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致”的成語大全(105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致之度外、高情遠致、以刑致刑等含“致”的成語105個,其中“致”開頭的7個,“致”結尾的40個,“致”在中間的5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致”開頭的成語
【第1句】:致之度外[zhì zhī dù wài]
【解釋】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
【出處】《北史·薛辯傳》:“朕且含養,致之度外,勿以言辭相析。”
【第2句】:致知格物[zhì zhī gé wù]
【解釋】致知: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理。獲得知識,推究事物的原理
【出處】西漢·司馬遷《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第3句】:致命一餐[zhì mìng yī cān]
【解釋】舍棄生命,報答一餐飯的恩情。泛指舍死報恩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朱浮傳》:“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
【第4句】:致遠恐泥[zhì yuǎn kǒng nì]
【解釋】致:到達;泥:拘泥。擔心妨礙實現遠大目標。
【出處】《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示例】但致遠恐泥,終之實難,曾未崇朝,豺聲已露。(《魏書·孝莊帝紀》)
【第5句】:致遠任重[zhì yuǎn rèn zhàng]
【解釋】《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出處】《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示例】力足以扶顛持危,器足以致遠任重。 ——《賀孫中丞啟》
【第6句】:致仕懸車[zhì shì xuán chē]
【解釋】致仕:辭官;懸車:將皇帝賜的“安車”掛起,指退職。指辭官回家。
【出處】《漢書·敘傳下》:“抑抑仲舒,再相諸侯,身修國治,致仕縣車,下帷覃思,論道屬書,讜言訪對,為世純儒。”
【第7句】:致命遂志[zhì mìng suí zhì]
【解釋】致命:舍棄生命;遂:達到,實現。舍棄生命來實現理想。
【出處】《周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致”結尾的成語
【第1句】:高情遠致[gāo qíng yuǎn zhì]
【解釋】高、遠:形容高尚;情、致:情趣。高尚的品格或情趣。
【出處】《晉書·孫綽傳》:“高情遠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許將北面矣。”
【第2句】:齊心一致[qí xīn yī zhì]
【解釋】眾人心齊,一致向一個目標。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此時我們的任務,在于動員全國民眾,齊心一致,絕不動搖地堅持戰爭,把統一戰線擴大和鞏固起來。”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難道就不能自己人齊心一致,從洋人手里把便宜占回來?”
【第3句】:閑情逸致[xián qíng yì zhì]
【解釋】逸:安閑;致:情趣。指悠閑的心情和安逸的興致。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百回:“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里還有閑情逸致弄這筆墨。”
【示例】古人所謂“窮愁著書”的話,是不大可靠的。窮到透頂,愁得要死的人,那里還有這許多閑情逸致來著書? ——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后》
【第4句】:豪情逸致[háo qíng yì zhì]
【解釋】豪情:指興奮豪放的感情;逸致:悠閑脫俗的情趣。興奮豪放的情感和灑脫的情趣。
【出處】清·梁章鉅《楹聯叢話·三話·上·戲樓舊聯》:“記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侖,豪情逸致,飄飄若仙。”
【示例】古人所渴想的詩境是具現在眼前來了,是豪情逸致嗎?不,一點也不! ——郭沫若《革命春秋·神泉七》
【第5句】:雅人清致[yǎ rén qīng zhì]
【解釋】形容人的言談舉止不俗。同“雅人深致”。
【出處】清·梁章鉅《浪跡續談·不食物單》:“《隨園食單》所講求烹調之法,率皆常味蔬菜,并無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
【第6句】:奇情異致[qí qíng yì zhì]
【解釋】致:情趣。奇特的感情,與眾不同的情趣。形容奇特怪異的情致和風度。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若是薛蝌在家,他便抹粉施脂,描眉畫鬢,奇情異致的打扮收拾起來。”
【第7句】:失張失致[shī zhāng shī zhì]
【解釋】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出處】《品花寶鑒》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間摸了兩摸,失張失致的道:'奇怪!’”
