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唐李問對》原文鑒賞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唐李問對》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唐李問對》原文鑒賞

[原文]

卷 上



太宗曰:“高麗數(shù)侵新羅,朕遣使諭,不奉詔,將討之,如何?”靖曰:“探知蓋蘇文自恃知兵,謂中國無能討,故違命。臣請師三萬,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遙,以何術(shù)臨之?”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平突厥時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靖曰:“諸葛亮七擒孟獲,無他道也,正兵而已矣。”

太宗曰:“晉馬隆討涼州,亦是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用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于車上,且戰(zhàn)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靖曰:“臣誧突厥, 西行數(shù)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遠(yuǎn)?偏箱鹿角,兵之大要,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束伍,三者迭相為用,斯馬隆所得古法深矣。”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鋒,義師少卻,朕親以鐵騎自南原馳下,橫突之,老生兵斷后,大潰,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靖曰:“陛下天縱圣武,非學(xué)而能。臣按兵法,自黃帝以來,先正而后奇,先仁義而后權(quán)譎。且霍邑之戰(zhàn),師以義舉者,正也,建成墜馬,右軍少卻者,奇也。”

太宗曰:“彼時少卻,幾敗大事,曷謂之奇耶?”靖曰:“凡兵以前向為正,后卻為奇。且右軍不卻,則老生安致之來哉?法曰:‘利而誘之,亂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進(jìn),不意斷后,見擒于陛下,此所謂以奇為正也。”

太宗曰:“霍去病暗與孫吳合,誠有是夫?當(dāng)右軍之卻也,高祖失色,及朕奮擊,反為我利,孫吳暗合,卿實知言。”

太宗曰:“凡兵卻,皆可謂之奇乎?”靖曰:“不然,夫兵卻,旗參差而不齊,鼓大小而不應(yīng),令喧囂而不一,此真敗卻也,非奇也;若旗齊鼓應(yīng),號令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法曰:‘佯北勿追。’又曰:‘能而示之不能。’皆奇之謂也。”

太宗曰:“霍邑之戰(zhàn),右軍少卻,其天乎?老生被擒,其人乎?”靖曰:“若非正兵變?yōu)槠妫姹優(yōu)檎瑒t安能勝哉?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變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太宗俯首。

太宗曰:“奇、正素分之歟?臨時制之歟?”靖曰:“按曹公新書曰:‘己二而敵一,則一術(shù)為正,一術(shù)為奇; 己五而敵一,則三術(shù)為正,二術(shù)為奇。’此言大略耳!唯孫武云:‘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 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斯得之矣。安有素分之耶?若士卒未習(xí)吾法,偏裨未熟吾令,則必為之二術(shù)。教戰(zhàn)時,各認(rèn)旗鼓,迭相分合,故曰:分合為變,此教戰(zhàn)之術(shù)耳。教閱既成,眾知吾法,然后如驅(qū)群羊,由將所指,孰分奇正之別哉?孫武所謂形人而我無形,此乃奇正之極致,是以,素分者,教閱也。臨時制變者,不可勝窮也。”太宗曰:“深乎! 深乎! 曹公必知之矣! 但新書所以授諸將而已,非奇正本法。”

太宗曰:“曹公云:‘奇兵旁擊。’卿謂若何?”靖曰:“臣按曹公注孫子曰:‘先出合戰(zhàn)為正,后出為奇。’此與旁擊之拘異焉。臣愚謂大眾所合為正,將所自出為奇。烏有失后旁擊之拘哉?”

太宗曰:“吾之正,使敵視以為奇,吾之奇,使敵視以為正,斯所謂形人者歟?以奇為正,以正為奇,變化莫測,斯所謂無形者歟?”靖再拜曰:“陛下神圣,迥出古人,非臣所及。”

太宗曰:“分合為變者,奇正安在?”靖曰:“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三軍之士,止知其勝,莫知其所以勝,非變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惟孫武能之,吳起而下,莫可及焉。”

太宗曰:“吳術(shù)若何?”靖曰:“臣請略言之,魏武侯問吳起兩軍相向,起曰:‘使賤而勇者前擊,鋒始交而北,北而勿罰,觀敵進(jìn)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則敵有謀矣。若悉眾追北,行止縱橫,此敵人不才,擊之勿疑。’臣謂吳術(shù)大率多此類,非孫武所謂以正合也。”

太宗曰:“卿舅韓擒虎,嘗言卿可論孫吳,亦奇正之謂乎?”諸曰:“擒虎安知奇正之極,但以奇為奇,以正為正耳! 曾未知奇正相變,循環(huán)無窮者也。”

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前代戰(zhàn)斗,多是以小術(shù)而勝無術(shù),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 無術(shù)焉,苻堅之類是也。”太宗曰:“孫子謂多算勝少算,有以知少算勝無算,凡事皆然。”

太宗曰:“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或謂為握機文,何謂也?”靖曰:“奇音機,故或傳為機,其義則一,考其辭云:‘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機。’奇,余零也。因此音機。臣愚謂兵無不是機,安在乎握而言也?當(dāng)為余奇則是。夫正兵受之于君,奇兵將所自出。法曰:‘令素行,以教其民者,則民服。’此受之于君者也。又曰:‘兵不豫言,君命有所不受。’此將所自出者也。凡將,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斗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是故握機,握奇,本無二法,在學(xué)者兼通而已。”

太宗曰:“陣數(shù)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備焉。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后,以后為前,進(jìn)無速奔,退無劇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數(shù)起于五,而終于八,此何謂也?”靖曰:“諸葛亮以石縱橫布為八行方陣方法,即此圖也,臣嘗教閱,必先此陣,世所傳握機文,蓋得其粗也。”

太宗曰:“天、地、風(fēng)、云、龍、虎、鳥、蛇,斯八陣,何義也?”靖曰:“傳之者誤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詭設(shè)八名耳。八陣本一也,分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號,風(fēng)云者,本乎幡名。龍虎鳥蛇者,本乎隊伍之別。后世誤傳,詭設(shè)物象,何止八而已乎?”

太宗曰:“數(shù)起于五,而終于八,則非設(shè)象,實古制也,卿試陳之。”靖曰:“臣按黃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五為陣法,四為閑地,此所謂數(shù)起于五也,虛其中,大將居之,環(huán)其四面,諸部連繞,此所謂終于八也。及乎變化制敵,則紛紛紜紜,斗亂而法不亂,混混沌沌,形圓而勢不散,此所謂散而成八,復(fù)而為一者也。”

太宗曰:“深乎! 黃帝之制兵也。后世雖有天智神略,莫能出其斗閾,降此孰有繼之者乎?”靖曰:“周之始興,則太公實繕其法,始于岐都,以建井畝,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以立軍制,六步七步,六伐七伐,以教戰(zhàn)法。陳師牧野,太公以百夫致師,以成武功,以四萬五千人,勝紂七十萬眾。周司馬法,本太公者也。太公既沒,齊人得其遺法,至桓公霸天下,任管仲,復(fù)修太公法,謂之節(jié)制之師,諸侯畢服。”

太宗曰:“儒者多言管仲霸臣而已,殊不知兵法乃本于王制也,諸葛亮王佐之才,自比管樂,以此知管仲亦王佐也。但周衰時,王不能用,故假齊興師爾。”靖再拜曰:“陛下神圣,知人如此,老臣雖死,無愧昔賢也。臣靖言管仲制齊之法,三分齊國以為三軍。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十連為鄉(xiāng),故二千人為旅。五鄉(xiāng)一師,故萬人為軍。亦由司馬法一師五旅,一旅五卒之義焉。共實皆得太公之遺法。”

