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慶舲《王書》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潘慶舲
【作家簡介】菲爾多西(940—1020)素稱世界上五大詩人之一(另四位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歌德、海涅、普希金等人都曾寫詩著文歌頌他,足見他在全世界聲望極高。誠然,作為波斯(伊朗)民族英雄史詩始祖,菲爾多西是完全當之無愧的。他歷時35個春秋寫出的史詩《王書》(一譯《列王紀》)乃是舉世公認波斯古典詩歌史上的一座豐碑。
關于菲爾多西的生平,現存史料極少。盡管詩人在《王書》中并沒有自稱過菲爾多西,但流傳至今眾多的《王書》抄本的作者,在歷史上卻是實有其人。菲爾多西這個名字源自阿拉伯語Firdausi,意謂“上天樂園”,僅僅是詩人的筆名。菲爾多西這個人造的、晚出的名字,顯然是由于詩人獻給伽色尼馬赫穆德蘇丹的抄本,才在《王書》中得以保存下來。古代文獻與民間傳說都尊稱他為來自多斯的賢哲(或大師)。因此,詩人的全名是來自多斯的賢哲(或大師)阿卜爾·卡西姆·菲爾多西。12世紀《四譚》(一譯《文苑精英》)作者阿魯迪與13世紀初《王書》阿拉伯語版譯者彭達里都稱《王書》為菲爾多西所作。大約在詩人百年祭時,阿魯迪訪問過多斯,說:菲爾多西生于霍臘散多斯城郊達巴朗附近巴惹村,系擁有土地的世襲地主望族出身,早年家境堪稱富裕,毋需充當宮廷詩人。詩人自幼受過良好教育,通曉阿拉伯語,也許略懂巴列維語(中世紀波斯語)。他年輕時研讀過許多波斯古代文獻,熟諳波斯民族史詩中的傳說故事,即有大志,以撰述巨著為己任:“我曾辛勞不倦,閱讀典籍,/有的是阿拉伯語,有的是巴列維語。”“我無數次向人們請教詢問,/怕是年深日久往事湮沒無聞。”詩人生活的年代,正是波斯民族意識越發高昂、反對阿拉伯人統治的愛國主義——舒比思潮興起之時,波斯人摒棄阿拉伯語,都用本民族巴列維語來寫作,以弘揚波斯的悠久歷史與古代文明。由于兩種語言斗爭的結果,新興的達里波斯語(近代波斯語)應運而生,成為全國通用語。與此同時,各地統治者大力提倡編纂《帝王志》蔚然成風,在菲爾多西之前就有人用詩文形式寫出過3部散文體《王書》,2部詩體《王書》。但后來證明,在舒比思潮感召下,運用新興的波斯語,遵循波斯修史固有傳統,以史入詩、集其大成者,乃是波斯文學史上震古鑠今的詩圣菲爾多西。菲爾多西大約在980年左右著手創作《王書》,1009—1010年之間脫稿,1015年完成二稿,去世前又作最后修改。按照中世紀慣例,他將《王書》呈獻給國王,但在那時,薩曼王朝早已傾覆,于是轉而獻給伽色尼王朝(突厥族)馬赫穆德蘇丹。據說蘇丹不喜歡這部以伊朗與作為突厥族主要代表的突朗對立沖突為題材的史詩,而且蘇丹本人(遜尼派)與詩人(什葉派)又不屬于同一教派,詩人不僅末獲獎賞,反而受到迫害,倉皇逃亡,漂泊流浪在異域,晚景凄涼,因而千百年來以“詩人與蘇丹”沖突為主要框架的大量傳說故事,幾乎取代了詩人的真實生平事跡。詩人逝世后遺體還不準安葬在公墓,只好掩埋在自己宅院里。1934年,伊朗政府為紀念菲爾多西誕辰1000周年,特將詩人的墓地改建成菲爾多西陵園,并把他的故鄉多斯改為菲爾多西城。1990年德黑蘭召開了紀念菲爾多西的國際學術會議。
