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控制著皇帝,為什么還會輸給司馬懿
曹爽控制著皇帝,為什么還會輸給司馬懿
在很多人眼中,如果一個古代官員能夠掌握大部分的權力,甚至是一個國家全部的權力,包括政治上的軍事上的,那么這個人必定能夠在發(fā)生動亂的時候成功將亂局壓制住,畢竟他手里有軍隊。然而在三國時期,曹爽與司馬懿之間,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高平陵之變,曹爽手中還握有皇帝,然而還是敗給了司馬懿,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魏王曹丕去世的時候由于自己的兒子都年齡太小,所以他為自己的長子指定了幾個比較有才能的大臣進行輔助,其中以曹爽和司馬懿他們兩個為主。在當時司馬懿官至太尉,而曹爽是大將軍,可以說兩人在官職上是差不多的,并且都有著不小的權力,他們兩個上朝的時候可以佩戴自己的佩劍,擁有屬于自己的三千人編制的親衛(wèi)隊,共同負責朝廷日常事務的管理。
可是在之后由于兩人的爭斗,他被曹爽設計,曹爽上奏皇帝將他升職為太傅,雖說是升職但是卻沒有了多少實質性的權力。然后把蔣濟由將軍升為太尉。可以說之后曹爽的幾個兄弟都因為這件事得到了高升,不過話說回曹爽的這幾個兄弟分別負責了什么事務呢?
首先說一下中領軍,這一職位主要是負責管理所有將領的,然后是武衛(wèi)將軍,主要負責禁衛(wèi)軍的管理工作,散騎常侍是管理皇帝衛(wèi)隊的。這也就是說,他把自己的這幾個弟弟都安排在了主要職位上,可以說把整個京城以及皇宮里的所有軍隊基本上都全掌握在他們手里了。雖說太尉是由蔣濟來做,有掌管全國兵馬的權力。但是其實并不能有直接與軍隊接觸的機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一家基本上來說已經(jīng)掌管了軍隊的所有權力。
那么這個時候司馬懿呢?他在干什么,他原先擁有的有三千人馬,因為官職變動,所以這些人馬也就因此解散了。這也就是可以說,司馬懿在這次之后就只剩下了他一個人,沒有了屬于自己的軍事力量,那他又是憑什么能在最后與曹爽的決斗中獲得最后的勝利呢?他成功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其實這一切有四點不得不說的因素存在。
1.這是因為在曹爽在鞏固自己的權力過程中得罪了三個不應該得罪的人。一個就是曹芳的母親,也就是郭太后。據(jù)說為了能夠自己將年幼的皇帝控制起來,他不讓其與郭太后見面,于是把太后關了起來,他難道不知道郭太后是皇帝最愛的女子嗎,他這樣做讓母子二人哭了好久,他們兩個雖不是親生母子,但是感情十分深的,所以這也就造成太后極為憎恨他,對他全是負面的情緒,一直希望報復他,最終也因此而嘗到苦果。
另外他也絕對不應該得罪蔣濟才對,因為其十分受先帝重視在朝中擁有不小的能量,并且蔣濟這個人素來看不慣他這樣狡詐之人,所以他這樣做只會將其逼向自己的對手那邊,有人說蔣濟素來和司馬關系不錯,其實這還是多虧了曹爽,如果不是因為他的逼迫,也不會有這一后果。最后一個他絕不應該得罪的一個人就是曹家的其他人,他為了自己家的利益可以說將整個曹家得罪了一邊,他為了讓自己的兄弟們掌握朝中的主要職位,這樣也得罪里曹氏宗親以及其他的滿朝文武,為他樹立了不少本不必要的敵人。
2.他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必將反受其禍。這件事就是在當時他為了能夠在滿朝官員中更加有威望,他帶領軍隊去向蜀國發(fā)起了進攻,這本來沒有什么錯誤,攻打蜀地建立功勛是沒錯的,可是錯就錯在,他沒有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結果十分悲慘,他最終打了敗仗,軍隊死傷無數(shù),反而令自己灰頭土臉。
3.就是他不應該錯誤估計對手的實力。記載表示他可以說嚴重的低估了司馬懿的能力,這也許是因為司馬懿故意示弱,但是司馬懿已經(jīng)這樣做了不少次,如果他是聰明人就應該早就發(fā)現(xiàn)司馬懿一直在裝可憐,而且經(jīng)常裝病,這已經(jīng)是發(fā)生很多次了。可以說從曹操那時候開始,他就在一直這樣做了。可是頭腦簡單的他不僅沒有發(fā)現(xiàn),反而對此放松警惕,不把他當作威脅。不過后來司馬懿的做法和他相比真的是聰明多了,他將曹爽監(jiān)禁了起來,并且尋找機會用借口除去了他的三族,這才算得上真正的成熟的政治家的做法,不給自己留下后患。
4.就是他應該聽的話他不去聽取,而不該聽的話卻去聽了。手下讓他做的事可以說十分不利于將來的發(fā)展,可是他卻聽取了。桓范讓他去占據(jù)許昌,然后把它當作根據(jù)地,以后可以很好的發(fā)展兵力。桓范的計策算得上是比較好的,因為他手中有天子存在。然后以天子的名義去征討司馬懿,必將很容易取得勝利。
可是,他并沒有采取,最后也只能束手就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