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放鶴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蘇軾:放鶴亭記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v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揖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易》、《詩》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這篇亭記,是作者任徐州知府時所作,文末注明為元豐元年(1078)十一月初八日。當時,山林隱士張天驥因草堂被淹而遷居東山,在那里建亭放鶴,自娛情懷。蘇軾與其交游甚歡,便揮筆為放鶴亭寫了這篇題記。全文圍繞著隱居之樂遠勝于南面為君之樂這一中心,寫得變化跌宕,波瀾層出,如前人所說:“其得心應手處,讀之最能發人文機。”
全文共三段。首段敘述亭的修建及命名的緣由。作者先言亭主遷居后覓得異境,作亭其上,點出題中“亭”字。至于境有何異,再分兩層補敘,并注意將亭和境處處關聯:一層寫地勢之異,交代出亭的位置:“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二層寫風景之異,描繪了登亭所見:“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在如此奇異優美的背景上,作者寫張天驥亭中放鶴,并趁勢點出亭名。至此,題中“放鶴亭”三字便一一得到照應。這一段文字,既揮灑自若,錯落有致,又緊扣題目,不蔓不枝,渲染出濃郁的山林隱逸之趣,顯示了作者精到圓熟的敘事筆法。
蘇軾為人處世,向來是超然物外,以求悠然自得。因此,張天驥隱居山林、放鶴自娛、不為外物所羈的情趣,自然會引其共鳴。第二段,他便集中筆墨,寫其與張天驥亭中飲酒時關于隱逸之樂的內心感觸,構成全文的主干。
作者首先“立片言而居要”。指出隱居的樂趣,就是貴為君主也無法與之相比。隨后,文章即緊切鶴字,扣住亭主的隱士身份,將這一主旨盡情加以發揮。他引用《易經》、《詩經》中關于鶴的描寫,說明因其具有“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的特點,“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可以從中得到一種超脫塵俗的情感寄托,體驗到隱逸生活的樂趣。在這種正面議論之后,作者筆鋒一轉,牽出衛懿公因好鶴而亡國的故事,用以反襯隱士之樂的可貴。與劉伶、阮籍同游于竹林的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說:“……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奔热灰坏┎饺胧送?,山林之樂便不會再有,那么身臨君位之人,成天機務纏其心,世故繁其慮,就更不能隨意游山玩水、賞心悅目了,否則便只有重蹈衛懿公的覆轍,荒疏國事,招惹禍患,以致身死國滅,那又何樂之有呢?
作者此處反襯筆法的運用,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清楚的闡釋。在常人看來,若繼續寫下去,便似乎有點難以為繼了,但作者卻以敏捷過人的才思,忽從題外拈出個“酒”字,使其作為鶴的倍襯,將文意進一步深化。對于君主來說,酒是荒惑敗亂之物,故而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篇,或告誡后輩,或用以自警,都唯恐因避之不遠而禍及身家性命。然而對于劉伶、阮籍那樣的隱士來說,酒卻可以保全真性,名揚后世。相比之下,可見隱士之樂了。這段議論,初看似乎離題甚遠,若細加體味,卻能見出作者用心之深,章法之嚴。它并非是一處游離于全文之外的無根之筆,而是從上文“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的“酒”字生發而來,經過一段迂回蕩漾,最后又仍然歸結到隱居賞鶴之樂上面:“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這樣,“隱居之樂,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的主旨,就通過另一個方面的陪襯,得到了更為透辟的發揮:所謂隱居之樂,樂就樂在超然物外、清遠閑放、逍遙自得、灑脫不羈。這一段議論,既是對亭主處世態度的寫照,也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揭示。它顯得文思開闊,筆力奔放,變化多姿,收縱自如,極見作者功力。
在前兩段敘述、議論的基礎上,作者以放鶴、招鶴的歌詞構成第三段,作為全文的收結。歌中描繪白鶴飛翔云天、棲居山林的種種神態,贊美亭主簡樸悠游的生活情趣,都給全文增添了不少飄渺超脫的隱逸氣氛。這既是對首段敘事的呼應和補充,也是對第二段的議論所做的情緒上的烘托;特別是最后“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一句,更是暗寓作者與子偕隱的深意,顯得言近而旨遠,具有一種余波蕩漾、清音不絕的藝術效果。
這類樓臺亭閣的題記,在蘇軾集中為數不少。它們大都夾敘夾議,繪景抒情,不拘一格,任意揮灑,在描述名勝建筑的同時,寄寓著作者對于人生意義的探求和理解。此文所贊賞的隱居之樂,它所傳達出來的希冀擺脫塵世間種種束縛的出世意念,不僅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趣,而且還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衰頹時代,知識分子建功立業的理想已經徹底幻滅,從而他們立身處世的興趣,也就由外部世界的縱橫馳騁轉向了對隱逸之樂的內心體驗。這是他們唯一能夠自我把握的東西,無怪乎蘇軾要把隱逸之樂高高地抬在南面為君之樂上面了。這種思想和情緒,對于當時的封建秩序,無疑是具有潛在的破壞性的因素和作用的,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放鶴亭記》,也許更能理解其思想上的深刻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