太宗曰:“司馬法,人言穰苴所述,是歟?否也?”靖曰:“按史記穰苴傳,齊景公時,穰苴善用兵,敗燕晉之師,景公尊為司馬之官,由是稱司馬穰苴,子孫號司馬氏。至齊威王,追論古司馬法。又述穰苴所學(xué),遂有司馬穰苴書數(shù)十篇。今世所傳兵家者流,又分權(quán)謀、形勢、陰陽、技巧四種,皆出司馬法也。”

太宗曰:“漢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今失其傳,何也?”靖曰:“張良所學(xué),太公六韜三略是也;韓信所學(xué),穰苴孫武是也。然大禮不出三門四種而已。”

太宗曰:“何謂三門?”靖曰:“臣按太公謀八十一篇,所謂陰謀不可以言窮; 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窮; 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財窮。此三門也。”

太宗曰:“何謂四種?”靖曰:“漢任宏所論是也。凡兵家流,權(quán)謀為一種,形勢為一種,及陰陽、技巧二種,此四種也。”

太宗曰:“司馬法首序搜狩,何也?”靖曰:“順其時,而要之以神,重其事也。周禮最為大政,成有岐陽之搜,康有豐宮之朝,穆有涂山之會,此天子之事也。及周衰,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此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其實用九伐之法,以威不恪,假之以朝會,因之以巡狩,訓(xùn)之以甲兵,言無事兵不妄舉,必于農(nóng)隙,不忘武備也,故首序搜狩,不其深乎?”

太宗曰:“春秋楚子二廣之法云:‘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此亦得周制歟?”靖曰:“按左氏云:‘楚子乘廣,三十乘,廣有一卒。卒偏之兩,軍行右轅,以轅為法,故挾轅而戰(zhàn),皆周制也。’臣謂百人曰卒,五十人曰兩,此是每車一乘用士百五十人,此周制差多耳。周一乘,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 以二十五人為一甲凡三甲,共七十五人。楚山澤之國,車少而人多。分為三隊,則與周制同矣。”

太宗曰:“春秋荀吳伐狄,毀車為行,亦正兵歟?奇兵歟?”靖曰:“荀吳用車法耳。雖舍車而法在其中焉。一為左角,一為右角,一為前拒,分為三隊,此一乘法也,千萬乘皆然。臣按曹公新書云:‘攻車七十五人,前拒一隊,左右角二隊,守車一隊。炊子十人,守裝五人,廄養(yǎng)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攻守二乘,凡百人。興兵十萬,用車千乘,輕重二千,此大率荀吳之舊法也。又觀漢魏之間軍制,五車為隊,仆射一人,十車為師,率長一人,凡車千乘,將吏二人,多多仿此。臣以今法參用之,則跳蕩,騎兵也; 戰(zhàn)鋒隊,步騎相半也;駐隊,兼車乘而出也。臣西討突厥,越險數(shù)千里,此制未嘗敢易,蓋古法節(jié)制,信可重也。”

太宗幸靈州回,召靖賜坐,曰:“朕命道宗及阿史那社氽等討薛延陀,而鐵勒諸部乞置漢官,朕皆從其請,延陀西走,恐為后患,故遣李績討之。今北荒悉平,然諸部番漢雜處,以何道經(jīng)久,使得兩全安之?”靖曰:“陛下敕自突厥至回紇部落,幾置驛六十六處,以通斥候,斯已得策矣; 然臣愚,以謂漢戍,宜自為一法,番落,宜自為一法,教習(xí)各異,勿使混同,或遇寇至,則密敕主將,臨時變號易服,出奇擊之。”

太宗曰:“何道也?”靖曰:“此所謂多方以誤之之術(shù)也。番而示之漢,漢而示之番,彼不知番漢之別,則莫能測我攻守之計矣。善用兵者,先為不可測,則敵乖其所之也。”

太宗曰:“正合朕意。卿可密教邊將。只以此番漢,便見奇正之法矣。”靖再拜曰:“圣慮天縱,聞一知十,臣安能極其說哉?”

太宗曰:“諸葛亮言:‘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朕疑此談,非極致之論。”靖曰:“武侯有所激云耳。臣按孫子有曰:‘教習(xí)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自古亂軍引勝,不可勝紀(jì)。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閱無古法也。吏卒無常者,言將臣權(quán)任無久職也。亂軍引勝者,言己自潰敗,非敵勝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雖庸將未敗,若兵卒自亂,雖賢將危之,又何疑焉?”

太宗曰:“教閱之法,信不可忽。”靖曰:“教得其道,則士樂為用;教不得法,雖朝督暮責(zé),無益于事矣。臣所以區(qū)區(qū)古制,皆纂以圖者,庶乎成有制之兵也。”太宗曰:“卿為我擇古陣法,悉圖以上。”

太宗曰:“番兵唯勁馬奔沖,此奇兵歟?漢兵唯強弩掎角,此正兵歟?”靖曰:“按孫子云:‘善用兵者,求之于勢,不責(zé)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夫所謂擇人者,各隨番漢所長而戰(zhàn)也。番長于馬,馬利乎速斗;漢長于弩,弩利乎緩戰(zhàn)。此自然各任其勢也,然非奇正所分。臣前曾部番漢必變號易服者,奇正相生之法也。馬亦有正,弩亦有奇,何常之有哉?”

太宗曰:“卿更細(xì)言其術(shù)。”靖曰:“先形之,使敵從之,是其術(shù)也。”

太宗曰:“朕悟之矣! 孫子曰:‘形兵之極,至于無形。’又曰:‘因形以措勝于眾,眾不能知。’其此之謂乎!”靖再拜曰:“深乎! 陛下圣慮,已思過半矣。”

太宗曰:“近契丹、奚皆內(nèi)屬,置松漠饒樂二都督,統(tǒng)于安北都護,朕用薛萬徹,如何?”靖曰:“萬徹不如阿史那社氽及執(zhí)失思力、契苾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因嘗與之言松漠、饒樂山川道路,番情逆順,遠(yuǎn)至于西域部落十?dāng)?shù)種,歷歷可信。臣教之以陣法,無不點頭服義,望陛下任之無疑。若萬徹則勇而無謀,難以獨任。”太宗笑曰:“番人皆為卿役使。古人云:‘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勢也。’卿得之矣。”

卷 中



太宗曰:“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今諸將中,但能言避實擊虛,及其臨敵,則鮮識虛實者;蓋不能致人,而反為敵所致故也。如何?卿悉為諸將言其要。”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變之術(shù),然后語之以虛實之形,可也。諸將多不知以奇為正以正為奇,且安識虛是實,實是虛哉?”

