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
【生卒】:701—762
【介紹】:
字太白,號清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于安西都護府所屬的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五歲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喜好劍術,志氣宏放。20歲左右,周游四川。25歲起,“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希望施展“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負,結識了不少名人。天寶初年(742)因吳筠推薦,應詔入長安。太子賓客賀知章嘆為“天上謫仙人”,玄宗命其供奉翰林。由于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深感政治抱負無由施展,遂上書請還。天寶三年離京,再度開始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永王李璘起兵江陵,率師東下,詩人出于愛國熱情,參加李璘幕府。后李璘謀亂,兵敗,李白也受連累,流放夜郎,至巫山,遇赦東還,往來于金陵、宣城間。晚年貧病交加,卒于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家。
李白的思想比較復雜,既有儒家積極用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自由放浪的一面,還有游俠思想的影響,而“功成身退”則是這三者結合的集中表現,這些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他的理想是“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為祖國建功立業。然其進步的政治思想、傲岸不羈的性格和日益腐敗的統治階級之間的深刻矛盾,使他深感壯志難酬,唯有訴諸詩歌。
李白的詩歌內容豐富多采。既表現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經歷,也反映了盛唐時代的社會面貌。他還寫下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詩篇。李白詩歌的主要傾向是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著名的《蜀道難》是其代表作之一,描寫蜀道的奇險壯麗,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嘆和對封建軍閥恃險割據的憂慮,并把神話傳說與自然景物熔為一爐,激情充沛,氣勢雄渾,變化多姿。李白的詩歌,想象豐富,才氣縱橫,善于憑借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運用大膽幻想和奇特的夸張,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抒發自己的強烈感
情。語言清新俊逸,深入淺出。風格豪邁奔放,氣勢磅礴。他不愧為繼屈原之后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在文學史上占有光輝的地位。
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李白的賦,今存《大鵬賦》、《明堂賦》、《惜余春賦》、《愁陽春賦》、《悲清秋賦》、《擬恨賦》、《劍閣賦》等。《大鵬賦》以大鵬自況,吐露自己的廣闊胸襟,取材于莊子《逍遙游》而又加以發揮,極盡想象夸張之能事,從而使作品的風格于豪邁壯闊之中見飄逸,與他的詩歌一樣充滿浪漫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