【第8句】:表里一致[biǎo lǐ yī zhì]
【解釋】猶表里如一。
【出處】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茍有謙默自持……叫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
【示例】現在我們要想的對、說的對、寫的對,這才是表里一致革命的詩。 ——續范亭《論詩》
【第9句】:高人雅致[gāo rén yǎ zhì]
【解釋】雅致:高雅的情趣。指品格高尚之人的優雅情趣。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宿宮嬪情滯新人》:“耽山玩水,此是高人雅致。”
【第10句】:并無二致[bìng wú èr zhì]
【解釋】沒有多大區別。
【示例】這兩件東西如出一轍,并無二致。
【第11句】:夷險一致[yí xiǎn yī zhì]
【解釋】夷:平安。不論處于順境或是逆境,節操均不變如一。
【出處】《抱樸子》:“竭身命以列國,經夷險而一節者,忠臣也。”
【示例】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 ——唐·白居易《養竹記》
【第12句】:專心一致[zhuān xīn yī zhì]
【解釋】致:盡。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處】《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示例】誰也不說話,專心一致地嗑,比賽似的,一會工夫那條窄窄的走道瓜子皮兒就大雪紛飛。 ——張抗抗《隱形伴侶》第十六章
【第13句】:逸韻高致[yì yùn gāo zhì]
【解釋】高逸的風度韻致。
【出處】清歸莊《跋金孝章墨梅》:“孝章逸韻高致,身有仙骨,故其書墨梅,柯干豐姿,意外超妙。”
【第14句】:殊涂一致[shū tú yī zhì]
【解釋】本指由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地。后比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果。同“殊涂同歸”。
【出處】《晉書·刁協傳》:“夫大道宰世,殊涂一致。”
【第15句】:楚楚有致[chǔ chǔ yǒu zhì]
【解釋】形容陳列整齊,富有情趣。
【出處】清·余懷《板橋雜記·麗品》:“所居曲房密室,帷帳尊彝,楚楚有致。”
【第16句】:窮形盡致[qióng xíng jìn zhì]
【解釋】原指描寫刻畫細致生動,現在指丑態畢露。
【出處】晉·陸機《文賦》:“雖離方而遁員,期窮形而盡相。”
【示例】眾人見他說的窮形盡致,也不理他。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第17句】:極情盡致[jí qíng jìn zhì]
【解釋】指將意趣風致表現得很充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三回:“果然蔣玉函扮了秦小官伏侍花魁醉后神情,把那一種憐香惜玉的意思,做得極情盡致。”
【第18句】:林下風致[lín xià fēng zhì]
【解釋】指女子態度嫻雅、舉止大方。同“林下風氣”。
【出處】《宣和書譜》卷十:“婦人薛濤,成都倡婦也。以詩名當時,雖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風致。”
【示例】趙國夫人王氏,端獻王婦,王審琦后,作篆隸有古法,為小詩有林下風致。 ——元·夏文彥《圖繪寶鑒》卷三
【第19句】:團結一致[tuán jié yī zhì]
【解釋】保持一致,行動起來像一個人,指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
【出處】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根據民族矛盾和國內矛盾在政治比重上的變化而改變國內兩個政權敵對的狀態,團結一致,共同赴敵。”
【示例】我們團結一致、共同進退。
【第20句】:舉國一致[jǔ guó yī zhì]
【解釋】全國上下,團結一致。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所有問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
【示例】我們要力爭舉國一致抗擊“非典”
【第21句】:力所能致[lì suǒ néng zhì]
【解釋】力:體力,能力;致:做到。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內所能做到的。
【出處】晉·羊佑《誡子書》:“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示例】今大字本已影印新出,非力所能致,對此乃倍加珍視而裝修焉。 ——孫犁《戚序石頭記》
【第22句】:深入細致[shēn rù xì zhì]
【解釋】細致:精細周密。深入而精細周密。
【出處】徐海東《奠基禮》:“主席對戰士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深入細致的作風,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示例】我們得深入細致去調查研究。
【第23句】:百慮一致[bǎi lǜ yī zhì]
【解釋】指使各種不同的思想歸于一致。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示例】及躬總大政,一日萬機,十許年間,曾不暇給,殊涂同歸,百慮一致。 ——《北史·魏紀三·孝文帝紀論》
