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散文名篇·養魚記》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歐陽修散文名篇·養魚記》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②。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③。因洿④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⑤不筑,全其自然。縱鍤⑥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⑦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⑧,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⑨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⑩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注】
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非非堂:書齋名。是歐陽修在洛陽時所建,堂名非非。③植物:這里是種植植物的意思。④洿(wū烏):低凹之地。這里作動詞用,挖掘的意思。⑤甃(zhòu宙):用磚砌。⑥鍤(chā插):鐵鍬。⑦憂隘(ài愛):憂愁郁悶。⑧罟(gǔ古):魚網。⑨無乃:豈不是。嚚(yín銀)昏:愚蠢糊涂。⑩自足:志得意滿的樣子。
這是一篇雜文,也是一篇寓言性的小品文。“雜文”原指作品內容駁雜,于文體不易歸類,故以“雜”名之。而所謂小品文,其內容實亦屬于“雜”之一類。如尺牘、題跋、隨筆、日記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疇之內,而其內容也都是無所不包的“雜燴”。《養魚記》可以說是抒情與諷刺兼而有之的雜文,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屬于歐陽修早期作品。
全文兩個段落兩百來字,開頭從位置寫起,先說明這小池“直對非非堂”,寫魚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塊未種花草的空地,便用來挖成一個不方不圓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了清澄的井水,使之成為池塘。而后描繪了池塘自然風光“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獨步岸邊,倒也怡然自樂,于是愁緒得以發泄,憂思得以排解。
文章標題為《養魚記》,實則到結尾處才寫自己養魚的經過,童子因為魚池太小,只能“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由此便引發了作者的感慨,大魚不得其所,而小魚悠然自樂,想到當時社會多用宦官佞臣,國家積貧積弱已久,許多有才學之人反倒像大魚一樣被棄于岸邊,于是發出“有若自如”的感慨,將自己國家和社會的許多憂慮都蘊含在“大魚”和“小魚”身上。
本文文筆優美,工筆描繪,作者藝術的素養和豐富的想象,竟然在這小小的池邊獲得了充分體現,“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這確是樸實無華的抒情妙筆。同時讀者也不難領略到歐陽修初入官場的博大胸懷和昂揚斗志。
后人評論
《宋史》本傳評說歐陽修:“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