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藉的近義詞
[mark_b]
典藉的相關詞: 典制、典誥、典籍、典衣、典韋、典賣、典史、典則、典當、典案
[/mark_b]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典質:典質是產生于南北朝的專門經營放款的金融機構。典質由寺廟經營,辦理抵押放款和質押放款。
【第2句】:典藩:典藩【拼音】:diǎnfān【注音】:ㄉㄧㄢˇㄈㄢ【解釋】:鎮守偏遠地方。【出處】:宋孔平仲《孔氏談苑·朝士獻詩》:“朱巽草制云:某官夙負官材。真宗令出典藩。”【示例】: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秦會之丞相卒,魏道弼作參政,委任頗專,且大拜矣……久之,道弼出典藩。”
【第3句】:典獄:掌管監獄。
【第4句】:典試:主持考試之事。《明史·選舉志二》:“天啟 二年壬戌會試,命大學士 何宗彥、朱國祚 為主考。故事,閣臣典試,翰、詹一人副之。”
【第5句】:典籍:典籍(diǎnjí):【第1句】:古代重要文獻的總稱。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第2句】:泛指古代圖書。
【第6句】:典誥:典誥,漢語詞匯,拼音:diǎngào意為《尚書》中《堯典》、《湯誥》等篇的并稱。亦泛指經書典籍。也指典章詔令一類文字,還可指草擬詔令的官職。
【第7句】:典型:典型,指舊法、模范;足以代表某一類事物特性的標準形式。見明·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晉爾卿佐,為我典型遂用,覃恩授具階。”
【第8句】:典史:【第1句】:主管官吏。
【第9句】:典衣:典衣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典押衣服,出自唐代杜甫《曲江二首》詩之二;另指飲酒,出自清代曹寅《讀朱赤霞寄后陶詩漫和》。
【第10句】:典案:diǎnànㄉㄧㄢˇㄢˋ典案主持審查。《后漢書·韓棱傳》:“及竇氏敗,棱典案其事,深竟黨與,數月不休沐。”
【第11句】:典則:典章法則。
【第12句】:典賣:宋代又稱“活賣”,即通過讓度物的使用權收取部分利益而保留回贖權的一種交易方式。
【第13句】:典韋: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曹操部將,相貌魁梧,膂力過人。本屬張邈,曾單手舉起牙門旗。后轉投曹操,在曹操征討呂布時被募為陷陣,表現英勇,被拜為校尉,宿衛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率十余人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典韋武藝卓越,被史學家潘眉評價為:雄武壯烈,不在張遼、許褚之下。(概述內圖片來源:葉雄《三國演義人物譜》)
【第14句】:典制:典制是指掌管使用。出自《禮記·曲禮下》。
【第15句】:典故: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藉造句:
【第1句】:皇帝贏政手里握有最大權力,龍心一怒,就來了個焚書坑儒,諸子典藉,除醫、農之書,盡皆燒毀,有偶言之即棄市,私藏更至滅門。
【第2句】:但幾千年漫長的歲月里它都只是寫在典藉里的少數人用來統治多數人的工具,很難說它真正意義的進入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進入過人們的思想領域。
【第3句】:三藏十二部典藉,都是圍繞我們的心性展開,是在幫助我們解讀心性。
【第4句】:其用材講究,工藝精湛,堪稱中國化佛教典藉藍本的精品。
【第5句】:創作自二OO六年下半年起,幾近三載,翻閱了文獻典藉二百多種,觀看了相關題材影像資料五十多種,三易其稿,二OO八年尾終告付梓發行。
【第6句】:兩千多年過去了,先哲的理想和他追求理想的宏志,并未被歷史的烽火狼煙和歲月的暮靄晨霜所淹沒,并沒有塵封在典藉中。
【第7句】:古代典藉中有關哲學、道德等內容能在一定條件下保存,而政治、社會的理論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被人淡忘,只有詩的藝術魅力卻永葆青春。
【第8句】:天恩法師在支提山潛心研讀御賜藏經,博通典藉,頓漸澄明,終成一代名師,為中興天冠菩薩道場暨清流青峰寺被御封為皇家寺院作出了貢獻。
【第9句】:它是所有中文典藉中成書最早的,是“群經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