太宗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此則奇正在我,虛實在敵歟?”靖曰:“奇正者,所以致敵之虛實也。敵實則我必以正; 敵虛則我必以奇。茍將不知奇正,則雖知敵虛實,安能致之哉?臣奉詔,但教諸將以奇正,然后虛實自知焉。”

太宗曰:“以奇為正者,敵意其奇,則吾正擊之; 以正為奇者,敵意其正,則吾奇擊之,使敵勢常虛,我勢常實。當(dāng)以此法授諸將,使易曉耳。”靖曰:“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當(dāng)以此教諸將。”

太宗曰:“朕置瑤池都督,以隸安西都護,番漢之兵如何處置?”靖曰:“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yuǎn)荒漠,必以射獵而生,由此常習(xí)戰(zhàn)斗。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陛下置此都護,臣請收漢戍卒,處之內(nèi)地,減省糧饋,兵家所謂治力之法也。但擇漢吏有熟番情者,散守堡障,此足以經(jīng)久。或遇有警,則虞卒出焉。

太宗曰:“孫子所言治力何如?”靖曰:“以近待遠(yuǎn),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略言其概耳。善用兵者,推此三義而有六焉: 以誘待來,以靜待躁,以重待輕,以嚴(yán)待懈,以治待亂,以守待攻;反是則力有弗逮,非治力之術(shù),安能臨兵哉?”太宗曰:“今人習(xí)孫子者,但誦空文,鮮克推廣其義,治力之法,宜偏告諸將。”

太宗曰:“舊將老卒,凋零殆盡;諸軍新置,不經(jīng)陣敵,今教以何道為要?”靖曰:“臣常教士,分為三等,必先結(jié)伍法。伍法既成,授之軍校,此一等也。軍校之法,以一為十,以十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將,裨將乃總諸校之隊,聚為陣圖,此一等也。大將軍察此三等之教,于是大閱,稽考制度,分別奇正,誓眾行罰,陛下臨高觀之,無施不可。”

太宗曰:“伍法有數(shù)家,孰者為要?”靖曰:“臣按春秋左氏傳云:‘先偏后伍,’又司馬法曰:‘五人為伍,’尉繚子有束武令,漢制有尺籍伍符。后世符籍,以紙為之,于是失其制矣。臣酌其法,自五人而變?yōu)槎迦耍远迦硕優(yōu)槭迦耍藙t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之制也。舍車用騎,則二十五人當(dāng)八馬,此則五兵五當(dāng)之制也。是則諸家兵法,唯伍法為要。小列之五人,大列之二十五人,參列之七十五人。又五參其數(shù),得三百七十五人,三百人為正,六十人為奇,此則百五十人分為二正,而三十人分為二奇,蓋左右等也。穰苴所謂‘五人為伍,十伍為隊’至今因之,此其要也。”

太宗曰:“朕與李績論兵,多同卿說,但績不究出處爾,卿所制六花陣法,出何術(shù)乎?”靖曰:“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nèi)環(huán)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太宗曰:“內(nèi)圓外方,何謂也?”靖曰:“方生于正,圓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圓所以綴其旋,是以步數(shù)定于地,行綴應(yīng)乎天,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八陣為六,武侯之舊法焉。”

太宗曰:“畫方以見步,點圓以見兵,步教足法,兵教手法,手足便利,思過半乎。”靖曰:“吳起云:‘絕而不離,卻而不散。’此步法也。教士猶布棋于盤,若無畫路,棋安用之?孫武曰:‘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shù),數(shù)生稱,稱生勝,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皆起于度量方圓也。”

太宗曰:“深乎! 孫武之言。不度地之遠(yuǎn)近,形之廣狹,則何以制其節(jié)乎?”靖曰:“庸將罕能知其節(jié)者也。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勢如纊弩,節(jié)如發(fā)機。臣修其術(shù),凡立隊相去各十步,駐隊去前隊二十步,每隔一隊立一戰(zhàn)隊。前進(jìn)以五十步為節(jié),角一聲,諸隊皆散立,不過十步之內(nèi)。至第四角聲,籠槍跪坐。于是鼓之,三呼三擊,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敵之變。馬軍從背出,亦以五十步臨時節(jié)止,前正后奇,觀敵如何。再鼓之,則前奇后正,復(fù)邀敵來,伺隙搗虛,此六花大率皆然也。”

太宗曰:“曹公新書云:‘作陣對敵,必先立表,引兵就表而陣,一部受敵,余部不進(jìn)救者斬。’此何術(shù)乎?”靖曰:“臨敵立表,非也,此但教戰(zhàn)時法耳。古人善用兵者,教正不教奇,驅(qū)眾若驅(qū)群羊,與之進(jìn),與之退,不知所之也。曹公驕而好勝,當(dāng)時諸將,奉新書者,莫敢攻其短,且臨敵立表,無乃晚乎?臣竊觀陛下所制破陣樂舞,前出四表,后綴八幡,左右折旋,趨步金鼓,各有其節(jié),此即八陣圖四頭八尾之制也。人間但見樂舞之盛,豈有知軍容如斯焉?”太宗曰:“昔漢高帝定天下,歌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蓋兵法可以意授,不可以語傳,朕為破陣樂舞,唯卿以曉其表矣,后世其知我不茍作也。”

太宗曰:“方色五旗為正乎?幡麾折沖為奇乎?分合為變,其隊數(shù)曷為得宜?”靖曰:“臣參用古法, 凡三隊合, 則旗相倚而不交;五隊合,則兩旗交; 十隊合,則五旗交。吹角,開五交之旗,則一復(fù)散而為十;開二交之旗,則一復(fù)散而為五;開相倚不交之旗,則一復(fù)散而為三。。兵散則以合為奇,合則以散為奇,三令五申,三散三合,復(fù)歸于正,四頭八尾,乃可教焉,此隊法所宜也。”太宗稱善。

太宗曰:“曹公有戰(zhàn)騎、陷騎、游騎,今馬軍何等比乎?”靖曰:“臣按新書云:‘戰(zhàn)騎居前,陷騎居中,游騎居后。’如此,則是各立名號,分為三類耳。大抵騎隊八馬,當(dāng)車徒二十四人,二十四騎,當(dāng)車徒七十二人,此古制也。車徒常教以正,騎隊常教以奇。據(jù)曹公前后及中,分為三覆,不言兩廂,舉一端言也。后人不曉三覆之義,則戰(zhàn)騎必前于陷騎游騎,如何使用。臣熟用此法,回軍轉(zhuǎn)陣,則游騎當(dāng)前,戰(zhàn)騎當(dāng)后,陷騎臨變而分,皆曹公之術(shù)也。”太宗笑曰:“多少人為曹公所惑。”

太宗曰:“車、步、騎三者一法也。其用在人乎?”靖曰:“臣按春秋魚麗陣,先偏后伍,此則車步無騎,謂之左右拒,言拒御而已,非取出奇勝也。晉荀吳伐狄,舍車為行,此則騎多為便,唯務(wù)奇勝,非拒御而已。臣均其術(shù),凡一馬當(dāng)三人,車步稱之,混為一法,用之在人,敵安知吾車果何出?騎果何來?徒果何從哉?或潛九地,或動九天,其知如神,唯陛下有焉,臣何足以知之?”

太宗曰:“太公書云:‘地方六百步,或六十步,表十二辰。’其術(shù)如何?”靖曰:“畫地方一千二百步,開方之形也。每部占地一百步之方,橫以五步立一人,縱以四步立一人。凡二千五百人,分五方,空地四處,所謂陣間容陣者也。武王伐紂,虎賁各掌三千人,每陣六千人,共三萬之眾,此太公畫地之法也。”

太宗曰:“卿六花陣畫地幾何?”靖曰:“大閱地方千二百步者,其義六陣,各占地四百步,分為東西兩廂,空地一千二百步為教戰(zhàn)之所,臣嘗教士三萬,每陣五千人,以其一為營法,五為方圓曲直銳之形,每陣五變,凡二十五變而止。”

太宗曰:“五行陣如何?”靖曰:“本因五方色立此名,方圓曲直銳,實因地形使然,凡軍不素習(xí)此五者,安可以臨敵乎?兵,詭道也,故強名五行焉。文之以術(shù)數(shù)相生相克之義,其實兵形象水,因地制流,此其旨也。”

太宗曰:“李績言牝牡方圓伏兵法。古有是否?”靖曰:“牝牡之法,出于俗傳,其實陰陽二義而已。臣按范蠡云:‘后則用陰,先則用陽,盡敵陽節(jié),盈吾陰節(jié)而奪之。’此兵家陰陽之妙也。范蠡又云:‘設(shè)右為牝,益左為牡,早晏以順天道。’此則左右早晏,臨時不同,在乎奇正之變者也。左右者,人之陰陽;早晏者,天之陰陽;奇正者,天人相變之陰陽。若執(zhí)而不變,則陰陽俱廢,如何守牝牡之形而已。故形之者,以奇示敵,非吾正也。勝之者,以正擊敵,非吾奇也。此謂奇正相變。兵伏者,不止山谷草木,伏藏所以為伏也。其正如山,其奇如雷,敵雖對面,莫測吾奇正所在。至此夫何形之有哉?”

