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焦山題名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王士禛:焦山題名記
王士禛
來焦山有四快事:觀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煙水蒼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筆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虛一碧,長江萬里,無復微云點綴,聽晚梵聲出松杪,倏然有遺世之想;曉起觀海門日出,始從遠林微露紅暈,倏忽躍起數十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瘞鶴銘在雷轟石下,驚濤駭浪,朝夕噴激。予來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沒之中,披剔盡致,實天幸也。
焦山在江蘇鎮江市東北,聳峙江心,滿山蒼翠,宛如碧玉浮江中,故亦名浮玉山。王士禛這篇題名小記,為順治十七年(1660)冬與京口別駕程昆侖同游金、焦、北固諸山時所作。
作者依唐代士子中進士后例游曲江,題記姓名的故事,為文章取名為《焦山題名記》。此類游記一般篇幅不長,不用鋪敘,直寫景物。故本文落筆即總括一句,然后逐一寫出游焦山的四件快事。其一是吸江亭上觀賞夕陽返照的美景。在那煙水蒼茫中,青山落日,景色如畫,深有米芾、米友仁父子山水畫的筆意。
其二是孝然祠外望月。月夜,天空一碧如洗,沒有一點云翳;長江萬里,煙波浩淼,顯示出月夜的深邃和靜謐。作者在祠外林中,靜觀夜色,傾聽從松林中傳來的誦經之聲,恍如置身方外,悠然有遺世之想。作者寫聲,旨在寫靜,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創造了一個異常寂靜幽邃的境界。從這自然界有聲與無聲、動與靜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現象的對比中,寫出有聲的寂靜,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妙,顯得空靈而饒有情趣。
其三是“曉起觀海門日出?!苯股綎|北有兩座小山,一名松寥山,一稱夷山,夾峙而立,有如門闕,俗稱海門。立于焦山之巔觀海門日出,始而“遠林微露紅暈”,寫出晨曦微露時的神韻;繼而“倏忽躍起數十丈,映射江水”,寫出了旭日噴薄而出的氣勢;最后“悉成明霞,演漾不定,”寫出了朝霞燦爛,波光閃耀,瞬息多變的風采。作者用“始從”、“倏忽”、“悉成”三個層次把日將出、日方出、日初上時變化多彩的景象生動細致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美的享受。
其四是觀《瘞鶴銘》?!动廁Q銘》是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字,原刻在焦山西麓的石壁上,為書法珍品,或傳為王羲之所書,或傳為陶宏景所寫,宋人稱它為“大字之祖”,黃庭堅有“大字無過瘞鶴銘”的贊譽。刻有此銘的石壁后遭雷電轟擊,崩落江中。因“驚濤駭浪,朝夕噴激”,所以游者難以觀看沉在江水中的銘文。作者來游時,正是冬天,江水方落,得以踏著危石下到江中,“披剔盡致”,清晰地看到了《瘞鶴銘》文字?!疤のJ?,于潮汐汩沒之中”,寫出了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探勝的精神?!皩嵦煨乙病?,抒發了作者看到《瘞鶴銘》的喜悅之情。雖寥寥數語,卻情真意切,情景交融。
《焦山題名記》不足二百字,結構緊湊,描摹形象,有聲有色,充滿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