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哄”的成語(11個)
本文整理了哄動一時、鬧鬧哄哄、攛哄鳥亂等含“哄”的成語11個,其中“哄”開頭的成語2個,“哄”結尾的成語2個,“哄”在中間的成語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哄”開頭的成語【第1句】:哄動一時[hōng dòng yī shí]
【解釋】在一個時期內驚動很多人。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這哄動一時的事件,經過了一通空論,已經漸漸冷落了。”
【示例】這件事曾經哄動一時。
【第2句】:哄堂大笑[hōng táng dà xiào]
【解釋】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出處】唐·趙璘《因話錄》卷五:“唐御史有臺院、殿院、罕院,以一御史知雜事,謂之雜端。公堂會食,皆絕笑言。惟雜端笑而三院皆笑,謂之哄笑,則不罰。”
【示例】因把在筱亭客廳上的事情,說了一遍。大家哄堂大笑。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四回
“哄”結尾的成語【第1句】:鬧鬧哄哄[nào nào hōng hōng]
【解釋】吵吵鬧鬧,指喧鬧的場面。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6章:“學習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整天鬧鬧哄哄地搞各種社會活動。”
【第2句】:撮科打哄[cuō kē dǎ hòng]
【解釋】猶言插科打諢。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
【出處】明·湯顯祖《南柯記·漫遣》:“自家揚州城中有名的一個溜二便是。一生浪蕩,半世風流。但是晦氣的人家,便請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與他鉆懶幫閑。”
“哄”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攛哄鳥亂[cuān hòng niǎo luàn]
【解釋】攛哄:慫恿,起哄。形容人多起哄,七嘴八舌,像鳥聚集在一起一般噪亂。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眾人起初吃酒寫合同時,大家攛哄鳥亂,心下還有信有不信的意思。”
【示例】我無法適應這攛哄鳥亂的局面。
【第2句】:趁哄打劫[chèn hōng dǎ jié]
【解釋】猶言在混亂中劫掠。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六回:“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著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徑轉山洞而去。”
【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2卷:“今因見有客,趁哄打劫的逃去了。”
【第3句】:一哄而集[yī hòng ér jí]
【解釋】哄:喧鬧。一陣喧鬧,人們都起來了。形容自發地行動起來。
【示例】一哄而集的群眾會,不能討論問題,不能使群眾得到政治訓練,又最便于知識分子或投機分子的操縱。 ——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
【第4句】:一哄而上[yī hǒng ér shàng]
【解釋】沒有經過認真準備和嚴密組織,一下子行動起來。同“一哄而起”。
【出處】《人民日報》19【第83句】:【第10句】:31:“在發展新'三大件’那樣,一見有利可圖,便一哄而上。”
【示例】做項目不能一哄而上。
【第5句】:一哄而起[yī hōng ér qǐ]
【解釋】沒有經過認真準備和嚴密組織,一下子行動起來。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地方上百姓動了公憤,一哄而起。”
【示例】然而也有并不一哄而起的人,當時好像落后,但因為也不一哄而散,后來成為中堅。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
【第6句】:大哄大嗡[dà hōng dà wēng]
【解釋】形容動員眾多的人一哄而起去作一件事,實際效果并不好。
【示例】有些人做事喜歡大哄大嗡,但往往辦不好事情。
【第7句】:一哄而散[yī hōng ér sàn]
【解釋】哄:吵鬧。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壬戌科罷選吉士》第十卷:“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于是一哄而散。”
【示例】白鳳、阿男早收拾好錢文,向眾人道謝,看的就一哄而散了。 ——清·吳趼人《情變》第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