太宗曰:“四獸之陣,又以商羽徵角象之,何道也?”靖曰:“詭道也。”

太宗曰:“可廢乎?”靖曰:“存之所以能變之也。若廢而不用,詭愈甚焉。”

太宗曰:“何謂也?”靖曰:“假之以四獸之陣,及天地風(fēng)云之號,又加商金、羽水、徽火、角木之配,此皆兵家自古詭道。存之,則余詭不復(fù)增矣; 變之,則使貪使愚之術(shù),從何而施哉?”太宗良久曰:“卿宜秘之,無泄于外。”

太宗曰:“嚴(yán)刑峻法,使人畏我,而不畏敵,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軍當(dāng)王莽百萬之眾,非有刑法臨之,此何由乎?”靖曰:“兵家勝敗,情狀萬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陳勝吳廣敗秦師,豈勝廣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蓋順人心之怨莽也。況又王尋王邑不曉兵法,徒夸兵眾,所以自敗。臣按孫子曰:‘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 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此言凡將先有愛結(jié)于士,然后可以嚴(yán)刑也。若愛未加,而獨用峻法,鮮克濟焉。”

太宗曰:“尚書云:‘威克厥愛,允濟; 愛克厥威,允罔功。’何謂也?”靖曰:“愛設(shè)于先,威設(shè)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前,愛救于后,無益于事矣。尚書所以慎戒其終,非所以作謀于始也。故孫子之法,萬代不刊。”

太宗曰:“卿平蕭銑,諸將皆欲籍偽臣家,以賞士卒,獨卿不從,以為蒯通不戮于漢,既而江漢歸順。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眾,武能威敵。其卿之謂乎?”靖曰:“漢光武平赤眉,入賊營中,按行。賊曰:‘蕭王推赤心于人腹中。’此蓋先料人情,本非為惡,豈不豫慮哉?臣頃討突厥,總番漢之眾,出塞千里,未嘗戮一楊干,斬一莊賈,亦推赤誠,存至公而已矣。陛下過聽,擢臣以不次之位,若于文武,則何敢當(dāng)!”

太宗曰:“昔唐儉使突厥,卿因而擊敗之,人言卿以儉為死間,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與儉比肩事主,料儉說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縱兵擊之,所以去大惡不顧小義也。人謂以儉為死間,非臣之心。按孫子用間,最為下策。臣嘗著論,其末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或用間以成功,或憑間以傾敗。’若束發(fā)事君,當(dāng)朝正色,忠以盡節(jié),信以竭誠。雖有善間,安可用乎?唐儉小義,陛下何疑?”太宗曰:“誠載! 非仁義不能使間,此豈纖人所為乎?周公大義滅親,況一使人乎?灼無疑矣。”

太宗曰:“兵貴為主,不貴為客,貴速不貴久。何也?”靖曰:“兵不得已而用之,安在為客且久哉?孫子曰:‘遠(yuǎn)輸則百姓貧,’此為客之弊也。又曰:‘役不再籍,糧不三載。’此不可久之驗也。臣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術(shù)。”

太宗曰:“何謂也?”靖曰:“因糧于敵,是變客為主也。飽能饑之,佚能勞之,是變主為客也。故兵不拘主客遲速,唯發(fā)必中節(jié),所以為宜。”

太宗曰:“古人有諸?”靖曰:“昔越伐吳,以左右二軍,鳴鼓而進(jìn),吳分兵御之。越以中軍潛涉,不鼓,襲敗吳師,此變客為主之驗也。石勒與姬澹戰(zhàn),澹兵遠(yuǎn)來,勒遣孔萇為前鋒,逆襲澹軍。孔萇退而澹來追,勒以伏兵夾擊之,澹軍大敗。此變勞為佚之驗也。古人如此者多。”

太宗曰:“鐵蒺藜行馬,太公所制是乎?”靖曰:“有之,然拒敵而已。兵貴致人,非欲拒之也。太公六韜,言守御之具爾,非攻戰(zhàn)所施也。”

卷 下



太宗曰:“太公云:‘以步兵與車騎戰(zhàn)者,必依丘墓險阻。’又孫子云:‘天隙之地,丘暮故城,兵不可處。’如何?”靖曰:“用眾在乎心一,心一在乎禁祥去疑。倘主將有所疑忌,則群情搖;群情搖,則敵乘釁而至矣。安營據(jù)地,便乎人事而已。若澗井陷隙之地,及如牢如羅之處,人事不便者也; 故兵家引而避之,防敵乘我。丘墓故城,非絕險處,我得之為利,豈宜反去之乎?太公所說,兵之至要也。”

太宗曰:“朕思兇器,無甚于兵者,行兵茍便于人事,豈以避忌為疑,今后諸將有以陰陽拘忌,失于事宜者,卿當(dāng)丁寧戒之。”靖再拜謝曰:“臣按尉繚子云,‘黃帝以德守之,以刑伐之,是謂刑德,非天官時曰之謂也。’然詭道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后世庸將,泥于術(shù)數(shù),是以多敗,不可不戒也。陛下圣訓(xùn),臣即宣告諸將。”

太宗曰:“兵有分有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而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公云:‘分不分為縻軍,聚不聚為孤旅。’”太宗曰:“然苻堅初得王猛,實知兵,遂取中原。及猛卒,堅果敗,此縻軍之謂乎?吳漢為光武所任,兵不遙制,故漢果平蜀,此不陷孤旅之謂乎?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

太宗曰:“朕觀千章萬句,不出乎多方以誤之一句而已。”靖良久曰:“誠如圣語,大凡用兵,若敵人不誤,則我?guī)煱材芸嗽?譬如奕棋,兩敵均焉,一著或失,竟莫能救。是古今勝敗,率由一誤而已,況多失者乎!”

太宗曰:“攻守二事,其實一法歟?孫子言:‘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即不言敵來攻我,我亦攻之; 我若自守,敵亦守之,攻守兩齊,其術(shù)奈何?”靖曰:“前代似此相攻相守者多矣,皆曰:守則不足,攻則有余,便謂不足為弱,有余為強。蓋不悟攻守之法也。臣按孫子云:‘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謂敵未可勝,則我且自守;待敵之可勝,則攻之耳! 非以強弱為辭也。后人不曉其義,則當(dāng)攻而守,當(dāng)守而攻。二役既殊,故不能一其法。”

太宗曰:“信乎有余不足,使后人惑其強弱。殊不知守之法,要在示敵以不足; 攻之法,要在示敵以有余也。示敵以不足,則敵必來攻,此是敵不知其所攻者也; 示敵以有余,則敵必自守,此是敵不知其所守者也。攻守一法,敵與我分二事,若我事得,則敵事敗;敵事得,則我事敗。得失成敗,彼我之事分焉。攻守者,一而已矣,得一者,百戰(zhàn)百勝。故曰:“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其知一之謂乎?”靖再拜曰:“深乎圣人之法也。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乎勝而已矣。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不唯二其事,抑又二其官,雖口誦孫吳,而心不思妙攻守兩齊之說,其孰能知其然哉?”

