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雅·伊瓦什凱維奇《草莓》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波蘭〕雅·伊瓦什凱維奇
【原文】:
時值九月,但夏意正濃。天氣反常地暖和,樹上也見不到一片黃葉。蔥蘢茂密的枝柯之間,也許個別地方略見疏落,也許這兒或那兒有一片葉子顏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細尋找便難以發現。天空象藍寶石一樣晶瑩璀璨,挺拔的檞樹生意盎然,充滿了對未來的信念。農村到處是歡歌笑語。秋收已順利結束,挖土豆的季節正碰上艷陽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紅土塊,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嬌鮮。我們許多人一起去散步,興味酣然。自從我們五月來到鄉下以來,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依然是那樣碧綠的樹,湛藍的天,歡快的心田。
我們漫步田野。在林間草地上我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晚熟的碩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樣的香,那樣的甜,真是一種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氣味,在我的嘴角唇邊,久久地不曾消逝。這香甜把我的思緒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時光。
此刻我才察覺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我以為一切都沒有變,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時,樹木是另一種模樣,我們的歡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陽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連空氣也不一樣,因為那時送來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這一點無論如何也不能隱瞞。樹木是綠的,但只須吹第一陣寒風,頃刻之間就會枯黃;天空是蔚藍的,但不久就會變得灰慘慘;鳥兒尚沒有飛走,只不過是由于天氣異常的溫暖。空氣中已彌漫著一股秋的氣息,這是翻耕了的土地、馬鈴薯和向日葵散發出的芳香。還有一會兒,還有一天,也許兩天……
我們常以為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還象那時一樣戴著桃色眼鏡觀察世界,還有著同那時一樣的愛好,一樣的思想,一樣的情感。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簡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錦,韶華燦爛。大凡已成為我們的稟賦的東西都經得起各種變化和時間的考驗。
但是,只須去重讀一下青年時代的書信,我們就會相信,這種想法是何其荒誕。從信的字里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般一。直到那時我們才察覺我們度過的每一天時光,都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色彩和形態,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似水流年,徹底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當然,今天我們還很年輕——但只不過是“還很年輕”!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辦。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歲月之后,到來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慮,是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是日益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廈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氣息已經一去不返了。它雖然曾經使我們惴惴不安,卻浸透了一種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的草莓的那種妙齡十八的馨香。
(1925)
(韓逸 譯)
【作者簡介】:
雅·伊瓦什凱維奇(JaroFaw、Lwasz Kiewicz,1894——1980) 波蘭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曾多次獲得波蘭國家獎金和國際獎金。著有長篇小說《紅色的盾牌》、劇本《諾楠之夏》、《假面舞會》等、《草莓》選自《短篇小說,1918——1953》。
【鑒賞】:
《草莓》是一篇短小的抒情散文。作者在清秋蕭索的九月,由一顆六月的草莓憶起那已逝的青春時光,那一段“如花似錦、韶華燦爛”的美麗年華,有些傷感,有些留戀,有些嘆息,也有些安慰;不僅有對時光無情的憂傷追想,也有對生活逐漸使人成熟的感激自信。此文將象征手法運用得極富有詩意,以貌似蔥籠然而隨時可能凋蔽的九月象征成熟和即將衰老的人生,以濃郁芬芳生機蓬勃的六月象征那不可挽回的美麗青春,讀起來真象口中含著一枚香甜的草莓,余味無窮,清香幽長。
全篇結構布局波瀾層疊,虛實相間的手法又給人一種鮮明的節奏感。語言富有音樂美,恰如一首抒情小夜曲,充滿著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