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游后園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謝朓:游后園賦
謝朓
積芳兮選木,幽蘭兮翠竹。上蕪蕪兮蔭景,下田田兮被谷。左蕙畹兮彌望,右芝原兮寫目。山霞起而削成,水積明以經復。
于是敞風闥之藹藹,聳云館之迢迢。周步檐以升降,對玉堂之泬寥。追夏德之方暮,望秋清之始飚。藉宴私而游衍,時寤語而逍遙。
爾乃日棲榆柳,霞照夕陽,孤蟬已散,去鳥成行。惠氣湛兮帷殿肅,清陰起兮池館涼。陳象設兮以玉填,紛蘭籍兮咀桂漿。仰微塵兮美無度,奉英軌兮式如璋。藉高文兮清談,豫含毫兮握芳。則觀海兮為富,乃游圣兮知方。
這篇園賦是六朝游記的名篇之一,也是古代山水旅游散文史上的杰作。
芳草香花、佳木翠竹,是構成園林自然美的主要景物,它們把后園裝點得如錦似畫。開頭兩句總寫之后,作者便以上下左右對舉,具體而鮮明地展現了后園景致的風采:足跡所到之處,高大的樹木,茂密的翠竹,遮天蔽日,陰涼可愛;舉目游觀,遍地都是蕙草香花,覆蓋著園地,芬芳撲鼻。為加強這平面的描寫,作者又把后園置于“山霞起而削成,水積明以經復”的特定環境中,上有五色彩霞,橫空鋪灑,籠罩著后園;下有清澈水流,碧水悠悠,環繞著后園。這樣描寫后園的景色,層次極為分明,富有立體感,上有云霞,下有碧水,中有青山、翠竹、香草,相映生輝,美不勝收,無論從哪個視角觀賞,后園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在游觀后園的自然美景之后,登上高大的云館,打開暗淡的門戶。夏去秋來,天高氣爽,舉目遠眺,可以盡情地飽覽景致。然而,作者并沒有描寫登高所見的后園景色,也沒有著墨云館建筑的精巧藝術,而是寫自己登館的行為和心情。他無心于眺望,時而漫步往來于館檐四周,時而徘徊于空闊清朗的玉堂之中,時而又宴飲逍遙,自由自在,樂趣無比。這樣,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真切生動。
當作者陶醉在觀覽逍遙的時候,夕陽漸漸西下了。在余霞中,孤獨的鳴蟬飛去了,成群結隊的鳥兒飛走了,后園變成無聲無息的沉寂世界。而在作者的筆下,這不是孤寂而是寧靜,不是凄涼而是清幽。“惠氣湛兮帷殿肅,清陰起兮池館涼”兩句,正是這種感受的寫照。濃厚的溫和之氣布滿了殿堂,池館也清涼起來。在這清涼寧靜的環境中,作者從云館來到殿堂,陳列著精美的玉制酒器,暢飲著桂漿美酒,悠然自得,有時詠誦談論著高妙的文章,有時欣然奮筆,揮毫寫作。由此而領悟出一個道理:只有觀覽大海才知道大海的富有,只有遍覽圣人的著作才能懂得人生處世的哲理。這就把游觀后園與陶冶情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了,由景而情而理,逐層深入,游園情志的高雅,顯明易見,從而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游后園的目的,不僅在逍遙,更是在悟理。
這篇散文緊扣游園樂趣,先寫觀賞后園美景之樂,后寫登臨云館逍遙之樂,再寫誦文悟理之樂。以游園的樂情,透露出作者對寧靜閑適生活的理想追求。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本文選材帶有主觀感情的色彩。歷來寫園林之美,不僅訴諸視覺的美景,更要擬出聽覺的鳥語蟲鳴,賦予勃勃的生機,枚乘寫菟園,相如狀上林,張衡繪田園,無不是繪聲悅耳。這篇散文也寫到蟬和鳥,卻不是繪聲于竹林芳草之中,而是寫形于夕陽西下之時,以它們的飛去著意渲染后園的寧靜氛圍。這寧靜的景正是作者閑情逸志的心理透視。我們縱觀全文三層寫景,都突出一個靜字。第一層只見草木不聞鳥語蟬聲,寫園中的幽靜;第二層點明清秋時節,直寫云館的清靜;第三層寫蟬飛鳥離,突出殿堂的肅靜。這層層顯靜,“別有一段深情妙理”曲折而深切地表現了作者散淡悠閑、遠害全身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