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
【4480】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
(〔英〕丹尼爾·比爾著,孔俐穎譯,四川文藝出版社,37萬字,2019年6月第1版,88元)
14部分:流放制度的起源;界標;折斷的劍;涅爾琴斯克的礦山;民主共和國;西伯利亞人;刑罰堡;“以自由的名義!”庫庫什金將軍的軍隊;薩哈林島;鞭打;“失敗者要倒霉了!”收縮的大陸;嚴峻的考驗。
19世紀60年代,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據自己流放西伯利亞的經歷,寫作并發表了紀實小說《死屋手記》。這本書名即取自這部震撼人心的小說。
西伯利亞的地理條件令其長期充當著沙皇俄國的流放地。普通刑事犯與政治犯、被社區拋棄的普通人、追隨丈夫和父親的婦女和兒童,來到了這片廣闊的荒原,他們或被監禁,或定居流放地,或造福當地居民,或掙扎著生存,或大膽越獄,或反抗監獄暴政,或積聚著革命力量。但是隨著各種移居者將它開發得日益繁榮,西伯利亞的懲罰功能在日漸減損。西伯利亞兼具懲罰與殖民兩個功能,但這兩個相斥的功能一直在從內部拆解著流放制度。
這本書為人們呈現了西伯利亞流放制度的殘酷性及其囚犯悲劇性又鼓舞人心的命運。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記》(1862年):這里才是自己特殊的、無比丑惡的世界;這里有自己特殊的規章制度,自己的服裝,自己的風尚和習慣,以及毫無生氣的死屋,這樣的生活是別處所沒有的,人也是很特別的人。我要描寫的就是這特殊的一角。
1787到1868年,這80年間英國人運送了約16萬名罪犯到澳大利亞;從1860年到1900年,法國向其海外殖民地流放了約5500名罪犯。與之相比,在1801至1917年,超過100萬名沙皇臣民被放逐到西伯利亞。
16世紀后期,西伯利亞人口約23萬原住民,使用不少于120種語言。
監獄生活當中充斥著暴力。
西西伯利亞與東西伯利亞。
在19世紀,翻過烏拉爾山前往流放地的囚犯隊伍,都會路過一根高3.5米的普通柱子。柱子由磚砌成,表面涂石灰。它矗立在圣彼得堡以東約2500千米處的林間空地上,一側刻著彼爾姆省的省徽和“歐洲”的字樣,另一側刻著托博爾斯克省的省徽和“亞洲”的字樣。界標。
西伯利亞被稱為“沒有屋頂的大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