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如楚》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襄公如楚
【原文】
襄公如楚[1],及漢,聞康王卒[2],欲還。叔仲昭伯曰[3]:“君之來也,非為一人也,為其名與其眾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諸大夫皆欲還。子服惠伯曰[4]:“不知所為,姑從君乎!”叔仲曰:“子之來也,非欲安身也,為國家之利也,故不憚勤遠而聽于楚,非義楚也,畏其名與眾也。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吊其憂,況畏而服焉?聞畏而往,聞喪而還,茍羋姓實嗣[5],其誰代之任喪?王太子又長矣,執(zhí)政未改,予為先君來,死而去之,其誰曰不如先君?將為喪舉,聞喪而還,其誰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誰由己貳?求說其侮,而亟于前之人[6],其仇不滋大乎?說侮不懦,執(zhí)政不貳,帥大仇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若從君而走患,則不如違君以避難。且夫君子計成而后行,二三子計乎?有御楚之術(shù)而有守國之備,則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聞季武子襲卞[7],公欲還,出楚師以伐魯。榮成伯曰[8]:“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國,而恃諸侯,諸侯其誰暱之[9]?若得楚師以伐魯,魯既不違夙之取卞也[10],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魯,諸姬不獲焉[11],而況君乎?彼無亦置其同類以服東夷,而大攘諸夏,將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魯,君以蠻、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獲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傷?君其入也!”乃歸。
【注釋】
[1]襄公:魯襄公,名午。
[2]康王:楚國國君,楚恭王之子,名昭。
[3]叔仲昭伯:魯國大夫,名帶。
[4]子服惠伯:魯國大夫,仲孫它之子,名椒。
[5]羋(mǐ):楚國的姓。嗣:接續(xù),繼承。
[6]亟(jí):迫切。
[7]卞:屬于魯國公室的一座城。在今江蘇省泗水縣東,季武子欲侵削公室據(jù)為己有。
[8]榮成伯:魯國大夫,名欒。
[9]暱(nì):同“昵”,親近。
[10]夙:季武子的名。
[11]諸姬:指和周同姓的諸侯,姬為周姓。
【譯文】
魯襄公去楚國,到漢水時,聽說楚康王死了,打算返回。大夫叔仲昭伯說:“國君這次來楚國,不是為了楚康王一個人,而是因為它大國盟主的身份和軍隊的強大。如今楚康王雖然已死,但它大國身份沒有改變,它強大的軍隊沒有衰敗,為什么要返回呢?”但眾大夫還是希望回國。大夫子服惠伯說:“既然不知如何是好,就姑且聽從國君的吧!”叔仲昭伯說:“你們這次來訪楚國,不是想為了個人安身立命,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所以才不怕辛勞遠道而來向楚國表示尊崇,你們不是悅服于楚國的正義,而是畏懼楚國的威名和軍事實力。悅服于別人的正義,固然要慶賀其喜而吊慰其喪,何況是畏懼而懾服于人呢?畏懼楚國而來,聽說楚君死了又要返回,就算暫且楚國羋姓有子孫繼承王位,又會有誰代替他主辦喪事呢?楚王太子現(xiàn)已成年,當政的顯貴尚未變動,我們?yōu)橄染鴣恚懒宋覀兙突厝ィ@然是看不起新君,誰能確保新君的德行不如先君呢?即使在國內(nèi)聽到楚國有喪也應前去吊慰,現(xiàn)在聽到有喪反而回去,誰能說這不是對楚國的侮辱呢?楚國的卿大夫侍奉自己的新君而負責本國的政事,誰會因此而使他國懷有二心呢?楚國的君臣要除去那些輕侮他們的人,一定會比以前更迫切,這樣楚國對我國的仇恨不就更大了嗎?楚國為免去輕侮就不會示弱,君臣上下一心,懷著深仇大恨來威脅我們,誰能抵御得了它呢?倘若聽從國君的話中途回國而遭致禍患,倒不如違背國君的意見以避免災難。況且君子凡事考慮周詳然后才采取行動,你們都認真考慮了嗎?如果有抵御楚國的辦法和守護國家的準備,就可以回去;如果沒有,不如到楚國去吊喪。”于是大家繼續(xù)前行。訪問完畢回國的路上,到方城山時,聽說季武子襲占了卞城,襄公打算返回楚國,請求楚國出兵討伐季武子。大夫榮成伯說:“不可以。國君對于臣子來說,他的權(quán)威是極大的。如果國君的命令不能在本國執(zhí)行,卻要依靠別國諸侯的力量,其他諸侯誰還會親近你呢?倘若請到楚國的軍隊來攻打季武子,而魯國人當時并未反對季武子奪取卞城的舉動,他們一定會聽從他的命令,防守必然會牢固。倘若楚國戰(zhàn)勝魯國的季武子,就是周室的王公也得不到什么好處,何況國君您呢?到那時楚國將在魯國安置其同姓鞏固統(tǒng)治,進而征服東夷,全力驅(qū)逐中原各國的勢力,從而稱王于天下,他們對國君能有什么恩德,會把魯國白白送給您呢?倘若楚國沒有打敗魯國的季武子,那么您用蠻夷的軍隊討伐季武子不成,再想返回魯國的話,一定不會獲準了。與其這樣,不如把卞城賜給季武子。季武子出于感恩事奉國君,也不敢不改過。一個人喝醉時常常會發(fā)怒,酒醒后也就轉(zhuǎn)怒為喜了,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國君還是回國吧!”于是襄公回到了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