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淆”的成語(11個)
本文整理了淆亂是非、玉石混淆、良莠淆雜等含“淆”的成語11個,其中“淆”開頭的成語4個,“淆”結尾的成語3個,“淆”在中間的成語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淆”開頭的成語【第1句】:淆亂是非[xiáo luàn shì fēi]
【解釋】淆亂:混淆,混亂。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制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示例】淆亂是非的說法終于被制止了。
【第2句】:淆惑視聽[xiáo huò shì tīng]
【解釋】故意用假象或謊言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是非真偽。
【出處】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一,這些人一般都打著所謂民主的幌子,很容易淆惑視聽。”
【第3句】:淆混是非[xiáo hùn shì fēi]
【解釋】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制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出處】清·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第4句】:淆亂視聽[xiáo luàn shì tīng]
【解釋】視聽:看和聽。混淆是非,以擾亂人們的視聽。
【出處】明·文秉《先撥志始》下卷:“或巧布流言蜚語,或匿名文書,害正黨邪,淆亂視聽。”
【示例】你不能干淆亂視聽的事情。
“淆”結尾的成語【第1句】:玉石混淆[yù shí hùn xiáo]
【解釋】比喻好壞混雜。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百家》:“真偽顛倒,玉石混淆。”
【示例】[廟]兩旁皆過客詩句,楹楣戶牖,題染無余,往往玉石混淆,殊不可讀。 ——宋·岳珂《桯史·淮陰廟》
【第2句】:黑白混淆[hēi bái hùn xiáo]
【解釋】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制造混亂。
【出處】《后漢書·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示例】……君子見斥,不人驟遷,章奏多決中旨,黑白混淆,邪正倒置。 ——《明史·聊讓傳》
【第3句】:是非混淆[shì fēi hùn xiáo]
【解釋】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
【示例】乃至黑白顛倒,是非混淆,楚才有今日之悲慘結局。 ——曹堯德《屈子傳》第二十四章
“淆”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良莠淆雜[liáng yǒu xiáo zá]
【解釋】淆:混淆。雜:混雜。好壞混在一起。比喻好人和壞人難以區分。亦作“良莠混雜”
【出處】《清史稿·蕭永藻傳》:“開山發礦,多人群聚,良莠淆雜,臣通飭嚴禁。”
【第2句】:混淆是非[hùn xiáo shì fēi]
【解釋】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
【出處】清·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示例】他們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結幫營私,橫行霸道。 ——巴金《一封信》
【第3句】:混淆視聽[hùn xiáo shì tīng]
【解釋】混淆:混雜。用假象或謊言讓旁人分辨不清是非。
【出處】《三國志·袁尚傳》裴松之注:“如此之類,正足以誣罔視聽,貽誤后生矣。”
【示例】那些人經常故意混淆視聽,影響很壞。
【第4句】:混淆黑白[hùn xiáo hēi bái]
【解釋】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制造混亂。指故意制造混亂,使人辨別不清。
【出處】《后漢書·楊震傳》:“白黑溷淆,清濁同源。”
【示例】蓋黨史見紛爭,混淆黑白,雖稍與立異者,猶不可保,況素非其類邪? ——章炳麟《致梁啟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