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地北天南、地廣人眾、地老天荒、地老天昏、地盡其利、地大物博等“地”開頭的成語43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地北天南[dì běi tiān nán]
【解釋】一在地之北,一在天之南。形容地區各不相同。也形容距離極遠。
【出處】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
【示例】人生聚散,信如浮云,地北天南,會有相見。 ——元·薩都刺《相逢行贈別舊友治將軍序》
【第2句】:地廣人眾[dì guǎng rén zhòng]
【解釋】指土地廣闊,人民眾多。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國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雖然是一個地廣人眾、歷史悠久而富于革命傳統和優秀遺產的國家。”
【第3句】:地老天荒[dì lǎo tiān huāng]
【解釋】指經歷的時間極久。
【出處】唐·李賀《致酒行》:“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示例】然而海枯石爛,此恨難消,地老天荒,此情不泯! ——明·瞿佑《剪燈新話·綠衣人傳》
【第4句】:地老天昏[dì lǎo tiān hūn]
【解釋】形容變化劇烈。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憶女》:“地老天昏,沒處把老娘安頓,思量起舉目無親,招魂有盡。”
【第5句】:地盡其利[dì jìn qí lì]
【解釋】盡:盡力,充分。使土地、山川、地面上下物質資源充分發揮其作用。
【出處】孫中山《上李鴻章書》:“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
【第6句】:地大物博[dì dà wù bó]
【解釋】博:豐富。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
【出處】唐·韓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蘗牙其間。”
【示例】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別省可比。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
【第7句】:地上天宮[dì shàng tiān gōng]
【解釋】比喻社會生活繁華安樂。
【出處】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上:“汴中呼余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宮。”
【示例】富兼華夷,余杭又為甲,百事繁庶,地上天宮。 ——宋·陶谷《清異錄·地理》
【第8句】:地久天長[dì jiǔ tiān cháng]
【解釋】時間長,日子久。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示例】惟愿取恩情美滿,地久天長。 ——清·洪昇《長生殿·定情》
【第9句】:地動山搖[dì dòng shān yáo]
【解釋】地震發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容聲勢浩大或斗爭激烈。
【出處】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奏議集·一二·論修河第一狀》:“臣恐地動山搖,從此災禍自此而始。”
【示例】鼓角大鳴,地動山搖。 ——宋·吳曾《能改齋漫筆》卷二
【第10句】:地主之儀[dì zhǔ zhī yí]
【解釋】住在本地的人對外地客人的招待義務。同“地主之誼”。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三仙》:“未修地主之儀,忽叨盛饌,于理不當。茅茨不遠,可便下榻。”
【第11句】:地遠山險[dì yuǎn shān xiǎn]
【解釋】地處邊遠,山勢險峻。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明日復叛。”
【第12句】:地廣民稀[dì guǎng mín xī]
【解釋】地方大,人煙少。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地廣人希。”《漢書·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第13句】:地無遺利[dì wú yí lì]
【解釋】地面上下的資源全部開發,沒有遺漏。
【出處】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人無棄材,地無遺利,君民不隔,名實必副。”
【第14句】:地塌天荒[dì tā tiān huāng]
【解釋】猶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出處】明·徐復祚《投俊記·魔見》:“喜時節和風甘雨,怒時節地塌天荒。”
【第15句】:地廣民眾[dì guǎng mín zhòng]
【解釋】土地廣闊,百姓眾多。
【出處】朱自清《新中國在望中》:“地廣民眾的中國要統一意志與集中力量,必得有為公眾的喉舌,打通層層的壁壘。”
【第16句】:地網天羅[dì wǎng tiān luó]
【解釋】天羅:張在空中捕鳥的網。天空地面,遍張羅網。指上下四方設置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
【出處】《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風災。”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羅地網者,休要走了兩洞妖魔。”
【示例】驚得宋公明目瞪口呆,罔不知所措,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
【第17句】:地不愛寶[dì bù ài bǎo]
【解釋】愛:吝惜。大地不吝嗇它的寶藏。多指地下有文物出土。
【出處】《禮記·禮運》:“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
【第18句】:地丑德齊[dì chǒu dé qí]
【解釋】丑:同類。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條件一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
【示例】余與谷林定交且二十年,分題刻燭,良亦多矣。妄不自揣,以為當在地丑德齊之意。 ——清·全祖望《愛日堂吟稿·序》
【第19句】:地廣人希[dì guǎng rén xī]
【解釋】廣:寬闊;希:通“稀”,稀少。指土地廣大,人煙稀少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總之,楚越之地,地廣人希。”
【第20句】:地嫌勢逼[dì xián shì bī]
【解釋】嫌:嫌疑。處在嫌疑之地,為形勢所逼迫。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高祖武德九年論》:“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
【第21句】:地坼天崩[dì chè tiān bēng]
【解釋】坼:開裂;崩:倒塌。地裂開,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變故。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示例】自去年以來,災禍頻數,地坼天崩,高岸為谷。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翟酺傳》
【第22句】:地地道道[dì dì dào dào]
【解釋】真正的,夠標準的。
【出處】肖兵《太行青松》:“這位桑莊大隊的黨支部書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
【示例】她操一口地地道道的美語。
