了。旅行家記錄的都是自己真實的所見所聞,而三毛作品的真實性卻打著大問號。
這名旅行家叫馬中欣。三毛自殺離世后,他決定再一次開啟他的環球之旅——順著三毛當年的足跡,沿路采訪調查,以解心中之疑。這一去,就是兩年。
馬中欣
他南穿直布羅陀海峽,經由摩洛哥抵達西屬撒哈拉大沙漠,訪問了當年三毛和荷西居住地,后又向西到加納利群島訪問三毛書中提到過的好友等。
最終,他得出結論:真實的三毛自戀、歇斯底里、說謊、怪異。并寫了一本證據確鑿的《三毛真相》。
這下不得了,這本書的問世,徹底激怒了一票“三毛粉”。但是他們又無奈人家馬先生是實地考察,證據材料詳實,應該還有部分采訪錄影(書中提及)。
我們來看看馬先生都挖掘到了哪些真相?
首先,三毛與荷西的學歷、職業造假。
據三毛自己所言,她1967年赴西班牙馬德里文哲學院留學,兩年后拿到結業證書。之后又到德國柏林的歌德語文學院補習德文,九個月就拿到了德文教授的資格。
1970年,她到美國,在伊利諾大學法律系圖書館負責英美法學圖書的分類工作、后來到加納利群島后,又任美國領事館秘書、公立小學代課教員等。
但是據馬中欣對西班牙當地華僑,畢業于馬德里大學的周火煉的采訪:三毛根本沒在馬德里大學留學過,她沒有文憑;
而九個月拿到德文教授的資格,恐怕連語言天才都沒法做到,更何況語言天賦平平的三毛?
至于在伊利諾大學法律系圖書館工作,必須要有與法律專業相關的資格證與學歷才行,三毛顯然沒有;再看她自述的在加納利群島任美國領事館秘書和公立小學代課教員呢?
據馬中欣采訪加納利島的小學教師,三毛多年的鄰居兼好友甘蒂達夫婦,他們直接說島上根本就沒有美國領事館,而且三毛也沒到小學代過課,她更是從未在島上的任何地方工作過。
而荷西呢?三毛也是過度美化了。她說荷西是大學畢業,后來成為潛水工程師。但據馬中欣到荷西家中采訪得知,荷西的家庭屬于當地中下層階級。
荷西本人則從小不學無術,根本沒有念過大學,后來當了一名勉強糊口的普通潛水工人,從事船舶修護及潛水打撈等工作,與潛水工程師差了十萬八千里。
其次,三毛與荷西的愛情造假。包括二人首次相逢的年齡、六年之約以及二人結婚的原因及婚后生活等。
三毛自述自己遇見荷西的時候,荷西已經18歲了,高中即將畢業。他愛三毛愛得要死,曾說:
“再等我六年,讓我四年念大學,二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們可以結婚了。我一生的愿望就是有一個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個像你這樣的太太,然后我去賺錢養活你,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夢想。”
六年后,三毛再次到西班牙,荷西高興得不得了,為了三毛不怕到沙漠吃苦,兩人在撒哈拉結婚,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神仙眷侶生活。
然而據馬中欣到實地采訪調查,上到荷西父母,下至荷西的大哥大姐及各種朋友,均稱荷西初見三毛時,不過14歲的少年而已,年紀這么小,哪里懂什么男女之愛,更別說什么“六年之約”了!
