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接手東吳時只有十八歲,為什么東吳沒亂
孫權接手東吳時只有十八歲,為什么東吳沒亂
孫權,堪稱一代少年英雄,兄長孫策死的時候,把東吳大業交付給弟弟,那個時候的孫權才只有十八歲,想想看現在我們的十八歲,那時候我們在做什么?然而孫權已經挑起大梁,晝夜不歇了。不過那時候畢竟他年紀還小,還沒有成年,為什么當時的東吳就沒有發生什么混亂呢?難道沒有人趁著新主年小而做些什么事情嗎?孫全是如何做到這些的?
一個領袖,或者大英雄,最重要的必備條件就是能識人和能用人。三國時代,能夠做到這兩點的都能成大事,比如劉備、曹操。袁紹能聚人,但不能用人,最終失敗,即便是諸葛亮,也有用馬謖和李嚴的失誤。
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出如下一番話,“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后來的事實,無疑證明了孫策的眼光非常之準,孫權盡管不能親自沖鋒陷陣,但他在赤壁之戰中用周瑜擊敗曹操;奪荊州,用呂蒙擊敗關羽;夷陵之戰,起用年輕的陸遜,擊敗氣勢洶洶舉國而來的劉備。赤壁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孫權用這三仗保住了父兄打下的江東基業,正是他善于用人和識人的結果。
孫權善于用人,有三大優點:
1.一是用人所長,人盡其用。
孫權曾經提出“不求備于一人”的用人原則,意思就是每個人的能力有長有短,不可能面面俱到,身為領導,就要發揮下屬的長處,彌補他的短處。
比如孫權認為魯肅盡管有二長一短,但短處(勸和劉備結盟)并不影響出謀劃策的長處。孫權認為呂蒙有膽氣但學問不足,于是勸呂蒙多讀書,后來呂蒙學問大漲,謀略自然也隨之水漲船高。
其他如猛將甘寧、潘璋,甘寧本身投靠黃祖,懷才不遇轉投孫權,獲得重用,最終成為名將。潘璋驕奢淫逸,屢屢違禁,孫權用其才而原諒他的短處,最終也是為孫權立了無數戰功。
孫權15歲的時候,手下有一個功曹叫周谷,為了拍他馬屁,多次做假賬拿錢財供孫權娛樂花銷。同樣是功曹,呂范卻每次都把孫權的開銷一五一十的記錄下,并且報告孫策,孫權自然非常生氣。
但孫權即位后,重用的是誰?呵呵,不謀私的呂范,那個拍馬屁的周谷被打發回家了。
2.二是大膽用人,用而不疑。
在講究門第家世的三國時代,孫權“納魯肅于凡品”,“拔呂蒙于行伍”,“識潘濬于系虜”,無一不是他大膽用人的最好體現。此外,領導用人最怕起疑心,孫權卻從來不會。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建立大功,曹操和劉備都先后寫信給孫權加以挑撥。
比如劉備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意思就是周瑜遲早要反,但孫權一點也不為所動,繼續重用周瑜。假如周瑜不是早死的話,劉備奪取益州的理想可能根本無法實現。
再比如,關羽被殺后,劉備大舉進攻東吳,有人告發諸葛瑾(諸葛亮的弟弟)私通劉備,孫權處之泰然,還把揭發信直接轉給諸葛瑾,以示自己毫無疑心,稱“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不負孤,猶孤不負子瑜也。”
這就是用人的氣魄!明末的崇禎皇帝,如果能學到孫權的十分之一,恐怕大明江山就不會亡。
3.三是善于用人,感情用人。
張昭、周瑜都是孫策的舊臣,孫權繼位以后,以師傅之禮節待年長的張昭,以兄弟之禮而待年輕的周瑜。周瑜張昭感恩在心,終身盡心輔佐孫權。
赤壁之戰前,周瑜對曹營說客蔣干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蔣干被說的無言以對,佩服的五體投地。
公元196年,孫權在宣城討伐山越的時候,被敵人包圍,幾乎喪命,正是周泰冒死把他從陣前救出,為此渾身負傷12處。時隔18年,孫曹大戰前,孫吳啟用周泰為都督,陣前舉行的宴會上,孫權親自敬酒給周泰,并讓周泰脫下衣服給諸將展示傷口。
猛將凌統死后,孫權盡心撫養他的兩個兒子,養在皇宮中,公開稱“此吾虎子也。”又請人教兩人文武之學,長大后繼續讓他們統領父親的部隊。此外,無論什么大臣去世,孫權都必定親自吊喪,厚待家屬。
所以,孫權正是因為有以上幾大優點,才能使得東吳人才濟濟,遠遠超過人才匱乏的蜀國。也正是靠著這么多文武的忠心輔佐,效力賣命,東吳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能識人,會用人,正是孫權治理東吳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