【第23句】:地利人和[dì lì rén hé]
【解釋】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得人心。表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群眾基礎。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示例】雖然犯了一次錯誤,紅軍已卷土重來此地利人和之邊界,前途希望還是不惡。 ——毛澤東《井崗山的斗爭》
【第24句】:地崩山摧[dì bēng shān cuī]
【解釋】土地崩裂,山嶺倒塌。多形容巨大變故。
【出處】唐·李白《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
【示例】這一振動不亞于地崩山摧。
【第25句】:地廣人稀[dì guǎng rén xī]
【解釋】地方大,人煙少。
【出處】《漢書·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示例】奈緣地廣人稀,首尾不能救應。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三回
【第26句】:地負海涵[dì fù hǎi hán]
【解釋】指大地負載萬物,海洋容納百川。形容包羅萬象,含蘊豐富。
【出處】語出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
【示例】先生之學,可謂地負海涵,淵渟岳峙矣。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朱笥河先生》
【第27句】:地棘天荊[dì jí tiān jīng]
【解釋】指到處布滿荊棘。比喻環境惡劣。
【出處】朱謙良《感懷和病俠》:“地棘天荊誰管得,此身權寄水云邨。”
【第28句】:地狹人稠[dì xiá rén chóu]
【解釋】稠:密、多。土地狹窄,人口稠密。即地少人多,非常擁擠。
【出處】郭沫若《蘇聯紀行·六月十三日》:“同進食堂進膳,今夜有舞會,地狹人稠,毫無虛席。”
【第29句】:地闊天長[dì kuò tiān cháng]
【解釋】大地遼闊,天空廣闊。
【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地闊天長,不知歸路。”
【第30句】:地獄變相[dì yù biàn xiàng]
【解釋】舊時比喻社會的黑暗殘酷。
【出處】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吳道子畫地獄變相,都人咸觀,懼罪修善。”
【第31句】:地平天成[dì píng tiān chéng]
【解釋】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出處】《尚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示例】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文公十八年》
【第32句】:地角天涯[dì jiǎo tiān yá]
【解釋】比喻偏遠的地方或相隔很遠。
【出處】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無由,但似情企。”
【示例】行處坐處兮思念我鄉曲,地角天涯兮不見我骨肉。 ——元·趙鸞鸞《悲笳四拍》
【第33句】:地丑力敵[dì chǒu lì dí]
【解釋】指土地相似,力量相當。
【出處】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終于伯;由周兵革繕完,欲兼并之固難也。地丑力敵,不日尋干戈不已。”
【第34句】:地瘠民貧[dì jí mín pín]
【解釋】土地瘠薄,人民貧窮。
【出處】清·劉大櫆《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先時地瘠民貧,催科愈煩,而逋負愈積,逋久不償,視為固然。”
【示例】這些業績表現在以地瘠民貧的邊區,居然……能夠做到人民無饑寒之虞,向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邁進。 ——《解放日報》19【第46句】:【第4句】:28
【第35句】:地裂山崩[dì liè shān bēng]
【解釋】崩:倒塌。山岳崩塌,大地裂開。形容響聲巨大或變化劇烈。
【出處】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9回:“只聽半空中一聲大震,好似地裂山崩,抬頭一看,依舊紅日青天。”
【示例】這邊萬里無云,陽光燦爛;那邊就可能風云驟起,地裂山崩。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3章
【第36句】:地主之誼[dì zhǔ zhī yì]
【解釋】地主:當地的主人;誼:義務。住在本地的人對外地客人的招待義務。
【出處】《左傳·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財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
【示例】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誼也不曾盡得,如何便要去?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第37句】:地動山摧[dì dòng shān cuī]
【解釋】地震發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容聲勢浩大或斗爭激烈。同“地動山搖”。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祭了,發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霧暗,地動山摧。兵行唅啼,人倫凄愴。”
【第38句】:地下修文[dì xià xiū wén]
【解釋】舊指有才文人早死。
【出處】《太平御覽》卷八八引王隱《晉書》:“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顏淵、卜商今見在為修文郎。”
【示例】地下修文著作郎,生前饑處倒空墻。 ——唐·司空圖《狂題》詩
【第39句】:地上天官[dì shàng tiān guān]
【解釋】比喻社會生活繁華安樂。
【第40句】:地靈人杰[dì líng rén jié]
【解釋】靈:好;杰:杰出。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過,其地也就成了名勝之區。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詩序》:“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示例】這正是'地靈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性情的。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
【第41句】:地覆天翻[dì fù tiān fān]
【解釋】覆:翻過來。形容變化巨大。也形容鬧得很兇。
【出處】唐·劉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示例】地覆天翻,河清海淺,朱顏常駐。 ——宋·劉克莊《水龍吟·林中書生曰·六月十九日》
【第42句】:地頭蛇[dì tóu shé]
【解釋】指在當地有勢力的欺壓人民的惡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說滿話!常言道:惡龍不斗地頭蛇。”
【示例】這可不是在原西,咱們是外來戶,怎么敢和這里的地頭蛇打斗呢?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6章
【第43句】:地曠人稀[dì kuàng rén xī]
【解釋】地方大,人煙少。
【出處】《漢書·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示例】離此十五里之地,叫做介山,地曠人稀,都是綠林中好漢出沒之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