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易”的成語大全(18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易俗移風、冠履倒易、時難得而易失等含“易”的成語186個,其中“易”開頭的23個,“易”結尾的39個,“易”在中間的124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易”開頭的成語
【第1句】:易俗移風[yì sú yí fēng]
【解釋】改變習俗,轉移風氣。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梓童士女》:“其高者,則嚴君味道,易俗移風。”
【示例】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惟茲新戲,最洽人情,易俗移風,于是焉在。”
【第2句】:易如翻掌[yì rú fān zhǎng]
【解釋】比喻事情及容易辦成,不必費很大力氣。同“易如反掌”。
【出處】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某領大勢雄兵,軍行策應,擒拿王彥章易如翻掌。”
【示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倘得僥幸連科及第,那時救父報仇,豈不易如翻掌!”
【第3句】:易子而教[yì zǐ ér jiào]
【解釋】易:交換。交換孩子進行教育。
【第4句】:易口以食[yì kǒu yǐ shí]
【解釋】猶易子而食。口,丁口。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出處】《新唐書·逆臣傳上·安慶緒》:“城中棧而處,糧盡,易口以食。”
【第5句】:易子而食[yì zǐ ér shí]
【解釋】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城內糧盡,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后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出處】《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示例】有的是報告災荒的嚴重情形,充滿了“赤地千里”、“人煙斷絕”和“易子而食”等觸目驚心的字句。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第6句】:易于拾遺[yì yú shí yí]
【解釋】猶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出處】晉·陸機《五等諸侯論》:“新都襲漢,易于拾遺也。”
【示例】《宋書·王景文傳》:“諸將咸云:'平殄小賊,易于拾遺。’”
【第7句】:易子析骸[yì zǐ xī hái]
【解釋】指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極言天災人禍所造成的慘狀。
【出處】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伯》:“易子析骸,厥禍亦巨。”
【示例】如或固守窮城,不識天命,必使覆巢破卵,易子析骸。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二
【第8句】:易若轉圈[yì ruò zhuàn quān]
【解釋】轉圈:轉動圓體的器物。像轉動圓形的器物一樣容易。比喻輕而易舉且順暢無阻。
【出處】南朝·陳·何元之《梁典總論》:“開幸人之志,兆亂臣之心,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驅我入而圍天闕,勢如破竹,易若轉圈,萬里糜沸,四方瓦解。”
【第9句】:易地而處[yì dì ér chǔ]
【解釋】換一換所處的地位。比喻為對方想一想。
【出處】三國·魏·曹髦《少康、漢高祖論》:“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地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
【示例】若使司馬遷易地而處,撰成《漢書》,將恐多言費辭。 ——唐·劉知畿《史通·雜說上》
【第10句】:易于破竹[yì yú pò zhú]
【解釋】輕松得就象劈竹子。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出處】南朝·陳·何元之《梁典總論》:“開幸人之志,兆亂臣之心,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驅我入而圍天闕,勢如破竹,易若轉圈,萬里糜沸,四方瓦解。”
【第11句】:易衣而出,并日而食[yì yī ér chū,bìng rì ér shí]
【解釋】易:更換;并日:兩天并成一天。只有一件衣服比較體面,誰外出就換上;一天的飯食分作兩天吃。比喻非常窮困。
【出處】《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示例】事覺,策免,章自殺。家無余財,諸子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后漢書·周章傳》
【第12句】:易如拾芥[yì rú shí jiè]
【解釋】容易得如同拾芥子一樣。比喻事情極容易辦成。
【出處】語出《漢書·夏侯勝傳》:“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以先生之才,怕不進取功名易如拾芥。”
【示例】顧先生道:“要學'萬人敵’,卻也易如拾芥。”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第13句】:易道良馬[yì dào liáng mǎ]
【解釋】易道:平坦的道路;良馬:好馬。坦途駿馬,便于馳騁。比喻可以迅速前進,毫無阻礙。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易道良馬,使人欲馳;飲酒而樂,使人欲謌。”
【第14句】:易地則皆然[yì dì zé jiē rán]
【解釋】易:更換;皆然:都一樣。改換到別人的環境,也會像別人那樣看待問題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示例】魯迅《端午節》:“現在學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兩樣呢?'易地則皆然’。”
【第15句】:易放難收[yì fàng nán shōu]
【解釋】放:發出,開放。話說出去容易,收回來就難了。告誡人說話要謹慎。
【出處】宋·朱熹《答鞏仲至》:“所謂修辭立誠以居業者,欲吾之謹夫所發以致其實,而尤先于言語之易放而難收也。”
【第16句】:易轍改弦[yì zhé gǎi xián]
【解釋】變更車道,改換琴弦。比喻改變方向、計劃、做法或態度。
【出處】清·王韜《〈火器略說〉后跋》:“若一旦易轍改弦,以其材力聰明置之于有用之地,安見其必遜于西人也哉?”