而且荷西高中時期交過多名女友,都是美麗性感的西班牙女郎,任何一個都勝過三毛無數倍。
三毛再回馬德里時,荷西剛好當完兵,打算在家呆一個月就回西屬撒哈拉工作,三毛當時主動提出要跟荷西一起過去。
至于兩人后來的結婚,也是因為三毛當時的西班牙簽證到期了,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困擾;再加上他們所在的拉雍是回教社會,沒結婚的男女是不能住在一起的。
二人婚后的生活,據周圍人所說,三毛對老實的荷西頤指氣使,讓他干這干那。
后來三毛在1976年遭遇車禍,生理受到嚴重傷害,下身大出血,只能在床上躺著,她不時把氣撒在荷西身上,荷西受不了,干脆遠走拉巴馬島去打魚尋樂,很少回來。
再次,三毛對當地的風俗造假。包括三個全裸女人在沙灘上“海水洗腸”及“沙漠觀浴記”等情節。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寫自己看到的“沙漠觀浴記”,說沙漠中的人長年不洗澡,洗一次身上的“垢”要用石頭來刮,刮下來后身上澆上水還會變成黑黑的漿汁;
然后又說自己與荷西在海灘看到三個全裸的女人:一個半躺在沙灘上,另一個將皮管塞進這個女人體內,然后第三個女人將三四罐海水經皮管灌進了第一個女人體內……
這種所謂的像刑法一樣的“洗腸”活動,使讀者看后心驚膽戰。
但是馬中欣到拉雍采訪當地的撒哈拉威人巴爾迪西時,對方指出以上三毛在文中提及的當地人文習俗并非真實的。
最后,馬中欣采訪的大多數人,都說三毛整天搞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
比如在荷西去世后,她經常玩“碟仙”,自稱可以將“荷西”叫回來,并與他通話;此外,三毛平時的穿著打扮也很奇怪,再加上披著一頭黑長發,面無表情的樣子有時會嚇到人。
馬中欣的這本《三毛真相》出版后,主要有三種聲音存在:
第一種是反對者。這些人大多是三毛迷,他們說馬中欣是“吃死人血”,為了蹭熱度,想出名想瘋了;三毛本身已經夠可憐了,為什么不愿意放過一個死去的人等等。
第二種是支持者。他們認為文章以“真”為本是基本原則,三毛寫散文、寫游記,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她的真實生活寫照,都被她感人的筆觸打動。
若不是馬中欣不顧旅途勞頓與危險,執著地追尋真相,把一個真實的三毛呈現給讀者,大家還會繼續沉醉在三毛用美妙文字編織的虛幻夢境中,喪失了對真理的追求。
第三種是中庸者。這批人的基本態度是:驚訝于三毛的人品原來是這樣的,但也并不妨礙他們喜歡她的作品;同時他們也感謝馬中欣的實地追尋調查,給了大家一個了解真實三毛的機會。
我不是三毛迷,也不討厭三毛。應該說是一個旁觀者。從我的角度出發,來看馬中欣在三毛離世后寫作出版《三毛真相》一事,也有一些小小的廢話要說。
馬中欣和三毛雖然都打著旅行家的稱號,但他們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馬中欣是實踐派,三毛是浪漫派。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三毛并不算十足的旅行家,她應算是一個文學家,作家。馬先生沒有分清楚的,是“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之間的區別。
文學家往往都是富于想象的,他們在創作時是自帶“濾鏡”的,會有意無意地過濾掉一些生活中平凡的、無趣的瑣事,通過自己的審美意圖與主觀情感,去虛構一些更適合表現文學主題的東西。
所以要說錯,馬中欣與三毛都有錯:
馬選擇寫書的時間點讓人“浮想聯翩”——為何偏偏是在三毛去世后?這難道不是在炒作自己嗎?
大家喜歡的是三毛的文筆與其寫作的吸引人的故事,他們有的甚至不在乎故事的真假。你馬中欣干嘛吃飽了沒事干,硬要去找什么“真相”,來玷污一個與你無冤無仇的、已經去世的弱女子的身后名?
再說了,作家的人品與作品本就是分離的,你揭露了她的人品,也不會妨礙大家對其作品的喜愛。
而三毛呢,錯在不該標榜自己是一個“旅行家”,以寫游記的形式虛構大量的情節,這是對廣大讀者的不負責,也是對旅游地當地人的不負責。
同時還得罪了那些記錄自己真實見聞的、真正在照實寫游記的旅行家們,其中就包括馬中欣。
若游記都是可以虛構的,那大家索性都不用出去旅行了,都跟你三毛一樣坐在屋里胡編亂造不就得了?這樣下去豈不是要亂套?
三毛編造自己的愛情世界倒是無關緊要,但她還編造當地的人文風俗,甚至隨意篡改當地歷史,這就有點過分了。這是損人不利己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馬中欣將這些揭露出來,是做了件好事。
總之,斯人已逝。說到底三毛這個人是個悲劇人物,她太敏感,內心的極度分裂和矛盾讓她一生的精神世界都不幸福,后來終于“大不孝”地親手了結了自己的肉身。
我們姑且就感謝她至少留給了世界一些有一定意義的文字和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