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墨池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曾鞏:墨池記
曾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本文是曾鞏的一篇代表作。文章題為“墨池記”,但作者并沒有拘泥于記敘描寫墨池,而是依據(jù)王羲之書法到晚年才臻于精妙的史實,結(jié)合其“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指出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卓越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勤學苦練的結(jié)果,而并非出于“天成”。文章的主旨,在于勉勵后人勤奮學習,努力上進。
全文可分三段。文章的第一段屬于交代文字。作者先從大處落筆,指出墨池所處的“新城”的位置和四周的地理環(huán)境,然后由大及小,說到“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題中“墨池”二字亦于此正式點出。值得提出的是,作者這里沒有徑直道破池名的來歷,而是借古人之口說出,用筆巧妙而富有情趣。段末點出王羲之臨池學書的傳說,既緊扣前文,又為下文議論張本。
接下來第二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在這一段里,作者先不急于發(fā)議論,而去追述王羲之的一段經(jīng)歷:“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這一段回憶性的文字雖很簡略,卻十分必要。它一方面是為了說明王羲之曾來過此地,進一步落實上段有關(guān)這個墨池遺跡傳說的可能性,同時又贊揚王羲之的道德與氣質(zhì)。有了這段“敘”的文字,下面的議論也就有了依據(jù)。“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這是論述王羲之書法之善,絕非天賦所致,而完全是靠自己勤學苦練取得的。這一概括顯然是正確的,也符合王羲之的實際情況。據(jù)《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羲之的書法起初不及時人庾翼、郗愔,但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后來竟然遠遠超過了他們。一次,庾翼見到他用草體寫的書信,大為驚嘆,認為可以與“草圣”張芝比美。可見,這里所說的“羲之之書晚乃善”,是有事實根據(jù)的。為了使文章的立論更具有說服力,作者接著又用“然”字一轉(zhuǎn),從反面再作申說:“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意思是說,然而,后世的人沒有能趕上他的,莫非他們的學習不如王羲之勤奮?這樣看來,刻苦學習難道可以少么?這是從反面進一步說明刻苦學習的重要性。段末用“況欲深造道德者邪”一句,把上文文意又引申了一層:若要“深造道德”,學習更不可少。
最后一段,記敘王君題字表彰王羲之墨池和請作者寫“記”的經(jīng)過,也是本文的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尤其是文章最后以“仁人莊士”的流風遺韻長期影響“來世”作結(jié),這對當時的后學來說,無疑有激勵作用,同時也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作為一篇流傳千古的名文,《墨池記》不僅在思想內(nèi)容上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在寫法上也頗有特色。
首先、寓大于小,立意高遠。文章不就事敘事,而是把墨池作為媒介,借事立言,小題大作,多就勉學和“深造道德”發(fā)表意見。這種寫法,使文章主旨明晰,中心突出。
其次,文章由“記”而“論”,邊敘邊議,層層生發(fā),條理分明,結(jié)構(gòu)自然緊湊。
再次,全文不足三百字,但多用設問句式,文筆精警、含蓄,耐人尋味,體現(xiàn)了曾鞏散文紆徐簡奧、曲折盡意的特點。清人沈德潛評此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唐宋八大家文讀本》)這個評價是頗為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