【第17句】:易于反手[yì yú fǎn shǒu]
【解釋】猶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出處】晉·楊泉《物理論》:“夫清忠之士,乃千人之表,萬人之英。得其人則事易于反手;不得其人,則難于拔筋。”
【示例】晉·楊泉《物理論》:“得其人則事易于反手;不得其人,則難于拔筋。”
【第18句】:易同反掌[yì tóng fǎn zhǎng]
【解釋】比喻事情及容易辦成,不必費很大力氣。同“易如反掌”。
【出處】《北史·王軌傳》:“此州控帶淮南,鄰接強寇,欲為身計,易同反掌。”
【第19句】:易地皆然[yì dì jiē rán]
【解釋】易地:更換位置。只要人的信仰一致,即使更換位置使之處于不同的環境,他們的表現也一樣。
【出處】《孟子·離婁下》:“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示例】及入他境,對人言之而人不解,始知其為方言者,諸如此類,易地皆然。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賓白》
【第20句】:易于反掌[yì yú fǎn zhǎng]
【解釋】猶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唐·馮用之《機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乎?”
【示例】天下無難事,得其人則易于反掌。 ——宋·秦觀《李訓論》
【第21句】:易如反掌[yì rú fǎn zhǎng]
【解釋】象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又,“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示例】藩臺又叫首府、首縣寫信出去,向外府、縣替他張羅,大約一二千金,易如反掌。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
【第22句】:易簀之際[yì zé zhī jì]
【解釋】簀:竹席。調換竹席的工夫。比喻老人病危將死的時刻。
【出處】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五:“今觀易簀之際,神色不亂如此,不應于此而至于發狂慟哭也。”宋·胡繼宗《書言故事·兇事類》:“言人臨終曰易簀之際。”
【示例】是的,是有人到了易簀之際,朋友們才急急忙忙的為他趕辦退休手續。 ——梁實秋《退休》
【第23句】:易如破竹[yì rú pò zhú]
【解釋】像劈竹子那樣容易。形容辦事順利,毫無阻礙。
【出處】明·陶宗儀《輟耕錄·檄》:“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實先聲,易如破竹。”
“易”結尾的成語
【第1句】:冠履倒易[guān lǚ dào yì]
【解釋】比喻上下位置顛倒,尊卑不分。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楊賜傳》:“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示例】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賜傳》
【第2句】:名貿實易[míng mào shí yì]
【解釋】貿:齊等;易:變易。指名稱相似,實質不同。
【出處】《商君書·開塞》:“二者名貿實易,不可不察也。”
【第3句】:譚何容易[tán hé róng yì]
【解釋】譚:同“談”;何容:豈可,怎能容許;易:輕易。指事情做起來并不像說的那樣簡單。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臆論·五福》:“蓋做一富人,譚何容易,必至殫心極慮者數十年。”
【第4句】:駿命不易[jùn mìng bù yì]
【解釋】駿:大;易:改變。舊指天命難以更改。
【出處】《詩經·大雅·文王》:“宣鑒于殷,駿命不易。”
【示例】道光授受,謀深燕詒。駿命不易,子孫保之。 ——《宋史·禮樂志》
【第5句】:左建外易[zuǒ jiàn wài yì]
【解釋】用不正當的手段建立威權,變革法度。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教也。”司馬貞索隱:“左建,謂以左道建立威權也;外易,謂在外革易君命也。”王伯祥注:“左謂失正,外謂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
【第6句】:始終不易[shǐ zhōng bù yì]
【解釋】易:改變,違背。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出處】《周書·蘇湛傳》:“臣自惟言辭不如伍被遠矣,然始終不易,竊謂過之。”
【第7句】:居大不易[jū dà bù yì]
【解釋】本為唐代詩人顧況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維持。
【出處】唐·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示例】我雖不憚荒涼,但若購買食物,須奔波數里,則亦居大不易耳。 ——《魯訊書信集·致許壽裳》
【第8句】:公平交易[gōng píng jiāo yì]
【解釋】公平合理的買賣。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8回:“公平交易,又不化他,又不搶他,何罪之有!”
【示例】我們需要市場的公平交易,才能保證市場繁榮。
【第9句】:輕輕易易[qīng qīng yì yì]
【解釋】毫不費力,輕而易舉。
【出處】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我們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絕不讓國民黨輕輕易易地占我們的地方,殺我們的人。”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而且出于阿七的推薦,輕輕易易地去了自己心中一個'痞塊’,豈非一件極痛快的事?”