太宗曰:“司馬法言,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 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國有家者,曷嘗不講乎攻守也?夫攻者,不止攻其城,擊其陣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shù)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陣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大而言之,為君之道; 小而言之,為將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謂知彼者也;守吾氣者,所謂知己者也。”

太宗曰:“誠哉! 朕嘗臨陣,先料敵之心與己之心孰審,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敵之氣與己之氣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將臣,雖未知彼,茍能知己,則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孫武所謂先為不可勝者,知己者也。以待敵之可勝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臣斯須不敢失此誡。”

太宗曰:“孫子言三軍可奪氣之法,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如何?”靖曰:“夫含生稟血。鼓作斗爭,雖死不省者,氣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先察吾士眾,激吾勝氣,乃可以擊敵焉。吳起四機,以氣機為上,無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則其銳莫當(dāng)。所謂朝氣銳者,非限時刻而言也,舉一日始末為喻也。凡三鼓,而敵不衰不竭,則安能必使之惰歸哉?蓋學(xué)者徒誦空文,而為敵所誘,茍悟奪之之理,則兵可任矣。”

太宗曰:“卿嘗言李績能兵法,久可用否?然非朕控御,則不可用也。他日太子治,若何御之?”靖曰:“為陛下計,莫若黜績,令太子復(fù)用之,則必感恩圖報,于理有損乎?”太宗曰:“善!朕無疑矣!”

太宗曰:“李世績?nèi)襞c長孫無忌共掌國政,他日如何?”靖曰:“績忠義,臣可保任也。無忌佐命大功,陛下以肺腑之親,委之輔相。然外貌下士,內(nèi)實嫉賢,故尉遲敬德面折其短,遂引退焉。侯君集恨其忘舊,因以犯逆,皆無忌致其然也。陛下詢及臣,臣不敢避其說。”太宗曰:“勿泄也,朕徐思其處置。”

太宗曰:“漢高祖能將將,其后韓彭見誅,蕭何下獄,何故如此?”靖對曰:“臣觀劉項,皆非將將之君。當(dāng)秦之亡也,張良本為韓報仇,陳平韓信,皆怨楚不用,故假漢之勢,自為奮耳! 至于蕭曹樊灌,悉由亡命,高祖因之以得天下。設(shè)使六國之后復(fù)立,人人各懷其舊,則雖有能將將之才,豈為漢用哉?臣謂漢得天下,由張良借箸之謀,蕭何漕挽之功也。以此言之,韓彭見誅,范增不用,其事同也。臣故謂劉項皆非將將之君。”

太宗曰:“光武中興,能保全功臣,不任以吏事,此則善于將將乎?”靖曰:“光武雖籍前構(gòu),易于成功,然莽勢不下于項籍,寇鄧未越于蕭曹; 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于高祖遠(yuǎn)矣。以此論將將之道,臣謂光武得之。”

太宗曰:“古者出師命將,齋三日,授之以鉞,曰:‘從此至天,將軍制之;’又授之斧,曰:‘從此至地,將軍制之;’又推其轂曰:‘進(jìn)退惟時,既行,軍中但聞將軍之令,不聞君命。’朕謂此禮久廢,今欲與卿參定遣將之儀,如何?”靖曰:“臣竊謂圣人制作,致齋于廟者,所以假威于神也;授斧鉞又推其轂者,所以委寄以權(quán)也。今陛下每有出師,必與公卿議論,告廟而后遣,此則邀以神至矣。每有任將,必使之便宜從事。此則假以權(quán)重矣,何異于致齋推轂耶?盡合古禮,其義同焉,不須參定。”上曰:“善!”乃命近臣書此二事,為后世法。

太宗曰:“陰陽術(shù)數(shù),廢之可乎?”靖曰:“不可,兵者,詭道也,托之以陰陽術(shù)數(shù),則使貪使愚,茲不可廢也。”

太宗曰:“卿嘗言天官時日,明將不法,暗將拘之,廢宜亦然。”靖曰:“昔紂以甲子日亡,武王以甲子日興。天官時日,甲子一也; 殷亂周治,興亡異焉。又宋武帝以往亡日起兵,軍吏以為不可。帝曰:‘我往彼亡。’果克之,由此言之,可廢明矣。然而田單為燕所圍,單命一人為神,拜而祠之,神言燕可破; 單于是以火牛出擊燕,大破之。此是兵家詭道,天官時日,亦猶此也。”

太宗曰:“田單托神怪而破燕,太公焚蓍龜而滅紂,二事相反,何也?”靖曰:“其機二也,或逆而取之,或順而行之,是也。昔太公佐武王,至牧野,遇雷雨,旗鼓毀折,散宜生欲卜吉而后行。此則因軍中疑懼,必假卜以問神焉。太公以為腐草枯骨無足問,且以臣伐君,豈可再乎?然觀散宜生發(fā)機于前,太公成機于后,逆順雖異,其理致則同。臣前所謂術(shù)數(shù)不可廢者,蓋存其機于未萌也。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矣。”

太宗曰:“當(dāng)今將帥,唯李世績、道宗、薛萬徹,除道宗以親屬外,孰堪大用?”靖曰:“陛下嘗言績、道宗,用兵不大勝,亦不大敗;萬徹若不大勝,即須大敗。臣愚思圣言,不求大勝,亦不大敗者,節(jié)制之兵也。或大勝,或大敗者,幸而成功者也。故孫武云:‘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dāng)∫病!?jié)制在我云爾。”

太宗曰:“兩陣相臨,欲言不戰(zhàn),安可得乎?”靖曰:“昔晉師伐秦,交綏而退。司馬法曰:‘逐奔不遠(yuǎn),縱綏不及。’臣謂綏者,御轡之索也。我兵既有節(jié)制,敵兵亦正行伍,豈敢輕戰(zhàn)哉?故有出而交綏,退而不逐,各防其失敗者也。孫武云:‘勿擊堂堂之陣,無邀正正之旗。’若兩陣體均勢等,茍一輕肆,為其所乘,則或大敗,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戰(zhàn),有必戰(zhàn)。夫不戰(zhàn)者在我,必戰(zhàn)者在敵。”

太宗曰:“不戰(zhàn)在我,何謂也?”靖曰:“孫武云:‘我不欲戰(zhàn)者,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zhàn)者,乖其所之也。’敵有人焉,則交綏之間,未可圖也,故曰不戰(zhàn)在我。夫必戰(zhàn)在敵者,孫武云:‘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本待之。’敵無人焉,則必來戰(zhàn),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戰(zhàn)者在敵。”

太宗曰:“深乎! 節(jié)制之兵,得其法則昌,失其法則亡,卿為纂述歷代善于節(jié)制者,具圖來上,朕當(dāng)擇其精微,垂于后世。”靖曰:“臣前進(jìn)黃帝太公二陣圖,并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歷代名將,用其一、二,成功者亦眾矣。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jì)其實跡焉。臣敢不奉詔,當(dāng)纂述以聞。”