【第24句】:做張做致[zuò zhāng zuò zhì]
【解釋】猶言裝模作樣,裝腔作勢。
【出處】語出《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那些有勢有力的不肯出錢,專要討人便宜。及至肯出幾兩銀子的,女兒又嫌好道歉,做張做智的不肯。”
【示例】沈瓊枝看那兩個婦人時,一個二十六七歲光景,一個十七八歲,喬素打扮,做張做致的。——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第25句】:毫無二致[háo wú èr zhì]
【解釋】二致:兩樣。絲毫沒有什么兩樣。指完全一樣。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佘道臺見了這副神氣,更覺得同花小紅一式一樣,毫無二致。”
【示例】那時候的文體的變革和近代的文學革命,由文言文改為白話文的,實在是毫無二致。 ——郭沫若《屈原研究》
【第26句】:殊涂同致[shū tú tóng zhì]
【解釋】猶殊途同歸。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君子百行,殊涂而同致。”
【示例】取類而信,如江海之潤下;殊涂同致,若鬼神之福謙。 ——宋·范仲淹《天道益謙賦》
【第27句】:作張作致[zuò zhāng zuò zhì]
【解釋】張:模樣。裝模作樣,故意做作。
【出處】《品花寶鑒》第23回:“隨意看了兩三處,也有坐著兩三人的,也有三五人的,村村俏俏,作張作致。”
【第28句】:言行一致[yán xíng yī zhì]
【解釋】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指人表里如一。
【出處】宋·趙善璙《自警篇·誠實》:“力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應,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示例】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實具在,我雖死不移。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第29句】:步調一致[bù diào yī zhì]
【解釋】步調:行進的步伐。比喻行動和諧一致。
【出處】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在這種種方面,都應該提高共產主義精神,防止宗派主義傾向,使我們的黨達到隊伍整齊,步調一致的目的,以利戰斗。”
【示例】我們要步調一致、統一行動。
【第30句】:閑情別致[xián qíng bié zhì]
【解釋】指悠閑的心情和安逸的興致。同“閑情逸致”。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我們是有公事來的,拿我們丟在一邊,倒有閑情別致在里頭替人家畫畫兒!”
【示例】人那有遙管十余代以后的灰孫子時代的世界的閑情別致也哉? ——魯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第31句】:錯落有致[cuò luò yǒu zhì]
【解釋】錯落:參差不齊。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出處】《晉書·衛恒》:“纖波濃點,錯落其間。”
【示例】外湖跟里湖從錯落有致的枝葉間望去,似乎時刻在變換模樣兒。 ——葉圣陶《游了三個湖》
【第32句】:鵬鴳齊致[péng yàn qí zhì]
【解釋】鵬:鵬鳥;鴳:即鷃雀,小鳥,飛不到一尺高。指兩種不同的事物一并而來。
【出處】唐·楊炯《從弟溢墓志銘》:“鵬鴳齊致,江湖兩忘。”
【第33句】:小巧別致[xiǎo qiǎo bié zhì]
【解釋】體積小而手工精細,式樣新奇。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進入三層儀門,果見正房廂廡游廊,悉皆小巧別致,不似方才那邊軒峻壯麗,且院中隨處之樹木山石皆在。”
【第34句】:疏密有致[shū mì yǒu zhì]
【解釋】疏:稀疏;密:茂密;致:情趣。指園林的布置或繪畫的布局有稀疏淺淡處,也有茂密濃重處,很有情趣。
【示例】只見舫上全是真樹真花,枝干橫斜,花葉疏密有致,淡雅天然,真如一幅名家水墨山水一般。 ——金庸《書劍恩仇錄》第十回
【第35句】:別無二致[bié wú èr zhì]
【解釋】指區分不出兩者的差別。
【出處】郭沫若《海濤集·徐家埠》:“江西境內的風物,太平淡無奇了。這兒和長江沿岸所見到的別無二致。”
【示例】兩件作品別無二致,讓人難以區分。
【第36句】:雅人深致[yǎ rén shēn zhì]
【解釋】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遠。原是贊賞《詩經·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見解。后形容人的言談舉止不俗。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紆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示例】雅人深致,使見者意消;與罵座灌夫,自別是一流人物。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