【第10句】:長安居大不易[cháng ān jū dà bù yì]
【解釋】本為唐代詩人顧況以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維持。
【出處】唐·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示例】惟是長安居大不易,乃知囊內錢空,始覺舊游如夢。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記李三三逸事
【第11句】:鐵板不易[tiě bǎn bù yì]
【解釋】易:變易,更改。像鐵板那樣不能改變。形容不變的,不可更改的。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五回:“所謂'臧谷亡羊’,其亡必多。這是鐵板不易的話。”
【示例】所以古人說得好來:慳吝揝財,必生敗家之子。這兩句話,便是從古至今鐵板不易之理。 ——清·劉璋《斬鬼傳》第五回
【第12句】:時移勢易[shí yí shì yì]
【解釋】指時代、情勢等都已發生變化。
【出處】清·杭世駿《質疑·諸史》:“時移勢易,踵事增華,亦不得獨罪商君矣。”
【第13句】:運移時易[yùn yí shí yì]
【解釋】指運數終盡,時勢變易。
【出處】《明史·金國鳳曹變蛟傳贊》:“金國鳳之善守,曹變蛟之力戰,均無愧良將材,然而運移時易,難于建功而易于挫敗。”
【第14句】:至當不易[zhì dàng bù yì]
【解釋】至:極;當:恰當;易:改變。形容極為恰當,不能改變。
【出處】明·李贄《焚書·讀史·孔明為后主寫申韓管子六韜》:“故汲長孺謂其內多欲而外施仁義,而論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謂至當不易之定論。”
【第15句】:避難就易[bì nán jiù yì]
【解釋】就:湊近,靠近。躲開難的,去找容易的做。也指做事情先從容易的做起。
【出處】《元史·文宗本紀》四:“大都總管劉原仁稱疾,久不視事,及遷同知儲政院事,即就職,僥幸巧宦避難就易。”
【示例】有些地方你的確說出了我的弱點,比如你說我避難就易地在手法上取巧。 ——巴金《生之懺悔·我的自剖》
【第16句】:生死不易[shēng sǐ bù yì]
【解釋】形容對理想、信念、友誼、盟約等忠貞不移。同“生死不渝”。
【出處】《三國演義》第八二回:“權曰:'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0回:“情之所鐘,生死不易。朕與夫人,雖歡娛未久,恩情如同海深。”
【第17句】:來之不易[lái zhī bù yì]
【解釋】來之:使之來。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財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
【出處】明·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示例】我們活著的人都不要忘記,我們的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啊。 ——何長工《紅旗插上井岡山》
【第18句】:百世不易[bǎi shì bù yì]
【解釋】千秋萬代永不改變。
【出處】《漢書·鄒陽傳》:“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臣愿大王孰計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第19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yī zhōu yī fàn,dāng sī lái chù bù yì]
【解釋】一口粥,一口飯,都應當想到來得不容易。勸告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
【出處】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示例】古語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哪!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
【第20句】:反掌之易[fǎn zhǎng zhī yì]
【解釋】反掌:反手。比喻事情十分容易辦到。
【出處】《楊家將演義·邕州儂智高叛宋》:“得了兩州,心中大喜,不勝矜夸,謂取宋天下如反掌之易耳。”
【第21句】:安危相易[ān wēi xiāng yì]
【解釋】易:變易,轉變。平安與危難互為因果,相互轉換。
【出處】《莊子·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解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實之可紀,精微之可志也。”
【示例】“安危相易,禍福相生”,事之由妄想而成者,豈獨胚胎然哉? ——章炳麟《菌說》
【第22句】:時移世易[shí yí shì yì]
【解釋】易:變。時光推移,世事隨之改變。
【出處】《梁書·侯景傳》:“假使日往月來,時移世易,門無強蔭,家有幼孤,猶加璧不遺,分宅相濟,無忘先德,以恤后人。”
【示例】《梁書·侯景傳》:“假使日往月來,時移世易,門無強蔭,家有幼孤,猶加壁不遺,分宅相濟,無忘先德,以恤后人。”
【第23句】:實非易易[shí fēi yì yì]
【解釋】易:極其容易。指某件事做起來實在不那么容易。
【出處】明·孫傳庭《恭聽處分兼瀝血忱疏》:“臣以各鎮新合之兵,辦敵實非易易,恐繩之太急,別致僨誤。”
【示例】沖濤破浪實非易易,好在張無忌和謝遜固內力深厚,周芷若和小昭也有相當修為。 ——金庸《倚天屠龍記》第三十章
【第24句】:萬世不易[wàn shì bù yì]
【解釋】易:改變。永遠不改變。亦作“萬代不易”。
【出處】《六韜·龍韜·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荀子·正論》:“士大夫以道,百姓以為俗,萬世不能易也。”
【示例】自真宗至欽宗,圣圣相傳,廟制一定,萬世不易。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一
【第25句】:不可移易[bù kě yí yì]
【解釋】易:變換。不能動搖、改變。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有所定,則知其理之確然如是,一定則不可移易,任是千動萬動,也動搖他不得。”
【示例】不過,他們就得準備實行這樣的決議,這是不可移易的。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
【第26句】:知難行易[zhī nán xíng yì]
【解釋】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
【出處】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
【示例】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
【第27句】:風移俗易[fēng yí sú yì]
【解釋】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因勢合變,遇時之容,風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示例】使四海億兆,皆能儀刑斯人,取法將來,風移俗易,教美化行,唐、虞、三代,誠可追配。 ——元·高明《琵琶記·旌表》