太宗曰:“兵法孰為最深?”靖曰:“臣嘗分三等,使學(xué)者當(dāng)漸而至焉: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將法。夫道之說,至精至微,易所謂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是也。夫天之說陰陽,地之說險易;善用兵者,能以陰奪陽,以險攻易。孟子所謂天時地理者,是也。夫?qū)⒎ㄖf,在乎任人利器,三略所謂得士者昌,管仲所謂器必堅利者,是也。”

太宗曰:“然!吾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zhàn)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靖曰:“觀其文,跡其事,亦可差別矣。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爾乎?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zhàn)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其次王猛之保秦,謝安之守晉,非任將擇才,繕完自固,安能爾乎?故習(xí)兵之學(xué),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不然,則垂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

太宗曰:“道家忌三世為將者,不可妄傳也,亦不可不傳也。卿其慎之。”靖再拜出,盡傳其書與李世績。

[鑒賞]

《唐李問對》,即《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又稱《李衛(wèi)公問對》,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jīng)七書》之一。以唐太宗李世民與衛(wèi)國公李靖討論兵法的形式而輯成,分上中下3卷,共98個問對,1萬余字。北宋陳師道等認(rèn)為乃當(dāng)時人阮逸偽托,元馬端臨則認(rèn)為是宋神宗時所校正。該書有中華書局校注本、黃氏刊本、《武經(jīng)七書》本、《諸子萃覽》本、《四庫全書》本、清刊本等。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李靖(公元571年—公元649年),字藥師,唐朝杰出的軍事家,隋煬帝時為馬邑(今山西朔縣)丞。歸唐后,南平吳楚,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渾,顯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被封為衛(wèi)國公。《唐李問對》一書,記錄了唐太宗同李衛(wèi)公對一些軍事問題進(jìn)行研究和討論的內(nèi)容。南宋戴少望《將鑒論斷》說:該書“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shù)法,燦然畢舉,畢可垂范將來。”

一、“奇正相變”的作戰(zhàn)原則

《唐李問對》在上卷開篇中就談及“奇正”。“奇正”是古代兵書中重要的哲學(xué)范疇,自孫武始為歷代兵家所倚重。文中是從唐太宗李世民問李靖遠(yuǎn)征高麗用何術(shù)開始,李靖回答用“正兵”,從而引起唐太宗的疑慮。唐太宗說,從前平突厥用奇兵取勝,而今征高麗為什么卻言正兵?這里李靖沒有正面回答,只援引諸葛亮七擒孟獲為正兵例舉。接著,唐太宗復(fù)問李靖,昔日攻打宋老生,“初交鋒義師少卻,朕親以鐵騎自南原馳下,橫突之,老生兵斷后,大潰,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唐太宗所問的正兵、奇兵,是沿襲傳統(tǒng)的正兵、奇兵之說,亦即單純從作戰(zhàn)形式上談?wù)撜推姹@罹竻s不然。他說:“自黃帝以來,先正而后奇,先仁義而后權(quán)譎”。這里“正”與“奇”相對,“仁義”與“權(quán)譎”相對。這就不言自明,“正兵”與“仁義”相匹,“奇兵”與“權(quán)譎”同義。對此,劉寅作了全面集解。他說:“自軒轅黃帝征諸侯之僭號者始用師旅,以至于今必用正而后奇。必先以仁義治之,而后用權(quán)變譎詐之術(shù)。(《唐李問對·劉寅集解》)這就把“正兵”和“奇兵”染上了政治的色彩,規(guī)定了戰(zhàn)爭的性質(zhì)。所以,李靖把唐太宗征高麗說成是“正兵”,移入了“義”的行列,給正兵與奇兵賦予了政治的內(nèi)容,納入了戰(zhàn)爭觀的范疇。這無疑是李靖的一個創(chuàng)見。當(dāng)然,這種解釋不免有牽強附會和奉迎成份,目的是為了烘托唐太宗“天縱圣武”。

其實,正兵和奇兵是沒有戰(zhàn)爭性質(zhì)之分的,因為它是作戰(zhàn)形式即“戰(zhàn)勢”的殊異。孫武在他的兵法《勢》篇中就明確地指出:“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認(rèn)為一切戰(zhàn)爭現(xiàn)象均可分解為奇正這兩個對立統(tǒng)一的因素,奇正的不同組合便形成了變化。而千變?nèi)f變又都是奇正之變的結(jié)果。當(dāng)然,李靖在闡明奇正的政治含義時,并沒有否定“戰(zhàn)勢”的內(nèi)容,而且更是加以推崇。他說:“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三軍之士止知其勝,莫知其所以勝,非變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唯孫武能之;吳來而下,莫可及焉。”李靖認(rèn)為奇正的運用,唯孫武達(dá)到了嫻熟的程度,孫武之后是無人企及的。李靖掌握了奇正的用兵原則,并且作了一系列的精辟論述。指出:用兵前向為正,后卻為奇;先出合戰(zhàn)為正,后出為奇;大眾所合為正,將所自出為奇;正兵受之于君,奇兵將自所出;車徒當(dāng)教以正,騎隊當(dāng)教以奇;兵散則以合為奇,合則以散為正;以奇為正,以正為奇,等等。但是,奇正并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必須在作戰(zhàn)中細(xì)微觀察,慎度其勢,靈活變用。譬如:“夫兵卻,旗參差而不齊,鼓大小而不應(yīng),令喧囂而不一,此真敗卻也,非奇也;若旗齊鼓應(yīng),號令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李靖認(rèn)為“奇正相變”方可為用。他舉出攻打宋老生為例。本來攻打宋老生時,是以正兵進(jìn)攻,不意唐右軍“少卻”,正是由于右軍少卻,卻給唐軍造成了一個“利而誘之”的機會,于是出奇兵斷宋老生軍后,將宋老生擒獲。所以,李靖說:“若非正兵變?yōu)槠妫姹優(yōu)檎瑒t安能勝哉?”這就是“奇正相變”的結(jié)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靖的“奇正相變”是建立在敵之虛實的基礎(chǔ)上的。李靖說:“奇正者,所以致敵之虛實也。敵實則我必正;敵虛則我必以奇”,倘使不明敵之虛實,是不可用奇正的。最后李靖對運用奇正原則結(jié)論是:“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設(shè)法戰(zhàn)勝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戰(zhàn)勝。李靖的這些論述,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孫武的“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的思想。

“奇正相變”的運用必然寓于攻守之中。攻和守,是戰(zhàn)爭中兩種基本的作戰(zhàn)形式,古今中外戰(zhàn)爭都離不開。李靖說:前代人皆曰“守則不足,攻則有余,便謂不足為弱,有余為強。蓋不悟攻守之法也。”他引用孫武“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即當(dāng)沒有戰(zhàn)勝敵人的把握時,我且自守;待可以戰(zhàn)勝敵人的時候,則攻之,“非以強弱為辭”。李靖在這里把“攻”、“守”作戰(zhàn)引伸了一大步,一改把攻守作為兵勢強弱的偏見,重新論證攻守是根據(jù)是否有助于戰(zhàn)爭勝利而定的,維護了孫武關(guān)于論攻守思想的本意。他還進(jìn)一步深刻地闡明攻、守的辯證關(guān)系。李靖說:“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于勝而已矣。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雖口誦孫吳,而心不思妙攻守兩齊之說,其孰能知其然哉?”意思說,攻是守的發(fā)動之所由,守是攻的運籌之策略,二者都是以取勝為最終目的的。假若知攻而不知守,或知守而不知攻,雖熟背孫吳兵法,而不解攻守兩齊之妙用,實際上是不知其所以然。李靖進(jìn)一步指出:“有國有家者,曷(何)嘗不講乎攻守也?”李靖已經(jīng)清楚地懂得戰(zhàn)爭是有國有家以來就有的,而且有戰(zhàn)爭就有攻守的兩種形勢。李靖還指出:“夫攻者,不止攻其城,攻其陣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shù)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陣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大而言之,為君之道;小而言之,為將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謂知彼者也;守吾氣者,所謂知己者也。”李靖攻從攻城、攻陣談到攻心;守從完其壁、堅其陣論及守吾氣。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畫龍點睛,指出或攻或守最根本的在于士氣。如果氣盛奪人,則攻可勝、守可成,百戰(zhàn)不殆。

