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賣蒜叟》原文與注釋
賣蒜叟
[清]袁枚
【文意】
南陽縣有位人稱楊二相公的人,精通拳術。他曾將運糧船一端用肩膀扛起,力大無比。數百兵丁用竹竿刺他,凡竹竿觸及其身者,竿頭無不開裂,寸寸折斷,由此楊二相公聲名遠播,威震一方。楊二率其弟子到常州地區舞槍弄棒,每當他到演武場傳授武藝時,圍觀者眾多,當地被擠得水泄不通。
有一天,一位賣蒜的老人,駝背彎腰,老態龍鐘,且咳嗽不停。他旁觀楊二的武藝,卻很瞧不起,而且公然嘲弄,眾人聽了十分驚駭,有人跑去告訴楊二。楊二大怒,把老人叫到面前,用拳頭擊打磚墻,拳陷入墻壁約一尺深,然后他對老人傲慢地說道:“老頭你能行嗎?”老人說:“先生的拳頭能打墻壁,卻不能打人。”楊二愈加憤怒,罵道:“老家伙,你能受得起我的打嗎?打死勿怨!”老人笑道:“我老漢不過將死之人,若能以死成全先生大名,自是死而無怨!”于是,兩人當場召集許多證人,訂立生死字據,讓楊二休息三天。
三天后,老人將自己先行捆縛在樹上,敞懷露腹,楊二于十步外拉開架勢,然后借奔跑沖力,揮拳向老人打去。老人毫無聲息,只見楊二突然雙膝跪倒在地,向老人磕頭求饒,說:“晚輩知錯了。”楊二想拔出拳頭,但是拳頭已被夾在老人的肚子里,動彈不得。楊二向老人哀求很久,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開他,剎那之間楊二的身子早被拋出一座石橋之外。
老人背著他的蒜慢慢地走了,始終未肯向人透露其姓名。
【原文】
南陽縣有楊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兩肩負糧船而起,旗丁數百以篙刺之,篙所觸處,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時 ① 。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場傳授槍棒,觀者如堵 ② 。
忽一日,有賣蒜叟龍鐘傴僂,咳嗽不絕聲,旁睨而揶揄之,眾大駭,走告楊 ③ 。楊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磚墻,陷入尺許,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墻,不能打人。”楊愈怒,罵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無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廣約眾人,寫立誓券,令楊養息三日。
老人自縛于樹,解衣露腹,楊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老人寂然無聲,但見楊雙膝跪地,叩頭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夾入老人腹中,堅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縱之,已跌出一石橋外矣。
老人徐徐負蒜而歸,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釋】
①南陽縣:在今河南省。糧船:這里指通過大運河由江南運往京師的漕運糧船。旗丁:這里指押解糧船的士兵。篙(ɡāo):撐船的竹竿。②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③傴僂(yǔ lǚ):駝背。睨(nì):斜視,瞧不起人的樣子。揶揄(yé yú):嘲弄。
【述評】
中國功夫之神奇、之深不可測,令人匪夷所思??。年邁力衰,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而兩位皓發蒼顏的老翁,本不引人注意,不被人信任,而一旦各發功力,各顯神威,則令人刮目。
前者:俗語道“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更有強中手”,楊二相公自恃武藝高強,以為無敵天下,結果敗在一老翁之手,自取其辱,應引為教訓。后者:唐氏老小剛進縣城,見知縣略有遲疑,則不顧長途跋涉的疲勞饑餓,道:“聞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賜食未晚也。”顯然,這種強烈的自尊,來自對平生技藝的高度自信。“唐打獵”果然名不虛傳,僅持一柄短斧,出手便將兇猛的老虎輕而易舉地獵殺。文末,唐翁自言“煉臂十年,煉目十年”,也許這種“習伏眾神”千錘百煉的精神,大概就是中國功夫的秘訣。
兩篇文章對身懷絕技的人物,在描寫上極有特點:先抑而后揚。作者特意渲染人物的外表形態與內在特質之間的巨大反差,因而當人物的真實面目一旦顯露,則立即產生震撼效果;文中的兩位老翁,似乎須眉皆動,神態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