《王書》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已被譯成40余種語言出版。
目前我國已出版了兩種節選本:《魯斯塔姆與蘇赫拉布》,潘慶舲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64年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于1984年重排再版。《列王紀選》,張鴻年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內容提要】從《王書》篇目(篇、章、節,并附大小標題)來看,是按編年史順序,敘述從遠古時代起至阿拉伯人入侵前伊朗彼什達迪、凱雅尼、帕提亞和薩珊4個王朝(根據伊朗古代史,實際上只有阿契美尼德、帕提亞、薩珊3個王朝)50位國王傳略,雖分成50個部分,但給每個國王的篇幅卻是長短不一,長的多達幾百行,短的只有一兩句。阿爾沙基帕提亞(我國古籍中稱安息)王朝統治長達500年之久,但在《王書》中只寫44行詩,出現了所謂“阿爾沙基時期空白”。甚至在古代東方稱雄的阿契美尼德波斯王朝歷代君王也都只字不提,他們的位置已被凱雅尼(此詞源自瑣羅亞斯德教經典,意謂伊朗君主,國號為凱)王朝所取代。《王書》中也沒提到波斯帝國締造者居魯士大帝、岡比斯、薛西斯。
現在學術界根據《王書》內容,把它分成神話傳說、勇士故事、歷史紀事3大部分。勇士故事部分約占全詩一半篇幅,集中了《王書》里最精彩的篇章,尤其刻意描繪錫斯坦傳說故事中的英雄人物魯斯塔姆,他神話般的一生在史詩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學術界有人認為《王書》也可叫做《魯斯塔姆的王書》。
1.神話傳說部分:自彼什達迪王朝締造者凱尤馬爾斯起至第6位開明君主法列東繼位止,包括了公元前3223年到公元前782年的事件,大都具有遠古時代神話傳說性質。其中以描述鐵匠卡維高舉義旗,率眾反抗暴君蛇王查哈克的故事最為動人。
2.勇士故事部分:自法列東的3個兒子蕭墻禍起開始,直至凱雅尼王朝第5位國王戈什塔斯普與魯斯塔姆去世為止(其時限為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50年),乃是《王書》精華所在,特別是法列東幼子伊拉治慘遭兩兄長殺害,以及與魯斯塔姆有關的蘇赫拉布、西雅烏什、伊斯方迪亞爾這4個悲劇最為膾炙人口。他如《查里與魯德珮》、《比然與瑪尼治》等著名故事,也都可以單獨列出,組成一部完整精美,獨具一格的菲爾多西英雄交響樂。這些勇士、英雄人物顯然不是神話中的人物,而是一些活生生的人,具有超人的,但不是超自然的力量。比如,魯斯塔姆盡管力大無比,具有“賽大象”的綽號,但他就是缺乏瞬間化身、來去無蹤影等神出鬼沒的本領。