【第37句】:殊方同致[shū fāng tóng zhì]
【解釋】猶殊途同歸。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隋書·儒林傳序》:“大抵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考其終始,要其會歸,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第38句】:別饒風致[bié ráo fēng zhì]
【解釋】別有一番風趣。
【示例】這地方山清水秀,別饒風致。
【第39句】:淋漓盡致[lín lí jìn zhì]
【解釋】淋漓:形容濕淋淋往下滴,比喻盡情,酣暢;盡致:達到極點。形容文章或說話表達得非常充分、透徹,或非常痛快。
【出處】明·李清《三垣筆記·崇禎補遺》:“(劉若愚)著《酌中志略》敘次大內規制井井,而所紀客氏、魏忠賢驕橫狀,亦淋漓盡致,其為史家必采無疑。”
【示例】再就讓我說,我也沒姐姐說的這等透徹,這等淋漓盡致。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
【第40句】:雅量高致[yǎ liàng gāo zhì]
【解釋】氣度寬宏,情致高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惟與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幹(蔣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示例】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以能動也。 ——《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致”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以刑致刑[yǐ xíng zhì xíng]
【解釋】對重罪施以輕刑,則罪犯無所畏懼,其結果將導致不斷用刑。
【出處】《商君書·靳令》:“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又《去強》:“以刑致刑,國治。”《韓非子·飭令》:“罪重而刑輕,刑輕而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第2句】:澹泊明志,寧靜致遠[dàn bó míng zhì,níng jìng zhì yuǎn]
【解釋】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示例】至于寬閑之野,寂寞之濱,每自寓其天懷之樂,而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未嘗不處處流露。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三
【第3句】:聲罪致討[shēng zuì zhì tǎo]
【解釋】宣布罪狀,并加討伐。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示例】馳檄各郡,聲罪致討,然后名正言順。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
【第4句】:文致太平[wén zhì tài píng]
【解釋】意思是作文章粉飾太平。
【出處】《公羊傳·定公四年》注:“春秋定、哀之間,文致太平。”
【示例】帝亦慕簫韶九成之盛,剬詩緝頌,勇于改為,欲以文致太平。 ——《清史稿·樂志一》
【第5句】:和氣致祥,乖氣致戾[hé qì zhì xiáng,guāi qì zhì lì]
【解釋】和氣:和睦;乖氣:不和順;戾:罪過。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災禍。
【出處】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中卷:“和氣致祥,乖氣致戾,處家固然也,即涉世亦何不莫然!”
【第6句】:傅致其罪[fù zhì qí zuì]
【解釋】傅:同“附”。指虛構罪名,陷害無辜。
【出處】《漢書·王莽傳》:“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說者,莽皆傅其罪。”
【第7句】:見危致命[jiàn wēi zhì mìng]
【解釋】在危急關頭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示例】臣敢不溫故知新,有司之職;見危致命,更輸異日之忠。 ——宋·蘇東坡《謝處侍讀表》
【第8句】:三致志[sān zhì zhì]
【解釋】致:向對方表示(情意、禮節等)。志:意向。再三表達某種意愿。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第9句】:投杼致惑[tóu zhù zhī huò]
【解釋】比喻一再傳播的流言動搖了原有的信念,從而產生疑惑。
【出處】《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
【示例】至于竊斧生疑,投杼致惑,正人不得盡其言,大臣莫能與之諍。 ——唐·魏徵《論時政疏四首》
【第10句】:盜食致飽[dào shí zhì bǎo]
【解釋】比喻以不正當手段獲益。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第11句】:殊致同歸[shū zhì tóng guī]