【第28句】:萬代不易[wàn dài bù yì]
【解釋】易:改變。永遠不改變。
【出處】《六韜·龍韜·五音》:“宮商角徵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
【示例】與其認賊作父,為后世唾罵,何不奮發鷹揚,建立萬代不易之基? ——金庸《書劍恩仇錄》第十一回
【第29句】:來處不易[lái chù bù yì]
【解釋】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財物的取得,經過了艱苦努力。
【出處】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示例】年輕人對于今天的美好生活當思來處不易。
【第30句】:時移俗易[shí yí sú yì]
【解釋】移:變動;易:改換。時代變了,社會風氣也變了。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時移則俗易。”漢·劉向《說苑·雜言》:“今夫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時移則俗易。”
【示例】及時移俗易,則通變適用,是以周、漢俶遷,隨世輕重。 ——《宋史·顏竣傳》
【第31句】:難作于易[nán zuò yú yì]
【解釋】難:難事。指難事要從簡易的地方做起。
【出處】《老子》第六十三章:“天下之難,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32句】:一字不易[yī zì bù yì]
【解釋】文字精醇,一個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襲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別人的文章。
【出處】《新唐書·文藝傳中·孫逖》:“而逖尤精密,張九齡視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示例】他一字不易地抄襲我的文章。
【第33句】:一成不易[yī chéng bù yì]
【解釋】一經形成,不再改變。同“一成不變”。
【出處】《明史·歷志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幾符合。故不能為一成不易之法也。”
【示例】至于講到絲的工業,從前發明的生產和制造方法都是很好的,但是一成不易,總不知道改良。 ——孫中山《民生主義》第四講
【第34句】:知之非難,行之不易[zhī zhī fēi nán,xíng zhī bù yì]
【解釋】惟:惟獨。懂得道理并不難,實際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出處】唐·徐惠《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惟恐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于業泰,體逸于時安。”
【第35句】:避難趨易[bì nán qiù yì]
【解釋】指避開困難的而揀容易的做。
【出處】見“避難就易”。
【示例】這就因為以前不承認簡體字的合法地位的原故,因為群眾寫字的習慣總是避難趨易的。 ——《人民日報》19【第55句】:【第6句】:1
【第36句】:忠信樂易[zhōng xìn lè yì]
【解釋】忠信:忠厚老實;樂易:歡樂,平易。指為人忠厚老實,平易近人。
【出處】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
【示例】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忠信樂易,表里一致。”
【第37句】:談何容易[tán hé róng yì]
【解釋】原指臣下向君主進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來并不象說的那樣簡單。
【出處】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漢書·東方朔傳》:“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
【示例】說的,談何容易,他肯由你要回,方才不帶他們去了。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回
【第38句】:一定不易[yī dìng bù yì]
【解釋】易:改變。原指一定下來就不變更,后形容事理正確,不可改變。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今夫權衡規矩,一定而不易,不為秦楚變節,不為胡越改容。”
【示例】然究竟半個明的,半個暗的,是一定不易的道理。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
【第39句】:文無點易[wén wú diǎn yì]
【解釋】點:涂改;易:改動。形容作文一氣呵成,不加改動。
【出處】《南史·謝脁傳》:“時荊州信去倚待,脁執筆便成,文無點易。”
“易”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時難得而易失[shí nán dé ér yì shī]
【解釋】時機難以得到而容易失掉。
【出處】《史記·齊世家》:“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寡甚安,殆非就國者也。”
【示例】時難得而易失,民難安而易危。 ——宋·蘇軾《除范純仁特授太中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進封高平郡開國侯加食邑實封余如故制》
【第2句】:馮唐易老[féng táng yì lǎo]
【解釋】漢朝馮唐身歷三朝,到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為官。感慨生不逢時或表示年壽老邁。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示例】馮唐易老雙蓬鬢,殷浩難投一紙書。 ——元·吳景奎《寄蘇伯夔詩》
【第3句】:析骸易子[xī hái yì zǐ]
【解釋】拆尸骨為炊,交換孩子而食。形容糧盡援絕的極端困境。參見“析骸以爨”。
【出處】《后漢書·來歙傳》:“昔宋執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禍。”
【示例】援救無人,困寧孤城血淚噴。析骸易子民無怨,一志同仁。 ——《胭脂血彈詞》第八回
【第4句】:未兆易謀[wèi zhī yì móu]
【解釋】兆:先兆;謀:謀劃。還沒露出破綻的時候容易謀劃。
【出處】《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第5句】:山河易改,本性難移[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指習慣成性,很難改變。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二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第6句】:化民易俗[huà mín yì sú]
