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3358】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許宏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3月第1版,7.3萬字,28元)
△共5個部分:[1]陶寺的興衰;[2]嵩山的動向;[3]新砦的發韌;[4]大邑二里頭;[5]中原與中國。
〇講最早的“中國”誕生的故事。
〇“革命”一詞,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本來指朝代更替,如“湯武革命”(《易》)等。這里則取其新意,也即社會政治變革,更進一步說,借用的是經典作家“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的概念。
〇禮制的核心是等級制度。
〇上世紀初,王國維創造性地用傳世文獻和地下文字材料互證的“二重證據法”,最終確認甲骨文和殷墟主人系歷代商王,使商代后期的歷史成為“信史”。
〇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賈雷德·戴蒙德教授在《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一書中,把一個社會崩潰的原因歸結為五點因素,即生態破壞、氣候變更、強鄰在側、友邦援助的減少以及社會自身應對之道,并認為最后一點至為關鍵。
〇從城垣建筑技術的角度看,黃河、長江流域星羅棋布的城址可以分為三大群。一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夯土版筑城垣為主(黃河下游版筑與堆筑兼有),有的輔之以護城壕;二是長江流域,其特點是以寬壕為主,垣壕并重,城垣堆筑而成;三是以黃河河套地區為主的北方地區,為石砌城垣,一般依山而建。這三類城址,可分別稱之為土城、水城和石城。
〇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鄙俗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動作用的靈魂;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
〇“貪欲是文明社會形成的動力”。
〇“逐鹿中原”一詞的含義,已知最早的出處是《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說的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秦漢之際的事。后來成為爭奪天下的代名詞。“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概念,也不知起于何時,但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至少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
〇早期國家的疆域不同于現代國家。它沒有“疆界”或“邊界”的概念,沒有非此即彼的一條“線”的區隔。
(2018年1月2日晚11:35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