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浙西三瀑布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袁枚:浙西三瀑布記
袁枚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之異,卒無復筆。壬寅歲,余游天臺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環梁遮迣。梁長二丈,寬三尺許,若鰲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來自華頂。平疊四層,至此會合,如萬馬結隊,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撓必怒,怒必叫號,以崩落千尺之勢,為群磥砢所攩秘,自然拗怒郁勃,喧聲雷震,人相對不聞言語。余坐石梁,恍若身跨瀑布上。走山腳仰觀,則飛沫濺頂,目光炫亂,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將與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廣,下寺曰下方廣。心愛瀑故,遂兩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龍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昳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其故由于落處太高,崖腹中洼,絕無憑藉,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抵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梁絕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龍湫文;石梁喧,龍湫靜;石梁急,龍湫緩;石梁沖蕩無前,龍湫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初觀石梁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后半月,過青田之石門洞,疑造物雖巧,不能再作狡獪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張口,可吞數百人。受瀑處,池寬畝余,深百丈,疑蛟龍欲起。激蕩之聲,如考鐘鼓于甕內。此又石梁、龍湫所無也。昔人有言曰:“讀《易》者如無《詩》,讀《詩》者如無《書》,讀《詩》、《易》、《書》者如無《禮記》、《春秋》。”余觀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乾隆壬寅歲(1782),也即作者六十七歲那年,他曾到浙江天臺、樂清、青田、縉云一帶游覽。一路上寫了不少記游詩和游記文,這篇《浙西三瀑布記》也就是在那次游覽中寫的。
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手法,細致而逼真地描摹了石梁、大龍湫、石門洞三處瀑布的周圍地形和瀑布水的狀貌、氣勢。此外,作者還運用了二種值得人們注意的寫法:一是在記敘景觀同時,傳達了自身的主觀感受;另一是把這三處瀑放在相互比較中進行敘寫。
文章開頭第一句作者用驚嘆的口氣寫道:“甚矣,造物之才也! 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之異,卒無復筆。”似乎給人們打開了一座滿裝奇珍異寶的宮殿的大門,誰都會急于要想入內參觀。自“壬寅歲,余游天臺”至“遂兩宿焉”一段文字,是寫天臺石梁瀑布。這里作者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手法,對瀑布驚心駭膽的場面作了有聲有色的渲染描繪“如萬馬結隊,穿梁狂奔。……以崩落千尺之勢,為群磥砢所攩秘,自然拗怒郁勃,喧聲雷震,人相對不聞言語。”接著就寫他的主觀感受:“余坐石梁,恍若身騎瀑布上。走山腳仰觀,則飛沫濺頂,目光炫亂,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將與水俱去矣。”讀著這段文字,人們無不受到感染,仿佛身臨其境,同樣產生“目光炫亂”的感覺。
自“后十日”至“不可臆測也”一段文字,是寫雁宕山大龍湫瀑布。大龍湫瀑布沒有石梁瀑布驚心駭膽的場面,卻有著婀娜多姿,變幻作態的媚態。作者對它的描繪,就不象描繪石梁瀑布那樣多用夸張和喧染的寫法。他先用形象貼切的比喻,如用“一匹練”比喻遠看瀑布水的全貌;用“煙”、“霧”、“輕綃”、“玉塵”、“珠屑”,“琉璃絲”、“楊白花”這些狀貌近似的事物比喻二十丈以上飛灑而下的瀑布水。不僅形態畢肖,且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然后用工筆的語言如“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昳麗。”把瀑布從高空下掛時逞現出來的虛無縹緲景狀和在日光照射下鮮艷的色彩,刻繪得維妙維肖。接著把石梁瀑布和龍湫瀑布作了一個比較:“大抵石梁武,龍湫文;石梁喧,龍湫靜;石梁急,龍湫緩;石梁沖蕩無前,龍湫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通過這樣理性的概括與比較,不僅使人們對這兩處瀑布獲得更為明晰而深刻的印象,還能產生回昧無窮的效果。
自“半月后”至“余觀于浙西三瀑也信”,是寫青田石門洞瀑布。對石門洞瀑布的記敘一開始就進入了比較。“疑造物雖巧,不能再作狡獪矣”,意謂不會有不同于石梁、龍湫的瀑布了。這里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法,目的是引起人們的好奇心。“乃其瀑布在石洞中”至“此又石梁、龍湫所無也。”是對石門洞瀑布的具體摹寫,雖然只是大筆的勾劃,但因為是跟石梁、龍湫比較著寫出,仍能給人以明晰而深刻的印象。
最后,“讀《易》者而無《詩》”一段話,跟前面說的“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是同一個意思,作者從大自然變幻莫測“卒無復筆”中得到啟示,認識到客觀世界的廣闊無邊,要認識它只有不斷加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