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后,為什么諸葛亮一直不攻打東吳?
劉備死后,為什么諸葛亮一直不攻打東吳?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三國時期劉備是死在孫權手上的。他以為關羽復仇的名義進攻吳國,張飛的死名義上也能與吳國掛上關系,卻被吳國所敗,自己撤退白帝城,最終病逝。那么,劉備死后托孤諸葛亮,諸葛亮為什么不與東吳為敵,反而想方設法與他們修好關系?而且相比之下,北伐比東征難多了,諸葛亮為何不肯攻打吳國呢?
自夷陵之戰后,劉備重病不治,最終在白帝城向諸葛亮托孤。從這一刻起,諸葛亮沒有一刻忘記劉備光復漢室的遺愿。然而當時的蜀地并不太平,先有雍闿之亂,越嶲夷王高定緊隨其后,同時叛亂,使得蜀漢內部憂患極深。畢竟攘外必先安內,于是諸葛亮先平定了蜀地內亂,隨后南下平定南方蠻族叛亂,使蜀漢內部逐漸趨于穩定。終于在公元228年春時,諸葛亮出兵北伐,攻打曹魏。
而當時無論是曹魏還是東吳,都沒有主動進攻蜀漢,因此諸葛亮北伐完全是他主動挑起的戰事。要知道相比于曹魏,在蜀漢身旁的東吳似乎更容易進攻一些。畢竟東吳與蜀漢之間先有殺害關羽,奪取荊州之仇,后有劉備東征失敗,最終身死白帝城的國仇,因此諸葛亮東征,更容易激起蜀漢民眾同仇敵愾之心。再加上北方曹魏實力極強,兵多將廣,想要一戰而畢全功十分困難,而東吳的實力不如曹魏,對比北伐曹魏,東征孫吳似乎更容易一些。既然如此,為什么諸葛亮還是一直選擇北伐,而不選擇東征呢?
諸葛亮當時之所以選擇北伐,而不是選擇東征,主要還是因為一點,那就是出師有名。要知道劉備雖然從劉璋手中奪下了益州,與曹操對峙奪下了漢中,進而自立漢中王。后來曹丕廢除漢獻帝后登基稱帝,建立魏國,劉備也緊隨其后建立蜀漢,登基稱帝,但劉備的這個帝王并不是正統的。
要知道即便是劉備要自立漢中王,依舊需要走一個手下大臣上表漢獻帝這樣名義上的流程,說明在當時劉備并不占據著大義與正統。后來劉備登基,號稱續上漢祚,但同樣也需要一個報仇復國的名頭,而這個名頭,就是北伐曹魏。
畢竟是曹丕取代了漢獻帝登基稱帝,而不是東吳的孫權取代了漢獻帝,因此蜀漢當時的敵人就只能是曹魏,因此蜀漢北伐是出師有名的,但出兵東征則沒有一點道理。畢竟當時諸葛亮如果放著報仇復國不干,反而要侵略他人國土,就會名不正言不順。而北伐曹魏,不僅在政治上不會出錯,而且還能繼續與東吳聯盟,因此蜀漢當時只能北伐。
筆者認為,諸葛亮當時如此做,也是為了以攻代守,為蜀漢爭取一絲希望。雖說諸葛亮最終未能北伐成功,但也成功拖住了曹魏的發展,也算是另一種勝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