二、“教得其道”的教戰(zhàn)方法

李靖非常重視“教戰(zhàn)”,并有自己的特色。他主張“教得其道”,循循善誘,由易變難,由淺入深。李靖認(rèn)為:“教得其道,則士樂為用,教不得法,雖朝督暮責(zé),無益于事矣。”李靖“教戰(zhàn)”遵循先從訓(xùn)練士卒耳目開始。因為目識旌旗,耳聞鼓角,才能心存號令,“各認(rèn)旗鼓”方能便于指揮。據(jù)《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唐初府兵曾用“唱大角歌”來鍛煉和陶冶府兵入軍前士卒的口、耳。“大角有七曲,皆以三通為一曲,曲各有詞”(隋書·禮儀志》。士卒習(xí)歌曲,就易于從號角中辨別號令。唐太宗曾親自制過破陣樂舞,李靖嘆道:“人間但見樂舞之盛,豈有知軍容如斯焉!”

在訓(xùn)練耳、目的基礎(chǔ)上,循序漸進(jìn)訓(xùn)練步法、伍法、隊法、陣圖等。

步法。指單兵的戰(zhàn)斗動作的基本訓(xùn)練,唐太宗說:“畫方以見步,點圓以見兵(指兵器),,步教足法,兵教手法,手足便利,思過半乎。”李靖說:“吳起云:‘絕而不離,卻而不散。’此步法也。”李靖強調(diào)說:“教士猶布棋于盤,若無畫路,棋安用之?”就是說,教士兵步法,好象在棋盤上奕棋一樣,若棋盤上沒有畫應(yīng)走的路線,那怎能對奕呢?李靖十分形象地表述了訓(xùn)練步法的重要性。從文中記載來看,步法無過于前進(jìn)、后退、左旋、右旋、跪、坐、立等姿勢,這些步法動作,都是單兵作戰(zhàn)經(jīng)常所遇到和運用的,練是為了戰(zhàn)。

伍法。即“伍”的作戰(zhàn)協(xié)同動作訓(xùn)練。伍,是軍隊基本的編制單位和戰(zhàn)斗隊形的基礎(chǔ)。伍的訓(xùn)練從春秋時期已經(jīng)開始了,歷代相沿。《尉繚子》有專論伍法的《束武令》和《伍制令》。迨至漢代有“尺籍伍苻”(《漢書·馮唐傳》)之制。唐代伍的組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沿襲春秋以來五人為伍,一種是三人為小隊法,因事因地制宜,便于步兵作戰(zhàn)的靈活編組。唐代兵器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長兵早已無戈,斧制漸失,矛戟已列入儀仗,常用兵器多是弓矢、弩、刀、槍等。五人為伍的組織方法,第一名短兵,第二名短兵,第三名長兵,第四名長兵,第五名弓箭手。最后一名兼伍長。三人為伍,見于《《宋史·兵志》,說:“李靖以每三人結(jié)為一小隊,合三小隊為一中隊,五中隊為一大隊。”三人一伍的組織方法,第一名短兵,第二名長兵,第三名弓箭手,兼伍長或稱小隊長。不管五人為伍,或三人為伍,這樣組合都是為了利于武器的運用和戰(zhàn)斗力的發(fā)揮。因此,伍及伍法,就更顯得格外重要。所以,李靖強調(diào)指出,教戰(zhàn)“必先結(jié)伍法”,“諸家兵法,惟伍法為要。”

軍校之法、裨將之法。“軍校之法,以一為十,以十為百”。即一隊十伍組成,實為隊法。軍校之法教成后,再授之裨將(副將)之法。“裨將乃總諸校之隊聚為陣圖”,是指裨將總合指揮各隊,教他們陣圖之法。唐朝的“陣”主要是李靖的六花陣。據(jù)《唐李問對》記載,六花陣是變通諸葛亮的八陣圖而來的,其陣法:“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外畫之方,內(nèi)環(huán)之圓,是成六花”。顧名思議,六花陣中如花心,外六如花瓣。具體說。六花陣先組成長方形的小編隊:縱五人,橫九人,合官長(押官、隊頭、副隊頭、左右謙旗共五人)共50人。再組成長方形的大編隊:三、五、十個小編隊分別組成為150人、250人、500人的戰(zhàn)時大編隊。由大編隊組成小方陣。六個小方陣組成大方陣,共約14000人。這就是“大陣包小陣”了。一個大方陣就是一個軍。左右總管各二陣(二軍),左右虞侯各一陣(軍),大將居中軍。六花陣由七軍構(gòu)成,所以六花陣也稱七軍陣。茅元儀對此曾作過稽考,他說:“杜佑《通典》因述為七軍陣,正六花(陣)之別名也”(明茅元儀《武備志》卷六十》)。

六花陣,組合嚴(yán)密,變化多端,方、圓、曲、直、銳陣,根據(jù)作戰(zhàn)需要,隨時可以互換,陣中人員彼此協(xié)力、應(yīng)援,人自為戰(zhàn),利于攻,亦利于守,因此,六花陣堪稱自三國兩晉以后最為先進(jìn)的陣勢。此陣曾在作戰(zhàn)中發(fā)揮一定的效用,后人曾評說,六花陣“開唐家之運”,顯現(xiàn)出其戰(zhàn)術(shù)性能。

李靖的教戰(zhàn)方法從低級到高級,先簡單后繁難,先單兵后合成,先步法、伍法、隊法,后陣圖,這種訓(xùn)練方法是符合人們認(rèn)識規(guī)律的。所以,他總結(jié)教戰(zhàn)方法時說:教戰(zhàn)“必先繇下以及中,繇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不然,則垂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這是一條成功的經(jīng)驗,今天仍不失其參考價值。

三、“賞罰不欺”的治軍思想

李靖說:“持軍之急務(wù)莫大于賞罰矣”(杜佑《通典》卷一四九)。賞是為了勸功,罰是為了毖后,目的為了使軍隊得到良好的治理。但是,歷來對于賞罰施行各異,或重賞輕罰,或重罰而輕賞。正由于賞罰標(biāo)準(zhǔn)和尺度掌握的不當(dāng),因而對于軍隊的治理也得出迥異的效果,這也是治軍中一個非常難掌握的環(huán)節(jié)。唐太宗對此也困惑不解,問于李靖說:“嚴(yán)刑峻法,使人畏我,而不畏敵,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軍當(dāng)王莽百萬之眾,非有刑法臨之,此何由乎?”李靖回答說:“兵家勝敗,情況萬殊,不可以一事推也。”意思說,兵家勝敗的原因,多種多樣,千千萬萬,不能單從一事推斷。但就賞罰而論:“臣按孫子曰:‘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己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此言凡將,先有結(jié)愛于士,然后可以嚴(yán)刑也。若愛未加,而獨于峻法,鮮可濟焉。”關(guān)于“結(jié)愛于士”,例舉一事。杜佐《通典》中說,李靖規(guī)定:每營設(shè)一檢校(官名)負(fù)責(zé)傷病士卒,并且要細(xì)心調(diào)養(yǎng),乃至要親自“煮羹養(yǎng)飼”,而且要每天向總管(軍隊出征時負(fù)責(zé)整個軍隊的最高長官)匯報情況。同時,及時派“醫(yī)人巡營,將藥救療”。如果傷病士卒能行者,給一人扶持,傷病較重不能行者,除給一人照料外,另增加驢一頭(讓傷病者坐乘)、倘若連乘騎都不可以,派二人、兩頭驢、“縛舉將行”(疑用木架框二驢并行,傷病者置其上,二人扶持左右),假若棄擲傷病士卒,“檢校病兒官”,杖責(zé)一百。從這一事例中,就足見李靖“結(jié)愛于士”之心。