3.歷史紀事部分:自公元前50年凱雅尼王朝第6位國王巴赫曼接位起,至薩珊王朝末代君主伊嗣侯(公元651年)止,主要描述阿拉伯人入侵前薩珊王朝全部歷史,有些篇章完全可以跟正史相對照。其中以巴赫拉姆·古爾·巴赫拉姆·楚平的叛亂和馬茲達克起義的篇章寫得最出色。
下面節選四大悲劇之一的魯斯塔姆與蘇赫拉布故事的精彩片斷:
蘇赫拉布慘死于魯斯塔姆手下
他們二人又一次把戰馬系牢,
厄運此時在他們頭上籠罩。
命運不濟一個人處處為難,
花崗石也變得如同蠟樣松軟。
他們二人重又搏斗廝殺起來,
雙方都緊緊抓住對方腰帶。
蘇赫拉布統帥有矯健的身手,
但天不作美氣數到了盡頭。
魯斯塔姆怒從心起探出巨掌,
一把抓住那戰豹的項頸臂膀。
他用力把年輕勇士腰身壓彎,
也是命中注定小將全身癱軟。
魯斯塔姆猛地把他打翻在地,
提防著他會奮力掙扎站起。
刷地從腰間拔出一把匕首,
在聰明的兒子身上劃開血口。
每當你心起殺機惡生膽邊,
你的匕首就會被鮮血沾染。
如若天命意欲置人于死地,
你身上的汗毛也根根豎立。
年輕人身軀一掙一聲長嘆,
與人間善惡從此永遠絕緣。
他對對手說我這是自作自受,
我命當絕不過是假你之手。
不應怪你要怪傴僂的蒼天,
它讓我出生又匆忙把我送入黃泉。
我的同齡人還在優游嬉戲,
我這樣力壯身強卻要葬身地底。
母親讓我把父親信物帶在身邊,
此生無緣再不能與父親見面。
我想見生父到處把他尋覓,
如今一死帶走對他的情意。
我身軀雖亡但中心懷有遺恨,
臨死也無緣見到生身父親。
縱然你變為海洋中的游魚,
或者化為黑夜的漆黑的陰影,
或者離開大地升上高空,
變為高掛蒼穹的一顆星星,
當我父發現我已黃土掩身,
也定會前來為我報仇雪恨。
那些公卿貴人朝中的文武,
會把這信物帶給魯斯塔姆,
告他蘇赫拉布已被打翻在地,
臨終時還把他探聽尋覓。
魯斯塔姆聞聽此言大吃一驚,
登時眼前昏黑人事不省。
他只覺得身軀一軟跌倒在地,
失去了知覺當場昏死過去。
等恢復了知覺時開口動問,
聲音顫抖話語中伴著呻吟。
快告我你有什么魯斯塔姆信物,
他不配為勇士真是奇恥大辱。
我就是魯斯塔姆讓我不要活在世上,
讓薩姆之子為我送終舉喪。
他撕掠著頭發不住地號叫,
胸中熱血沸騰痛苦心焦。
蘇赫拉布見他如此激動,
也猛然身向后仰人事不省。
醒來后他說原來你就是魯斯塔姆,
你居然殺死我,這樣狠毒。
我曾想方設法向你探詢,
但你咬定牙關毫不動心。
現在你可以把我鎧甲解開,
使我的身體裸露出來。
你會看到你的玉符戴在我手臂,
看我承受你這父親什么恩惠。
當初金鼓齊鳴我率軍出征,
母親淚流滿面憂心忡忡。
她因我出征而痛苦哭泣,
把這玉符系在我的手臂。
她說這是父親的信物,
珍藏在身邊日后定有用處。
如今可以它為證但又有何益,
兒子在父親面前眼睜睜死去。
魯斯塔姆解開鎧甲看到寶珠,
頓時悔恨交加撕開自己的衣服。
他說軍中勇士人中的英雄,
萬想不到你竟在我手中喪生。
他悲痛得亂扯自己的頭發,
血淚合流抓土往頭上拋撒。
蘇赫拉布說一切已于事無濟,
遇到這事何必落淚悲泣。
切不要這樣枉然摧殘自己,
過去的事就讓他成為過去。
當光燦燦的太陽已然西墜,
魯斯塔姆尚未從戰場返回。
……
魯斯塔姆向卡烏斯求藥
這時,魯斯塔姆請求古達爾茲,