【解釋】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涂同歸”。
【出處】《隋書·五行志上》:“夫神則陰陽不測,天則欲人遷善。均乎影響,殊致同歸。”
【第12句】:臨危致命[lín wēi zhì mìng]
【解釋】在遇到危難時肯豁出性命。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第13句】:意致縱橫[yì zhì zòng héng]
【解釋】意致:神情姿態;縱橫:奔放。形容人的性格奔放。
【出處】南朝·陳·徐陵《與李那書》:“至于披文相質,意致縱橫,才壯風云,義深淵海。”
【第14句】:圖財致命[tú cái zhì mìng]
【解釋】圖:謀取。為了劫奪財物,害人性命。
【出處】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二折:“你如今將俺主人擺布死了,故意將這繡鞋揣在懷里,正是你圖財致命。”
【第15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解釋】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示例】我們要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第16句】:發家致富[fā jiā zhì fù]
【解釋】發展家業,使家庭變得富裕起來。
【出處】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一章:“這個村子里的'大能人’,更關心的卻是個人的發家致富。”
【示例】這幾乎成為我們發家致富的唯一出路了。
【第17句】:積微致著[jī wēi zhì zhù]
【解釋】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出處】《荀子·大略》:“夫盡小者大,積微者箸,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晉·葛洪《抱樸子·疾謬》:“積微致著,累淺成深,鴻羽所以沉龍舟,群輕所以折勁軸,寸飚所以燔百尋之室,蠹蝎所以仆連抱之木也。”
【第18句】:極致高深[jí zhì gāo shēn]
【解釋】形容造詣極深。
【出處】漢·何休《公羊解詁序》:“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此二學者,圣人之極致,治世之要務也。”唐·張懷瓘《書斷·能品》:“若章草古逸,極致高深,則伯度第一。”
【第19句】:推陳致新[tuī chén zhì xīn]
【解釋】①排除陳舊的,生出新的來。指肌體內的新陳代謝。②泛指排除舊的,創出新的。
【出處】《東坡帖》:“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示例】清·曹庭棟《養生隨筆·晨興》:“每日空腹食淡粥一毆,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
【第20句】:探賾索隱,鉤深致遠[gōu shēn zhì yuǎn]
【解釋】探:尋求,探測;賾:幽深玄妙;索:搜求;隱:隱秘;致:招致。探究深奧的道理,搜索隱秘、深遠的問題。
【出處】《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第21句】:以貍致鼠、以冰致繩[yǐ lí zhì shǔ、yǐ bīng zhì shéng]
【解釋】用貓招引老鼠,用冰作繩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出處】《呂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第22句】:鉤深致遠[gōu shēn zhì yuǎn]
【解釋】致:招致。探取深處的,使遠處的到來。比喻探討深奧的道理。
【出處】《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示例】鉤深致遠,蓋非淺識所測。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
【第23句】:蠅附驥尾而致千里[yíng fù jì wěi ér zhì qiān lǐ]
【解釋】蒼蠅因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普通人因沾了賢人的光而名聲大振。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第24句】:銜哀致誠[xián āi zhì chéng]
【解釋】銜:含著。胸懷哀痛之情,致真誠之意。
【出處】唐·韓愈《祭十二郎文》:“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第25句】:興致勃勃[xìng zhì bó bó]
【解釋】興致:興趣;勃勃:旺盛的樣子。形容興頭很足。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到了郡考,眾人以為緇氏必不肯去,誰知他還是興致勃勃道:'以天朝之大,豈無看文巨眼。’”
【示例】全班同學早就集合好,興致勃勃地向野游地進發了。
【第26句】:積勞致疾[jī láo zhì jí]
【解釋】積:積之而成的。因勞苦過度而致害病。
【出處】董必武《挽沈驪英女士》:“積勞而致疾,突發未能痊。”
【第27句】:曷克致此[hé kè zhì cǐ]
【解釋】曷:文言疑問詞,為什么;克:能夠;致:達到。怎么能夠弄到這種地步呢?
