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全2冊)
【436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全2冊)
(〔美〕雅克·巴爾贊著,林華譯,中信出版社,92萬字,2018年5月第2版,128元)
兩部分:1.從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到玻意耳的“無形的學院”:[1]四分五裂的西方;[2]新生活;[3]典雅文字;[4]“藝術家”的誕生;[5]橫斷面:1540年前后馬德里所見;[6]烏托邦主義者;[7]史詩與喜劇,抒情詩與音樂,批評家與公眾;[8]橫斷面:1650年前后威尼斯所見;[9]無形的學院。2.從凡爾賽的沼澤、沙地到網球場:[1]君主制革命;[2]有民主精神的清教徒;[3]規范的統治;[4]橫斷面:1715年前后倫敦所見;[5]奢華的景象;[6]百科全書的世紀;[7]橫斷面:1790年前后魏瑪所見;[8]被遺忘的大軍。
腓特烈:“奪走生命容易,但誰能讓死人復生呢?”
《圣經》是部完整的文學著作,是座圖書館。它是詩歌和短篇故事的匯編。它的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傳記、哲學、政治學、心理學、衛生學、社會學、宇宙學、倫理學、神學,應有盡有。
羅耀拉《神操》(1548年):拿出有信心的行動,信心自然而然會有的。
《新約·雅各書》:“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1890年):“只有像對待真實情況那樣冷靜地采取行動,行動才會變成習慣,染上感情色彩,我們對于這樣的行動的興趣才稱得上是信仰”。
原始主義、個人主義和解放。
《生命之書》中對于腦力勞動者所提的建議是:飲食有度,睡眠充足,多笑少憂;勿壓抑性欲,但也不要縱欲。
海倫·凱勒(1908年):文學是我的烏托邦。
“順從自然。自然永遠正確,若是忘記自然,就會犯錯誤”。
烏托邦的遺產可總結為五點:[1]社會平等比等級制度更加人道;[2]不勞者不得食,榮譽也要靠自己爭取;[3]統治者應該由人民選出,這樣人民才會心甘情愿地服從;[4]結婚、離婚應酌情辦理,婚外情并非唯一的解除婚姻的理由;[5]現行秩序并非上帝規定,不能改變,亦非因原罪而注定罪惡。
蒙田《旅行日記》(1580年):“最有害于我的健康的莫過于無聊和閑散,憂思使我窒息和煩躁”。
培根(1621年):至于我的名聲和人格,則任人自由評說,讓外國和后世去做判斷。
完美的正人君子是“對自己不事張揚的人”。
莎士比亞的戲劇無所不有,從一般散文和粗言穢語到高雅飄逸的抒情詩,從逆來順受的絕望到不可一世的暴力,因而滿足了浪漫主義擁抱一切,表達一切的雄心壯志。
尼采(1882年):沒有根本的真理,只有根本的可能性——指導著人的生活和思考的臨時性指南。
歐內斯特·勒南(1876年):戰爭是實現進步的一個條件,它是使一個國家不致沉睡的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