【解釋】教化百姓,改變風俗。
【出處】《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而遠者懷之。”
【第7句】:渴者易飲[kě zhě yì yǐn]
【解釋】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覺得甘甜。舊時比喻久經苛政而最知對德政感恩。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第8句】:時者難得而易失[shí zhě nán dé ér yì shī]
【解釋】時機難以得到而容易失掉。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第9句】:臨敵易將[lín dí yì jiàng]
【解釋】易:改變,變換。臨到作戰之前調換將領。
【出處】《隋書·李德林傳》:“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
【示例】目今出師在即,臨敵易將,軍之大忌。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第10句】:更弦易轍[gēng xián yì zhé]
【解釋】比喻改變方法或態度。
【出處】《明史·潘塤傳》:“今春秋已盛,更弦易轍,此其時也。”
【示例】要以學力為淺深,其大旨罔有不同,固無俟于更弦易轍也。 ——清·黃宗羲《〈明文案〉序下》
【第11句】: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
【解釋】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于防備。同“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覺阇黎一念錯投胎》:“'定要廢了他,教他這太子做不成……’這是:明槍容易躲,暗劍最難防。”
【第12句】:改轅易轍[gǎi yuán yì zhé]
【解釋】轅:車轅;轍:車走過的痕跡,借指道路。改變車轅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變原來的態度和做法。
【出處】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張秦》:“其初改轅易轍,如枯弦敝軫,雖成聲而跌宕不滿人耳;少焉遂使師曠忘味,鐘期改容也。”
【示例】幸虧仙人搭救,教以改轅易轍,尋師學藝,得于無意之間夫妻相遇,豈非時來福湊耶?(清·張南莊《何典》第六回)
【第13句】:牛馬易頭[niú mǎ yì tóu]
【解釋】把牛和馬的頭互換。舊時形容雜技技巧精妙。
【出處】《后漢書·西南夷傳》:“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水,自支解,易牛馬頭。”
【第14句】:變俗易教[biàn sú yì jiào]
【解釋】改變原有的習俗和教化。
【出處】《管子七法》:“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第15句】:革風易俗[gé fēng yì sú]
【解釋】改變風氣和習俗。
【示例】我們要革風易俗,形成講科學的好風氣。
【第16句】:三軍易得,一將難求[sān jūn yì dé,yī jiàng nán qiú]
【解釋】征集成千的兵士很容易,擔找一個好的將領卻很難。形容良才難得。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陡恁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示例】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張郃雖然有罪,乃魏王所深愛者也,不可便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第17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示例】屢次說你,你總不聽。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巴金《家》
【第18句】:改弦易調[gǎi xián yì diào]
【解釋】調整樂弦,更換曲調。比喻改變態度或做法。
【出處】《晉書·忠敬王遵傳》:“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以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殫已困之財,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不敢安也。”
【示例】請復為相州,改弦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上答隆恩。 ——《隋書·梁彥光傳》
【第19句】:盛筵易散[shèng yàn yì sàn]
【解釋】盛大的宴會容易散席。比喻良辰美景不會長存,容易消失。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示例】少年歡樂事,鸞笙鳳管,曲罷宵分。怪盛筵易散,青髩難存。 ——清·王嗣槐《滿庭芳》詞
【第20句】:難得者時,易失者機[nán dé zhě shí,yì shī zhě jī]
【解釋】難:困難;時:時間;機:機會。難得的是時間,容易失去的是機會。軍事上指要抓住戰機。
【出處】明·揭喧《兵經百篇》:“難得者時,易失者機,迅而行之,速哉。”
【第21句】:改弦易轍[gǎi xián yì zhé]
【解釋】轍:車輪軋過的痕跡。琴換弦,車改道。比喻改變原來的方向、計劃、辦法等。
【出處】唐·白居易《王公亮可商州刺史制》:“況商土瘠,商人貧,可以靜理而阜安,不宜改弦而易轍。”宋·王楙《野客叢書·張杜皆有后》:“使其子孫改弦易轍,務從寬厚,亦足以蓋其父之愆。”
【示例】殿下放心,待老臣同進朝歌,直諫天子,改弦易轍,以救禍亂。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回
【第22句】:平易易知[píng yì yì zhī]
【解釋】形容文字淺顯易懂。
【出處】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賢愚皆獲其益。”
【第23句】:處易備猝[chǔ yì bèi cuì]
【解釋】猝:突然,出乎意料。處于順利的環境要防備突然事變。
【出處】《投筆膚談·達權》:“居常慮變,處易備猝。”
【第24句】:官不易方[guān bù yì fāng]
【解釋】方:標準,準則。掌握政權的人不改變行政方針。形容政局穩定,政策得人心。
【出處】《左傳·襄公九年》:“晉君類能而使之,舉不失選,官不易方。”
【第25句】:彩云易散[cǎi yún yì sàn]
【解釋】美麗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滿的姻緣被輕易拆散。
【出處】唐·白居易《簡簡吟》:“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示例】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第26句】:深耕易耨[shēn gēng yì nòu]