說我的光榮而明智的勇士。
請代我給卡烏斯轉達信息,
說我這里遭到了什么打擊,
魯斯塔姆用匕首把兒子心肝刺破,
這樣的人本不應再在世上生活。
望你念我一生效忠朝廷,
體諒我此刻的悲痛心情,
請賞我一劑寶庫中的靈丹妙藥,
那妙藥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萬望把良藥一劑與清酒一杯,
交與派去之人給我帶回。
托陛下洪福我兒或許再生,
那他會像我一樣為陛下效忠。
古達爾茲聞言后如一陣迅風,
把他的話說與卡烏斯聽。
卡烏斯聞聽對古達爾茲開言,
說魯斯塔姆乃軍中上將一員。
我不忍心見他遭此不幸,
因為他贏得了我的尊敬,
但我若把靈丹妙藥送到他手中,
妙藥救了那慓悍勇士的性命,
魯斯塔姆便不再把你放在眼里,
他也肯定會把我置于死地。
既然終有一天他會給我帶來災難,
他遭此橫禍我們何必多管。
你沒聽他說圖斯有什么了不起,
連卡烏斯國王我也不放在眼里。
那送了命的蘇赫拉布也氣勢洶洶,
以王冠寶座發誓率兵出征。
他曾對我說我讓你槍下命亡,
我把你的頭顱吊在絞架之上。
世界雖大但容不下他的氣焰,
他肩寬背厚又兼身手不凡。
他豈愿在我寶座前躬身侍立,
他怎能聽從皇家命令低聲下氣。
不管是保國的忠良還是英勇的將軍,
我可不愿對他妄發善心。
不久以前他對我謾罵無禮,
使我在軍士面前顏面掃地。
如若他兒子性命能夠得救,
我所得到的僅僅是黃土一抔。
你沒有留心蘇赫拉布的狂言,
便不是飽經陣戰的大將有真知灼見。
他揚言斷送成千波斯人性命,
要對卡烏斯活活施以絞刑。
如若此人性命得以保全,
那就給朝野貴賤帶來災難。
在世上誰若是對敵人寬縱,
便會在人間永遠留下罵名。
古達爾茲聽了國王這番議論,
去見魯斯塔姆似疾風一陣。
他說國王秉性惡毒不肯救助,
他的心似一枚毒果結在毒樹。
他性格粗暴乖戾不得人心,
見人遇難不肯伸手助人。
你應親自前去向他當面求情,
這樣也許能把鐵石心腸說動。
魯斯塔姆對左右傳令一道,
說速去取來一襲繡花錦袍。
鋪好錦袍安置好年輕人軀體,
然后親自去到卡烏斯營地。
要面見國王他剛剛啟步動身,
后面便有人追上報告厄訊。
說蘇赫拉布已最終離開人間,
他的歸宿已是棺材而不是宮殿。
魯斯塔姆聞聽痛抓自己面頰,
捶打自己胸膛抓斷自己頭發。
不由自主地長吐一口冷氣,
悲痛心焦雙眉緊緊擰到一起。
他似一陣旋風趕回下馬,
抓一把黃沙往自己頭上撒。
軍中將士個個不能自己,
人人都失聲落淚悲傷哭泣。
魯斯塔姆哭訴:孩子你無比英勇,
名門出身,你在戰場上有凜凜威風。
日月經天從未見過你這樣的勇士,
拋下盔甲王冠王座永遠辭世。
誰像我如此不幸遭此厄運,
垂暮之年親手殺死骨肉親人。
你是天下勇士薩姆的后人,
我有何話語面對你出身名門的母親。
論勇氣沒有一個勇士能與我相比,
但在他面前我卻如孩童一樣軟弱無力。
我罪孽深重理應砍斷我的雙臂,
把我埋入深深的陰暗的地底。
我親手把愛子蘇赫拉布斷送,
他乃是一位前無古人的勇士英雄。
薩姆、古爾沙斯布格烏都略遜一籌,
他有大丈夫氣概比他們高出一頭。
我該怎么辦,怎么通知他的母親,
我該派什么人去給她送信。
我有什么可說?因何把他無辜殘殺,
為什么斷送了他的錦繡年華?