【第28句】:專心致志[zhuān xīn zhì zhì]
【解釋】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處】《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示例】不由我不專心致志搞這一套。 ——葉圣陶《招魂》
【第29句】:發財致富[fā cái zhì fù]
【解釋】因獲得大量財物而富裕起來。
【出處】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五章:“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發財致富的機會。”
【示例】有人做夢都在發財致富。
【第30句】:乖氣致戾,和氣致祥[guāi qì zhì lì,hé qì zhì xiáng]
【解釋】乖:不和諧;戾:罪。指不和招致禍患,和睦帶來吉祥。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想到這里,就令人不能不信'乖氣致戾,和氣致祥’這句話了。”
【第31句】:學以致用[xué yǐ zhì yòng]
【解釋】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
【出處】李新《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結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學以致用,并且勤學苦學。”
【示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學以致用。
【第32句】:積小致巨[jī xiǎo zhì jù]
【解釋】致:達到;巨:大。一點一滴的積累,就會從小到大。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臣聞眾小成多,積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至顯。”
【第33句】:殺敵致果[shā dí zhì guǒ]
【解釋】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敵。勇敢殺敵,建立戰功。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殺敵為果,致果為毅。”
【示例】要知道這種舉動,和戰士在戰爭時的殺敵致果,功罪是絕對相反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附集·“立此存照”》
【第34句】:興致淋漓[xìng zhì lín lí]
【解釋】猶興會淋漓。形容興致很高,精神舒暢。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三回:“這父子興會淋漓,已牌未脫稿,午初至未刻謄寫干凈。”
【示例】海棠走后,質夫忽覺興致淋漓起來,接連喝了二三杯酒。 ——郁達夫《秋柳》
【第35句】:隨車致雨[suí chē zhì yǔ]
【解釋】指時雨跟著車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
【出處】《后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第36句】:懸車致仕[xuán chē zhì shì]
【解釋】指告老引退,辭官家居。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致仕》:“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跛踦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所以長廉恥也。懸車,示不用也。”
【示例】中年聊于東田,欲穿池種樹,少寄情賞;又以郊際閑曠,終可為宅。儻獲懸車致仕,實欲歌笑于斯。 ——《藝文類聚》卷二三引南朝·梁·徐勉《與大息山松書》
【第37句】:負重致遠[fù zhòng zhì yuǎn]
【解釋】負:背著;致:送到。背著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巨任務。
【出處】《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示例】健犢須走車破轅,良馬須逸鞭泛駕,然后能負重致遠。 ——宋·王讜《唐語林·文學》
【第38句】: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解釋】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第39句】:一致百慮[yī zhì bǎi lǜ]
【解釋】一致:趨向相同;百慮:各種考慮。趨向雖然相同,卻有各種考慮。儒家指慮雖種種,理歸于一。
【出處】《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示例】卻說同歸殊途,一致百慮。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76卷
【第40句】:研精致思[yán jīng zhì sī]
【解釋】專心研究,盡力思考。
【出處】《后漢書·翟酺傳》:“愿陛下親自勞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貞之臣,誅遠佞諂之黨,損玉堂之盛,尊天爵之重,割情欲之歡,罷宴私之好。”
【第41句】:和氣致祥[hé qì zhì xiáng]
【解釋】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出處】《漢書·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示例】田家因不分家,那棵紫荊又活轉過來,豈不是“和氣致祥”的明驗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一回
【第42句】:養癰致患[yǎng yōng zhì huàn]
