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期的戲劇運動與創作
“七七”事變后,上海戲劇界成立了“中國劇作者協會”,并決定由協會在滬的會員中推舉崔嵬、宋之的、陳白塵、阿英、夏衍、鄭伯奇等十六人集體創作《保衛蘆溝橋》。“八一三”抗戰爆發后,戲劇界又組織了“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和“上海救亡演劇隊”。演劇隊共十三個隊,其中十一個隊分赴內地和前線作宣傳演出。1938年元旦,戲劇界在漢口成立“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推動戲劇工作者深入農村和前線。同時還將上海等地的流亡兒童組成“孩子劇團”,派赴各戰區,從事抗日宣傳工作。
在戲劇形式上,為了適應戰爭環境和流動演出的需要,大都趨于小型化和通俗化,因此出現了大量的街頭劇、活報劇、茶館劇、游行劇等短小、通俗的形式。在劇本創作上,為了迅速反映抗日的形勢和演出的方便,初期的作品多為獨幕劇,演出次數多、影響較大的如《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計》、《上前線》、《火海中的孤軍》等。
這一時期主要劇作家的作品有夏衍的《心防》、《法西斯細菌》、宋之的的《霧重慶》,于伶的《夜上海》、《長夜行》,陳白塵的《亂世男女》、《結婚進行曲》,丁西林的《三塊錢國幣》,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以及沈浮的《重慶二十四小時》等。歷史劇作品則有郭沫若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陽翰笙的《天國春秋》,歐陽予倩的《忠王李秀成》以及阿英的《碧血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