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根《元文類》中國名著簡介
作者: 吳志根
《元文類》七十卷,收錄的是元朝初年至元朝中期著名文人的作品。全書按內容和體裁分為賦、騷、樂章、四言詩、五言古詩、樂府歌行、七言古詩、雜言、雜體、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詔赦、冊文、制、奏議、表、箋、箴、銘、頌、贊、碑文、記、序、書、說、題跋、雜著、策問、啟、上梁文、祝文、祭文、哀辭、謚議、行狀、墓志銘、墓碣、墓表、神道碑、傳等四十三類。編者蘇天爵,于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編成此書。編者曾三任史官,官至翰林待制。他以私人之力,費時二十年左右,才編成此書。在選編時,他多選錄“有系于政治,有補于世教”或“足以輔翼史氏”的作品,這在客觀上為我們今天了解元朝歷史提供了較豐富的材料。
過去有人從文字的角度評論《元文類》,認為它與《唐文粹》、《宋文鑒》“鼎立而三”,今天我們從史學的角度看,它也是一部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文集。例如:
詔赦、制、奏議中,較多地反映了元與南宋的關系,元朝與高麗國、安南國的關系,元初采用漢法、立官制、裁冗員等政治情形。
記、序、題跋、雜著、策問中較多地反映了學校、考試、著作等文化教育方面的情形。
碑文、行狀、墓志銘、墓碣、墓表、神道碑、傳等,雖是記述個人的生平事跡,但因為所記大多是諸王駙馬、文武大臣,他們在元朝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可以從他們的一生中反映元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形。例如,《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較詳細地記述了在耶律楚材的影響下蒙古統治者采用漢法、改變剝削方式的情形;《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則記述了郭守敬在水利、天文、歷法上的重大貢獻,這都是很有史料價值的。這部分是該書提供史料最多、因此是最可貴的部分,也是《元史》列傳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
詩賦歌行等雖然在文學方面的價值居多,但其中不少紀事詩歌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如“城中米貴丐者眾,崎嶇一飽經千門。城中昔食城外米,城外人今食城里。耕者漸少田漸荒,政恐明年不如此,”(第四卷,鮮于樞《水荒子歌》)等詩句,形象地描繪了農民破產、田園荒蕪、乞丐如蟻的悲慘情景;“去年八月羽書急,婦女上馬小兒泣,”(第四卷,虞集《沉沉行》)則生動地反映了連年征戰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
所錄冊文、表、頌、贊等大多是些歌功頌德的官樣文章,內容空洞,沒有多大史料價值。
該書所錄作品,有些在現存的元人文集(如元好問撰《元遺山集》、姚燧撰《牧庵文集》、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張養浩撰《歸田類稿》、虞集撰《道園學古錄》等)中還可以見到,但有不少作品僅存于此書。所以,它仍是了解元朝歷史,特別是元朝初、中期歷史不可缺少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