天下哪個父親竟如此狠心,
理應眾口譴責我是十惡不赦的罪人,
世界上有誰把兒子生命斷送,
他聰明勇敢是蓋世的英雄。
他的外祖父乃是一國高貴的國君,
我有何面目去見公主,他的母親。
人人都會齊聲咒罵我這薩姆后人,
罵我不近人情責我做事心狠。
誰能承想你這名門貴族的后代,
你身軀高大有如挺拔的翠柏,
居然率領千軍萬馬前來出征,
使我光明日月頓時晦暗不明。
他吩咐人們取一塊皇家織錦,
覆蓋死去兒子的尸身。
他興兵前來心想的是城池與寶座,
但得到的卻是一具狹小的棺槨。
人們從戰場把棺材抬起,
直奔魯斯塔姆扎營的營地。
大營中點燃了一堆熊熊烈火,
上上下下都為這事而悲痛難過。
……
【作品鑒賞】《王書》是以歌頌英雄業績為主的一部英雄史詩。作者刻意描繪出英雄戰斗生活里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戰斗與饗宴。戰斗指單獨決斗、搏斗、交戰,乃至于開戰前的準備、預習(尚武的娛樂、游戲、狩獵),饗宴則為交戰后理應享受的休憩。因此,史詩中既有鏖戰正酣的場面,也有歌舞升平的情景;既有羅曼蒂克情調的故事與插曲,也有關于華筵宴樂、自然景色、飛禽走獸、各色人等,以及風俗習慣、人物對話與書信往還的描寫。甚至于我國的絲綢、織錦,作者也都作過十分精彩的描繪。史詩中惟妙惟肖、繪影繪神的重疊與大量的借喻、意象,也都各具特色。尤其是一些抒情詩片斷,寫得既富有哲理玄思,而又溫情脈脈,感人良深,極富藝術感染力。盡管描述戰斗場面時題材的重復、情景的相似、模式的刻板,往往在所難免,但《王書》在詩人筆下卻不是千篇一律,永遠一成不變的,而是常常賦予新穎的不同特色,使之栩栩如生。比如,描寫魯斯塔姆與蘇赫拉布、伊斯方迪亞爾、埃什凱布斯、阿甫拉西雅布搏斗的場面,不僅各具個性,絕不雷同,而且富于變化,千姿百態。特別是詩人一寫到千軍萬馬、浴血鏖戰的場面,真可以說繪聲繪色,呼之欲出。其氣勢之悲壯,聲調之高亢,堪與荷馬《伊利昂紀》相媲美。西方歷來將《王書》稱為《東方伊利昂紀》,絕不是溢美之詞。
此外,詩人還描繪了現實生活里各個不同層面。比如,愛情就占有相當重要地位,在敘述英雄傳說時,富有羅曼蒂克情調的插曲,有時好象偶爾交織到情節網絡中去(如巴赫拉姆·古爾的一些歷險故事),有時則有機地跟故事情節的發展揉合在一起(如魯斯塔姆與塔赫米娜公主的幽會,庫思老與希琳的愛戀傳說)。除了勇士傳說部分里那些短小故事(有時如同微型細密畫、工筆畫)以外,《王書》里還不時插入一些篇幅較大亦可獨立成章的愛情傳奇故事。詩人筆下這些所謂“詩體中寫傳說故事”,曾經給后代詩人尼扎米等的長篇愛情傳奇詩歌佳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王書》里還運用了許多夾敘夾議的手法,即所謂抒情性的插話(亦稱抒情獨白)。從內容上看,多種多樣,而又渾然天成,堪稱史詩中的佳句。這些抒情獨白也成為《王書》藝術特色之一,大致可分成幾類:首先是與史詩敘述的故事有關,其次是一些醒世名言,寓有深邃哲理或說教意味,如:“我反復思量我苦苦尋覓,/尋覓思量也悟不透人情世道。/一個人行為不軌但命運亨通,/世道命運都助他作惡行兇。/一個人循規蹈矩畢生善良,/但卻遭災難得不到好的下場。/這也無需悲痛心頭切莫籠罩煩愁,/世事無常不值得世人為之擔憂。”最后則是純屬詩人直抒胸臆的一些心聲。