【解釋】癰:毒瘡。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后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第43句】:興致索然[xìng zhì suǒ rán]
【解釋】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出處】清·王韜《瀛壖雜志》:“卓午來游者,絡繹不絕。溽暑蒸郁,看花之興味索然矣。”
【示例】這篇文章內容空洞,語言貧乏,讀起來使人興致索然。
【第44句】:出奇致勝[chū qí zhì shèng]
【解釋】奇:奇兵,計。用奇兵計戰勝對方。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手段來取得勝利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回:“學了些時,覺得徒有虛名,無甚出奇致勝處,于是奔走江湖,將近十年。”
【第45句】:取名致官[qǔ míng zhì guān]
【解釋】致:取得、獲得。獲得了名聲和官爵。比喻名利雙收。
【出處】唐·韓愈《上考功崔虞部書》:“夫今之務利而遺道,其學其問以之取名致官而已,得一名獲一位。”
【第46句】:辭致雅贍[cí zhì yǎ shàn]
【解釋】辭致:文辭的意境和情調;贍:充裕。指文辭的立意和情調高雅脫俗。
【出處】《北史·顏之儀傳》:“博涉群書,好為詞賦,嘗獻梁元帝《荊州頌》,辭致雅贍。”
【第47句】:興致勃發[xìng zhì bó fā]
【解釋】興致:興趣;勃發:旺盛的樣子。形容興頭很足。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八十九回:“梨園子弟同宮女們,歌的歌,舞的舞。飲至半酣,興致勃發。”
【示例】此時他的目光就分外著意,好似一個真正的馬師,看到一群良種的駿馬。由于興致勃發,眼睛爍爍閃光。 ——馮驥才《愛之上》十八
【第48句】:豪厘之差,將致千里[háo lí zhī chā,jiāng zhì qiān lǐ]
【解釋】豪:通“毫”;厘:很小的計量單位;差:差異;致:招引。指極其微小的差錯,最終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晉書·陶侃傳》:“然某等區區,實恐理失于內,事敗于外,豪厘之差,將致千里,使荊蠻乖離,西嵎不守,唇亡齒寒,侵逼無限也。”
【第49句】:興云致雨[xīng yún zhì yǔ]
【解釋】興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話傳說,神龍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樂曲詩文,聲勢雄壯,不同凡響。
【出處】《后漢書·孝明帝紀》:“郡界有名山大川能興云致雨者,長吏各潔齋禱請,冀蒙嘉澍。”
【示例】不拘官吏軍民人等,如有能興云致雨,本縣不惜重禮酬謝。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九
【第50句】:推心致腹[tuī xīn zhì fù]
【解釋】致:送達。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出處】宋·王禹偁《請撰大行皇帝實錄表》:“故得百萬之師,如臂使指,億兆之眾,推心致腹。”
【第51句】:操贏致奇[cāo yíng zhì qí]
【解釋】指商賈居奇牟利。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商賈,大者積貯信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
【示例】商人既能操贏致奇,轉輸乎遠方,以供中國,則市無不足矣。 ——清·王韜《平賊議》
【第52句】:以冰致蠅[yǐ bīng zhì yíng]
【解釋】致:招引。用冰塊引蒼蠅。比喻事情必難實現。
【出處】《呂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
【第53句】:土龍致雨[tǔ lóng zhì yǔ]
【解釋】舊時迷信的人認為土龍可以引來雨云。比喻無用的東西也有利用的機會或場合。
【出處】《淮南子·地形訓》:“磁石上飛,云母水來,土龍致雨,燕雁代飛。”
【第54句】:任重致遠[rèn zhòng zhì yuǎn]
【解釋】指負載沉重而能到達遠方。后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前景,做出宏偉的業績。
【出處】《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
【示例】大王要任重致遠,就得虛心自慝,多隱藏一些才是。 ——曹禺《膽劍篇》第二幕
【第55句】:負乘致寇[fù chéng zhì kòu]
【解釋】指居非其位,才不稱職,就會招致禍患。
【出處】典出《易·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象》曰:'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示例】城峻沖生,負乘致寇,惟陛下圖之。 ——《晉書·張祚傳》
【第56句】:以貍致鼠[yǐ lǐ zhì shǔ]
【解釋】貍:貓。捉老鼠用貓作誘餌。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出處】《呂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第57句】:和氣致祥,乖氣致異[hé qì zhì xiáng,guāi qì zhì yì]
【解釋】和氣:溫和的氣象;致:招致;祥:吉祥;乖氣:不和諧的氣氛;戾:罪過。和睦融洽的氣氛可致吉祥,不和諧的氣氛則招致災禍。
【出處】《漢書·劉向傳》:“由此觀之,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第58句】:引重致遠[yǐn zhòng zhì yuǎn]
【解釋】指負載沉重而可以到達遠方。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天地,做出宏偉的業績。
【出處】《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