【解釋】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細做,及時除草。比喻精心耕種。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示例】今農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種五谷,吾得而食之。 ——《二程全書·遺書十七》
【第27句】:明白易曉[míng bái yì xiǎo]
【解釋】曉:知曉,明白。形容明白清楚,容易弄懂。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二:“不刊之典,明白易曉,非若前代之冗泛云。”
【示例】余每愛此言簡切,明白易曉,但觀者未嘗留意耳。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
【第28句】:慢易生憂[màn yì shēng yōu]
【解釋】慢:疏慢;易:輕易;憂:憂愁。疏慢輕易必然壞事,因而產生憂愁。
【出處】《管子·內業》:“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郁生疾。”
【第29句】:不易之分[bù yì zhī fèn]
【解釋】易:變;分:節操。忠貞不二的節操。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賓戲主人曰:'蓋聞圣人有壹定之論,列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
【第30句】:賢賢易色[xián xián yì sè]
【解釋】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出處】語出《論語·學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示例】公子此時,一來心里不安,二來有些發訕,三來也未免動了點兒賢賢易色,滿面周身鬧開了個難的神情兒,共總沒得什么話。 ——《兒女英雄傳》
【第31句】:時易世變[shí yì shì biàn]
【解釋】時代變遷,世事也不一樣。
【出處】晉·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第32句】:移風易尚[yí fēng yì shàng]
【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出處】明·劉基《〈蘇平仲文集〉序》:“移風易尚之機,實肇于此。”
【第33句】:強得易貧[qiǎng dé yì pín]
【解釋】指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出處】葉圣陶《文心》:“結果必然不成東西,徒然使自己后悔,供人家嘲笑,這便是'強得易貧’了。”
【第34句】:俗易風移[sú yì fēng yí]
【解釋】易:變換;移:改變。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出處】《荀子·樂論》:“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示例】是知俗易風移,必由上之所好,非夫圣明御世,亦無以振斯頹俗矣。 ——《晉書·儒林傳》
【第35句】:改姓易代[gǎi xìng yì dài]
【解釋】指朝代改換。泛指政權更替。
【出處】《宋書·符瑞志上》:“歲星入太微,內有兵亂,人主以弱。三者,漢改姓易代之異也。”
【第36句】:拔趙易漢[bá zhào yì hàn]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示例】所以他們的組織專爭取同伍的人,埋頭苦干,意欲將新軍中除滿人與官長外,全體運動成熟,一舉而拔趙易漢。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
【第37句】:功者難成而易敗[gōng zhě nán chéng ér yì bài]
【解釋】功;功業、事業。事業的成功非常難,但失敗卻很容易。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第38句】:改節易操[gǎi jié yì cāo]
【解釋】改、易:改變。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
【出處】《三國志·吳志·黃蓋傳》:“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
【示例】彼有改節易操者,必其始非真性,有矯而為之者。 ——明·歸有光《上王御史書》
【第39句】:改名易姓[gǎi míng yì xìng]
【解釋】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為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出處】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三:“其后往往私創庵院,濫將無籍之徒收充,亦有逃軍囚匠改名易姓,削發頂冠,人莫之識。”
【示例】明·余繼登《典故紀聞》第13卷:“亦有逃軍囚匠改名易姓,削發頂冠,人莫之識。”
【第40句】:變古易俗[biàn gǔ yì sú]
【解釋】改變傳統的法制和習俗。
【出處】《楚辭·九辯》:“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
【第41句】:不易之典[bù yì zhī diǎn]
【解釋】不變的法則。
【出處】宋·顏延之《赭白馬賦》:“教敬不易之典,訓人必書之舉。”
【第42句】:畫鬼容易畫人難[huà guǐ róng yì huà rén nán]
【解釋】比喻憑空瞎說很容易,但是要想有真才實學卻需下一番功夫才能獲得。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畫鬼容易畫人難。”
【示例】俗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人是很難刻畫的。
【第43句】:不易乎世[bù yì hū shì]
【解釋】易:變。不因世道的改變而改變操守。
【出處】《周易·乾》:“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第44句】:馬鹿易形[mǎ lù yì xíng]
【解釋】出自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文苑傳上·崔琦》:“不能結納貞良,以救禍敗,反復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欲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第45句】:改途易轍[gǎi tú yì zhé]
【解釋】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
【出處】清·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
【第46句】:鼴鼠易盈[yǎn shǔ yì yíng]
【解釋】田鼠到河邊喝水,喝一些就飽了。比喻所需極有限。
【出處】《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示例】自漸乎鼴鼠易盈,非嗜其熊蹯獨美。 ——《十國春秋·韋莊傳》
【第47句】:變名易姓[biàn míng yì xìng]