善(奧爾穆茲德)與惡(阿赫利曼)兩源之間的永恒斗爭的思想,是《王書》里貫徹始終的一根主線。源自瑣羅亞斯德教經典的善與惡的斗爭,在詩人筆下是活靈活現和多姿多彩的。在《王書》神話傳說部分里,先寫與惡神阿赫利曼及其同伙搏斗,后寫與阿赫利曼的化身反抗善的國家(伊朗)的蛇王查哈克搏斗周旋。善與惡的斗爭思想,在《王書》里諸如魯斯塔姆與蘇赫拉布等著名的悲劇里得到了最深刻、最完美的藝術表現。史詩中還有兩種思想交織在一起,一種是令人感到必遭滅亡亙古不變的命數,亦即無能為力的宿命論,另一種則是詩人宣揚的封建王權正統世襲的思想。在詩人筆下,從凱尤馬爾斯到末代君主伊嗣侯,所有伊朗君主出于同一個皇家族系,個個都是蒙受至高無上的耶茲丹(上帝)垂愛頭頂具有“光輪”的君主。從這個意義上說,《王書》既是“波斯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同時也是“波斯封建貴族的百科全書”。
《王書》中精彩的故事有20個以上,只有前述伊拉治等4個故事是悲劇。遠在中世紀,詩人率先探索悲劇藝術并取得可貴的成就,這對匱乏悲劇的古代東方文學來說實屬罕見。姑以蘇赫拉布故事為例,它完全呈現出最佳的悲劇情節模式,不僅發展脈絡清晰而富于層次感,具有一個完美的悲劇式布局,而且從人物形象、人物歸宿和矛盾沖突的把握上也都體現了強烈的悲劇精神,可以說是地地道道一出永遠動人心弦的悲劇,即使在掩卷之后,仍有諫果回甘之感。當魯斯塔姆與其不認得的親兒子在沙場初次交鋒,父親憂愁滿懷,兒子痛苦難言之際,詩人當即插話哀嘆:“世界啊,你的安排是多么地令人可畏,/你親手締造的東西,又由你親手破壞!”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悲劇意識,難怪引起西方大詩人共鳴與贊嘆,歌德據此寫下了激動人心的詩篇;英、俄兩國大詩人威廉·瓊斯(1746—1794)、馬修·阿諾德(1822—1888)與茹科夫斯基也都競相仿效,各自寫出了震攝人心的同名劇本與長篇敘事詩,在西方詩壇上大放異彩,這在東西方文學交流史上確實也是罕見的。
菲爾多西筆下的藝術意象是驚人的豐富多彩。作者特別喜愛明亮的色彩,富麗的織物,芳香的鮮花,以及閃閃發光的珍寶,令人感到命乖運蹇的詩人的想象力,竟是如此驚人的生動、鮮明。從《王書》里可以看到,大凡伊朗國王的統治領域都非常遼闊,上自月亮,下至魚鱉,或是所有不同氣候的地區,都得聽從他的使喚。陛下大軍浩浩蕩蕩,從大山延伸到大山,從大海延伸到大海。武士們的頭可以碰撞著太陽或土星。武士們本身儼然有如大山、雄獅、巨象、兇豹與鱷魚;他們作戰時大吼一聲,會把崗巒丘陵夷為平地;他們一使出長矛,會從燧石中間穿透過去。他們宏偉的宮殿與城堡,會把凌空翱翔的雄鷹擋住去路,巍顫顫地聳入霄漢,同天上的星星喁喁私語。詩人特別喜歡采用夸張的手法,寫魯斯塔姆威武驚人的氣概,幾乎寫得有些“神”了:“當你一揮手舞動著你的棒錘,/你就叫威武的獅子驚心喪膽。/蒼鷹一見到你手持彎弓,/獵物馬上從鷹爪下墜落。/你的箭矢,叫巨鯨立時斃倒,/你的套索,使猛虎就擒難逃。/當你的巨掌猛然投入搏斗/云端里號啕大哭,灑下鮮血。”偌大的軍隊蜂擁而至,有如蝗蟲與螞蟻,甚至連蚊蚋都無法從他們身邊挨擠過去。兩軍對峙時的戰場,乃至于整個世界,簡直有如一片蒼茫的大海,或是一道血污的大河,或是血流遍地,好似一朵郁金香。猛虎跨騎在一頭大象上,正在撕裂一條鱷魚——這一意象是在說明:此刻有一個武士正在揮舞他的利劍。武士們手中的利劍,堅韌得有如金剛鉆,而銳不可當的長矛,可以使大地削平為蘆葦茬地。一匹神馬目光銳利,在夜里看得見20多里地以外黑布頭上一只螞蟻的足跡。