然而,“結(jié)愛于士”,并不是把士卒寵為象孫武所說的那種“驕子”,更不是廢棄賞罰,正是由于“愛”士卒,才應(yīng)賞罰分明。李靖叫做:“賞罰不欺”。怎樣“賞罰不欺”呢?《通典》記載也比較翔實:“盡忠益時,輕行重節(jié)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惰,敗事貪財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質(zhì)直敦素者,雖重必舍;游辭巧飾,虛偽狡詐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贊,惡無纖而不貶,斯乃勵眾勸功之要術(shù)。”不可否認(rèn),李靖的“賞罰不欺”,“結(jié)愛于士”正由于此,才有助于達(dá)到士卒意志的統(tǒng)一。意志統(tǒng)一才利于指揮,益于作戰(zhàn)。李靖說“用眾在乎心”,就是這個道理。固然,要使士卒“心一”,重要是賞罰。賞罰分明與否,是促使士卒“心一”與動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一定意義上說來,舉凡能夠達(dá)到士卒“心一”,可以說軍隊基本上達(dá)到了“治”。李靖采取“賞罰不欺”,“結(jié)愛于士”乃是抓住軍心的重要手段。說到底,賞罰是軍中一種“治心”的辦法。李靖“治心”的研究,可以說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李靖對“治力”也有所研究。當(dāng)唐太宗問李靖“治力之法”時,李靖總結(jié)為“三義六焉”。所謂“三義”,即“以近待遠(yuǎn),以佚待勞,以飽待饑”。以自己的近途,待敵人遠(yuǎn)道而來;以自己的休整,待敵人的奔走疾勞; 以自己的飽食,待敵人的饑餓。所謂“六焉”,即“以誘待來,以靜待躁,以重待輕,以嚴(yán)待懈,以治待亂,以守待攻”。敵人不至,利誘他出;敵人浮躁不安,我以鎮(zhèn)靜沉著迎敵;敵人輕舉妄動,我以持重穩(wěn)妥方法抗擊;敵人疏忽懈怠,我以嚴(yán)整的軍陣乘隙;敵陣混雜紛亂,我以整然節(jié)制之師掩襲;敵軍前來進(jìn)攻,我采取攻勢防御堅守。這是在戰(zhàn)術(shù)上的治力方法。

在戰(zhàn)略上,如何處理“番漢”關(guān)系?李靖以高屋建瓴之勢,科學(xué)地辨明“天生之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yuǎn)荒漠,必以射獵為生,由此常習(xí)戰(zhàn)斗。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所以在對于“番”的防范上,李靖建議:陛下“請收漢戍卒,處之內(nèi)地,減省糧饋,兵家所謂治力之法也。”就是說,對于“番”人不要用重兵設(shè)防,關(guān)鍵要推恩講信安撫他們“恩信撫之”,同時,接濟他們衣食“衣食周之”。這樣番人自然就變成漢人了。而尚能節(jié)省人力,又能免除千里運糧之苦,益國利民,此也是長久之策(“足以經(jīng)久”)。特別是“番”、“漢”融合,“各隨番漢所長”,“番長于馬,馬利于速斗,漢長于弩,弩利于緩戰(zhàn),此自然各任其勢也。”如果互相交往,取長補短,也是鍛煉軍隊,提高軍隊素質(zhì)的好辦法。李靖這一治力思想,深得唐太宗的賞識,“太宗笑曰:‘番人皆為卿役使。’”

《唐李問對》是一部形式上別具一格的兵書。它采用傳統(tǒng)的問答式體裁,以98次問答結(jié)構(gòu)全書,雖較松散,但可以同時羅列若干種不關(guān)聯(lián)的論題,進(jìn)行廣泛而自由的討論。因此,《問對》所論及的問題很廣泛,旁征博引,對前人軍事思想大膽地評說揚棄。《問對》是有問設(shè)對,生動活潑,往往能互相引發(fā)、啟迪思維,深化軍事思想。

《唐李問對》也不可避免地表現(xiàn)出地主階級的偏見和時代的局限,糟粕的存在也是明顯的。例如對李績的明黜暗用,完全是欺騙籠絡(luò)的封建權(quán)術(shù);公開主張用天官、時日等迷信東西去欺騙士卒,所謂“詭道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是愚兵的政策。

信息流廣告 競價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經(jīng) 代理招生 二手車 劇本網(wǎng) 網(wǎng)絡(luò)推廣 自學(xué)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河北信息網(wǎng)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買車咨詢 河北人才網(wǎng)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河北生活網(wǎng) 好書推薦 工作計劃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網(wǎng)絡(luò)推廣 石家莊招聘 石家莊網(wǎng)絡(luò)營銷 培訓(xùn)網(wǎng) 好做題 游戲攻略 考研真題 代理招生 心理咨詢 游戲攻略 興趣愛好 網(wǎng)絡(luò)知識 品牌營銷 商標(biāo)交易 游戲攻略 短視頻代運營 張家口人才網(wǎng) 秦皇島人才網(wǎng) PS修圖 寶寶起名 零基礎(chǔ)學(xué)習(xí)電腦 電商設(shè)計 職業(yè)培訓(xùn) 免費發(fā)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語料庫 范文網(wǎng) 工作總結(jié) 二手車估價 短視頻剪輯 情侶網(wǎng)名 愛采購代運營 保定招聘 情感文案 吊車 古詩詞 邯鄲人才網(wǎng) 鐵皮房 衡水人才網(wǎng) 石家莊點痣 微信運營 養(yǎng)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fā)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銅雕 關(guān)鍵詞優(yōu)化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yè)服務(wù)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nèi)版 chatGPT官網(wǎng) 勵志名言 兒童文學(xué)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狗狗百科 教育培訓(xùn) 游戲推薦 抖音代運營 朋友圈文案 男士發(fā)型 培訓(xùn)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網(wǎng) 滄州人才網(wǎng) 黃金回收 承德人才網(wǎng)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模型機 高度酒 沐盛有禮 公司注冊 十畝地 造紙術(shù) 唐山人才網(wǎng) 沐盛傳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试看60分钟|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91精品福利视频| 日韩伦人妻无码| 免费羞羞视频网站| tom影院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新婚之夜女警迎合粗大|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香蕉久久成人网| 天天干天天做天天操|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洲|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一级做a爱片久久毛片| 欧美一级中文字幕| 史上最新中文字幕| 手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片|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小说| 一本到在线观看视频不卡| 最近中文字幕2019高清视频| 免费看美女被靠到爽| 麻花传剧mv在线看星空| 大香伊蕉国产av|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在线观看福利| 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一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黄a级试看|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图片| 四虎在线精品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日本护士xxxx视频| 日韩三级视频在线| 朝桐光亚洲专区在线中文字幕 |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日本japanese丰满奶水|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