【解釋】改換了原來的姓名。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
【示例】日三食,慎勿忘,但過萬日,仍自縱橫,變名易姓,升天游兵皆可耳。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八十二
【第48句】:江山易改,稟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解釋】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示例】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他寧死不屈。
【第49句】:三寫易字[sān xiě yì zì]
【解釋】指古書傳寫易致差錯。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示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至于經典隱暖,方冊紛綸,簡蠹帛裂,三寫易字。”
【第50句】:通俗易懂[tōng sú yì dǒng]
【解釋】廣大人民群眾都能懂得。
【出處】鄧小平《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這十六個字,通俗易懂。”
【示例】我們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報告。
【第51句】:未易之才[wèi yì zhī cái]
【解釋】指具有別人代替不了的才能。
【出處】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旬初辟大民掾,桓溫至重之,常稱王掾必為黑頭公,未易才也。”
【第52句】:改弦易張[gǎi xián yì zhāng]
【解釋】猶改弦更張。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論》:“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改弦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知己乎?”
【第53句】:以羊易牛[yǐ yáng yì niú]
【解釋】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一個。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示例】東床已招佳選,何知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第54句】:平易近民[píng yì jìn mín]
【解釋】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同“平易近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示例】和州之政平易近民,百姓至今德如父母。 ——宋·陳亮《與韓子師侍郎書》
【第55句】:變故易常[biàn gǔ yì cháng]
【解釋】改變傳統的法制和準則。
【出處】《逸周書·史記》:“好變故易常者亡,昔陽氏之君,自伐而好變,事無故業,官無定位,民運于下,陽氏以亡。”
【示例】變故易常,乃為政之大忌;嚴刑酷罰,非致治之弘規。 ——《周書·顏之儀傳》
【第56句】:變色易容[biàn sè yì róng]
【解釋】變、易:改變。色、容:臉色、表情。形容驚惶失措的神情。
【出處】《戰國策·秦策·范睢說秦王》:“是日見范睢,見者無不變色易容。”
【第57句】:杼井易水[shū jǐng yì shuǐ]
【解釋】杼:通“抒”,取出;易:改變,變換。清除井中的淤泥,使水流通暢。
【出處】《管子·禁藏》:“鉆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
【第58句】:不易之論[bù yì zhī lùn]
【解釋】易:改變。不可更改的言論。形容論斷或意見非常正確。
【出處】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成周三代之際,圣人多生儒中,兩漢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論也。”
【示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確是不易之論。
【第59句】:拔旗易幟[bá qí yì zhì]
【解釋】旗:旗幟;易:換。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示例】我已經無能為力了,趁早拔旗易幟,讓別人干吧。
【第60句】:江山易改,秉性難移[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解釋】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第61句】:陰陽易位[yīn yáng yì wèi]
【解釋】比喻君臣互換其位或地位截然不同的人物互換其位。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第62句】:小器易盈[xiǎo qì yì yíng]
【解釋】盈:滿。器物小,容易滿。原指酒量小。后比喻器量狹小,容易自滿。
【出處】漢·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小器易盈,先取沈頓。”
【示例】就是作人奴隸,貧賤終身,卻沒有個殺人之禍。總是小器易盈,貪得無厭,有此橫事。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
【第63句】:移易遷變[yí yì qiān biàn]
【解釋】指遷移變化。
【出處】明·張居正《答中溪李尊師論禪》:“意生分段之身,剎那移易遷變,人烏得而知之。”
【第64句】:平心易氣[píng xīn yì qì]
【解釋】心情平和,態度冷靜。同“平心靜氣”。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第33卷:“橫渠論看詩,教人平心易氣求之,到他說詩,又卻不然。”
【第65句】:行易知難[xíng yì zhī nán]
【解釋】行:實施;知:知曉。實行容易,但通曉其道理卻很困難。
【出處】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二講:“天下的事情,的確是行易知難。”
【示例】說行易知難,真是確切不移。 ——葉圣陶《某城紀事》
【第66句】:改容易貌[gǎi róng yì mào]
【解釋】改、易:改變;容、貌:神色、相貌。變了神色或模樣。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而子學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示例】你就是改容易貌,我還是能認識你。
【第67句】:不易之地[bù yì zhī dì]
【解釋】每年可以耕種的肥沃的土地。
【出處】《周禮·地官·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晦。一易之地家二百晦。再易之地家三百晦。”
【第68句】:棄易求難[qì yì qiú nán]
【解釋】丟掉容易的而尋求困難的。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伏湛傳》:“陛下舍近務遠,棄易求難,四方疑怪,百姓恐懼,誠臣之所惑也。”