迅捷的行動,往往比喻為火,或火神阿札加沙斯普,常常相當于閃電、疾風、煙霧,或者塵土。特別是塵土這個形象在《王書》中簡直無處不在,比如,在描寫比武、戰斗、單人搏斗等細節場面時,天空、太陽、月亮,以及天上諸星辰,據說剎那間都變成靛青或黑檀木,或者說全被遮蓋住了,或者說正午時分驀然間變成一片黑暗——這些比喻,指的都是塵土。這類比喻說法,詩人是經常使用的,借以表明:千軍萬馬已踏上征途,或者即將投入戰斗,等等。詩人將水比做朋友和心愛之物。比如說,史詩中有一個國王曾經這樣說過:“哪兒有土地和水,哪兒就有我的金銀財寶。”詩人將某人做事深受圣哲賢俊贊揚而感到的歡快欣慰之情,比喻為在自己的溝渠里看到了滿溢出來的水。由此衍生出來的,使波斯人賞心悅目的,還不是蔚藍色的天空,而是云幕低垂的天空,所以,春天,連同她那密布陰云和陣陣雷雨、百花爭妍和嫩綠草茵——就是波斯人最心愛的季節。歡悅的或健康的臉頰,在詩人筆下就好像薔薇、玫瑰、郁金香、石榴花,或有如南歐紫荊樹上盛開的花朵;而恐懼時或狂怒時的面孔,就象素馨花、胡盧巴或香松樹脂那樣煞白。人們在暴怒時或懼怕時,身子顫抖就象一棵柳樹那樣,心肝充血,脈搏猛跳,血液也如同在沸騰一般。美人兒在低泣時,水仙一般的淚珠沾濕了薔薇似的雙頰。人們的身軀好比柏樹(它富有象征意義,既是墓前所植的,又是代表死后哀榮的一種樹木),不然就象柚木樹。到了耄耋之年,枝干挺拔的柏樹就彎曲了。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就像是果實早熟累累滿枝的一棵幼樹。另外,詩人常常用親手栽樹的比喻來表示復仇決心或則因果報應,有如下詩句:“讓我們復仇之樹開滿了花朵,/用你們的血去沖洗滿樹花果!/你親手栽下的樹已抽葉發枝,/如今,你胸前堆滿了累累果實!”總之,《王書》中的想象豐富的比喻確實很多,并對后世諸如海亞姆等大詩人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書》是古代波斯詩歌寶庫中之瑰寶,也是波斯封建文學中文人撰著最早的一部紀念碑式的鴻篇巨著。歷經悠悠千載,它始終永葆著旺盛的生命力。雖然東方詩人常有選取同一題材再三進行加工的傳統,但縱觀波斯文學史,無人膽敢與菲爾多西試比高低,這至少可以說《王書》在藝術上已臻于完美境界,令后人望而卻步。
《王書》是波斯語言的寶庫,它的語言迄今仍是文學的達里波斯語的典范。《王書》里大量詩句都已成為伊朗的諺語、箴言和口頭禪,為波斯語系人們所喜聞樂見、雅俗共賞。所以,研究波斯語系,不可不讀《王書》,為此,國外專門編纂了《王書》詞典。菲爾多西的語言風格,概括地說,簡潔洗煉,富于表現力與音樂感。比如:“智者啊,勞動中就有寶。/誰不勞動,就得不到寶。”“強大的常常是有知識的人,/有了知識,老人的心變年輕。”“千萬輕敵不得,要時刻手握寶刀,/盡管敵人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直至今日,伊朗與中亞、西亞各地仍有說書人與行吟藝人在演唱《王書》,其中有不少詩章,特別激昂慷慨,音調鏗鏘,能觸發廣大聽眾的愛國熱忱與民族意識,“重振伊朗人的民族尊嚴與自信”。所以,伊朗歷史上每當外族入侵時,人們常常朗誦《王書》中的一些詩章,為出征御敵的將士壯行。正如詩人本人預言《王書》中語言的巨大力量:“三十年來我不辭辛勞,/用波斯語拯救了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