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是文化還是武化-視野
小時候看電影《少林寺》,我和其他人一樣,對少林寺產生了心向往之的感情和好奇心。但是一直沒有去拜謁——過去是沒有條件和時間,現在有條件了,倒不想去了,原因就是不斷從媒體上得知,少林寺近年來在釋永信的領導和經營下,做了不少事情,感覺鬧騰得很。
我喜歡的佛門還是傳統的清凈之境。但是,對佛法一無所知的我,倒不反對也沒有理由反對釋永信的作為,你管他用什么辦法呢。不管用什么辦法,只要合法又能弘揚佛法,就很好。所以我基本上是支持釋永信的,我覺得這哥們兒要是在俗世,也一定是個了不起的有本事的人,尤其是這個時代里,不亞于像馬云、李開復、潘石屹和史玉柱那樣的人。
我覺得一個人,如果不是特別關乎自己生命的事兒,就不一定去實現它,或者說就不一定非要實踐它,一切隨緣。比如到少林寺去拜謁、游玩,順路了,去一下,很好;也別到了附近或山下故意不去,跟誰有仇氣似的也不好;同樣,千里奔波專程去也沒必要。近年來我感覺國內許多地方不值得去,即不值得親自去,城市建設一個像一個,即使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跡,也是經過現代人千方百計地進行“同質化”包裝,更不值得去。這時候想起李敖曾經說過的:好看,但不值得親自去看。同時想起他的另一句話:重溫舊夢就是破壞舊夢——比如小時候看電影,做了一個關于少林寺的夢,你就讓這夢一直做下去,你非要去踐夢,所有的夢都經不起人輕輕一踐。
說這些話,是看了一條新聞引起的。新聞上說:一個將投資5億元的項目,將把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和嵩山打造成“世界功夫之都、中華文化圣山”。咱們這幾年,很迷信自己能打造這個打造那個,說打造就打造。當然了,不這么說,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決心氣勢就沒法霸悍淋漓地表達出來。所以,咱就別摳字眼兒了,都是造福當地人民的事兒。這個大動作有個很堂皇的名字:少林文化復興工程。
我沒有去過少林寺,我不知道少林寺在歷史上有沒有現在規模大、名聲廣、影響遠。少林文化是個什么文化?是武術文化?那就直接說武化嘛!以我從間接的資料上對少林寺的了解,其物質硬件,現在應該是少林寺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所要復興的文化,恐怕還是少林的佛教文化,即弘揚少林佛法,復興文化,應該是復興這個吧?
但是,細看新聞,所謂復興文化,其實說的還是以少林寺的武術引起的相關產業。因為少林武術在世界上有名氣,歐美國家的人都打著少林的名義辦武館什么的,這讓少林本地人感到很著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將少林繼續搞大搞熱鬧,向全世界宣示少林的正宗所在。當地官員的一句話,露出心聲:現在少林寺的旅游項目太單調,即使有了一個大型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還是不能讓游客在登封住上一晚。客人不住下,就不花錢,當地旅游收入就上不去。所以要多搞一些項目,把客人留住。是啊,現在的游客,普遍還很浮躁,到景點多數是喧嘩著找熱鬧看,要不就是聽導游鬼啊神啊地渲染一番。要留住這樣的客人,很不容易,這些人賊得很,難伺候著呢!
以“復興少林文化”為旗號,以打造“功夫之都和文化圣山”為目的,最終落在把客人留住的具體而微的實惠上,這符合商業邏輯。文化問題商業化處理,都是這么干的。
不過,想象一個那么鬧騰的少林,就別和佛扯上什么關系了吧?搞武術就是搞武術,說武化比說文化更直接,其實說實惠化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