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者與悲觀者的故事(樂觀和悲觀的故事人生哲理)
悲觀的人有好處嗎?沒有,小說里,黛玉是悲觀的,可悲觀有一樣好處,悲觀的是人清醒。
(一)盲目樂觀的人短命
小說里,最典型的盲目自大的是金釧和晴雯,這兩個丫環,是讓素有慈名的王夫人所攆,進而沒了命,一個投井,一個病故。
金釧的盲目,她一直以為,太太當她是女兒一樣待,而且,會把她給了寶玉,不知道哪里來的如此感覺,于是,才有了太太午睡時,和寶玉調笑,可以當作是玩笑,可以當作是勾引,反正中年人,聽了怎么不像是玩笑,讓寶玉去東院,抓彩云和賈環。
這樣的話,有些過界了,任何一個母親,都要翻身坐起。都要制止。王夫人的反應是正常的,一個母親的正常反應,她的處理過份嗎?只是攆了人,并沒有交與管家或賣或配人,其實并不是最狠毒,如果換了鳳姐,估計就賣了。
只是金釧從一等丫環的位置上跌落下來,落差太大,當姨娘的可能沒了,要配個小廝,這樣的人生,不是她所規劃的。
晴雯也一樣篤定,可以和寶玉長長遠遠,所以她清高,哪里來的自信呢,一個賈母的丫環,就成了護身符呢,林姑娘還是賈母的外孫女,你看她何時以為,必嫁寶玉呢。
(二)悲觀的人往往很清醒
林黛玉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所以她和晴雯金釧不同,哪怕從小和寶玉一起長大,情深意重,哪怕互為知己,哪怕賈母一直對她極好,可是她從來不以為,能嫁寶玉,能得償所愿。
有人說,林姑娘為什么不樂觀一些,她畢竟是林家的千金小姐,可是這個林家已經不能成為她的靠山,也不太可能為她出頭了,林家沒有近支了,遠族的人,可能在林如海過世,賈璉料理后世時,賈府與林家,已經處于斷交,所以寶玉為了林妹妹回家要死要活時,賈母說,林家沒人了,都死絕了。其實是暗示,和林家族里已經斷交。
這一層林黛玉可能是感知的,有些事,她經歷時年紀不大,可是她到底聰明,后來想明白了。一個沒有家族的孤女,不管有怎樣的出身,對于賈府來說,沒有未來的實際利益,賈府為什么要結親。
如果只憑親情,賈母可能會點頭,可是賈政不會,賈政要家族聯姻利益最大化,王夫人不會,王夫人和黛玉沒有情份,有也是給了薛寶釵。
所以很難明白,到底是悲觀讓黛玉清醒,還是清醒令黛玉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