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滋味說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滋味說
南朝梁鐘嶸提出來的美學主張。語出《詩品·序》:“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其時,五言詩正逐步興起,在創作中取代四言詩, 占據主導地位。與四言相比,五言詩容量較大,更善于表現復雜的生活和情感。鐘嶸這里雖是推崇五言,但也是提出了詩歌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美學標準,寫詩要“有滋味”。在他看來,有滋味“是詩之至也”,即詩歌的最高造詣和境界。 “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有滋味的詩耐人尋味,具有藝術感染力。
以味論詩,非鐘嶸開其端,陸機《文賦》里就有“闕大羹之遺味,同朱絃之清汜”的比喻,把味比作詩的感染力量。與鐘同時的劉勰在其《文心雕龍·明詩》中說: “張衡《怨篇》,詩典可味”。在《情采》篇指摘“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但明確把“滋味”作為論詩標準的仍推鐘嶸。
對永嘉時期盛行一時的玄言詩,鐘嶸以“滋味”為標準,抨之為“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針對玄言詩重在闡發玄理,忽略詩的形象、意境,重推論而缺乏激情,沒有藝術感染力,鐘嶸提出了創造詩味的主張,他說: “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風力與丹彩是創造詩味的基礎。鐘嶸不僅把滋味說當作論詩標準,又以它為基礎, 以辨味入手,形成一種獨特的評詩方法。如《詩品》評論曹丕的詩是“美贍可玩”,郭璞的詩“彪炳可玩”,謝贍的詩“殊得風流媚趣”。注意到了在鑒賞中體察玩味作品。但滋味說強調了詩歌言情而非言志的作用,不重興寄,不大注意作品的思想內容。
滋味說對后世影響很大。唐代司空圖以味評詩,強調“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南宋楊萬里主張,論詩“以味不以形”。清代大力提倡神韻、興象的王士禎也得益于鐘嶸的滋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