【第69句】:改柯易葉[gǎi kē yì yè]
【解釋】指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
【出處】《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示例】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之也。 ——章炳麟《革命道德說》
【第70句】:難進易退[nán jìn yì tuì]
【解釋】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慮,去官時唯恐不速。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
【示例】在親闈喜少懼多之日,實人子難進易退之時。 ——清·袁枚《上尹制府乞病啟》
【第71句】:出陳易新[chū chén yì xīn]
【解釋】猶吐故納新。去掉舊的換成新的。
【出處】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查交代》:“倉谷與庫銀并重,今年有常平捐谷,照地畝勸輸谷,各有款項。且每年出陳易新,或糶或貸,俱秋收時還倉。”
【示例】往者湛恩下南國,俱槽十萬防災兇。出陳易新有良法,要今江左無疲癃。 ——清·沈德潛《旱》詩
【第72句】:改曲易調[gǎi qǔ yì diào]
【解釋】比喻改變策略或做法。
【出處】《三國志·魏志·蔣濟傳》:“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公聽并觀,若事有未盡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將改曲易調,遠與黃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跡,豈近習而已哉!”
【第73句】: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jī zhě yì wéi shí,kě zhě yì wéi yǐn]
【解釋】饑餓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飲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滿足。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示例】兄能與協和交歡,此則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之會。 ——章炳麟《與熊克武書》
【第74句】:明槍容易躲,暗劍最難防[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
【解釋】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于防備。同“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出處】明·葉憲祖《鸞鎞記·挫權》:“待我到丞相跟前去,背他一場是非,叫他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第75句】:以亂易暴[yǐ luàn yì bào]
【解釋】以:用;易:改變,更換;暴:殘暴。用殘暴勢力代替殘暴勢力。指統治者換了,暴虐的統治沒有改變。
【出處】《樂府詩集·采薇操》:“登彼高山,言采其薇。以亂易暴,不知其非。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適安歸。”
【示例】割牲而盟以為信,因四內與共頭以明行,揚夢以說眾,殺伐以要利,以此紹殷,是以亂易暴也。 ——《呂氏春秋·誠廉》
【第76句】:變古易常[biàn gǔ yì cháng]
【解釋】改變傳統的法制和準則。
【出處】語出《韓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無變古,毋易常。’”
【示例】《春秋》之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者,謂幸國。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第77句】:交能易作[jiāo néng yì zuò]
【解釋】指交換各業的勞動成果而互相獲益。
【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治國》:“故先王使農、土、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示例】五材百物,民皆用之,必各有職業,交能易作,然后其享之也安。 ——清·方苞《甲辰示道希兄弟》
【第78句】:取易守難[qǔ yì shǒu nán]
【解釋】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形容創業容易,守業難。
【出處】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示例】廷弼不得已出關,次右屯,而馳奏海州取易守難,不宜輕舉。 ——《明史·熊廷弼傳》
【第79句】:移風易俗[yí fēng yì sú]
【解釋】移:改變;易:變換。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出處】《荀子·樂論》:“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示例】我們要移風易俗,形成講科學的好風氣。
【第80句】:平原易野[píng yuán yì yě]
【解釋】平坦而無險阻的原野。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張魏公三戰本末略》:“浚于是欲謀大舉,乃召端問之,端曰:'平原易野,賊便于沖突。’”
【第81句】:峣峣者易折[yáo yáo zhě yì zhé]
【解釋】峣峣:高直的樣子;折:損壞。比喻剛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
【出處】漢·李固《遺黃瓊書》:“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示例】一個人胸懷大志,可一生又筆筆含鋒不露,這就不容易。峣峣者易折。鋒芒畢露是最蠢的…… ——柯云路《夜與晝》下卷第十九章
【第82句】:冰山易倒[bīng shān yì dǎo]
【解釋】冰山遇到太陽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長久依賴的靠山。
【出處】《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雖待我不薄,奈他年壽無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示例】人們紛紛投靠宰相楊國忠,張彖卻認為冰山易倒,決不依附權貴。
【第83句】:改轍易途[gǎi zhé yì tú]
【解釋】轍:車行過的痕跡,指道路。改變行車道路,另走別的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
【出處】唐·楊夔《復宮闕后上執政書》:“前車已覆,后車豈可躡而行之,固當改轍易途,以取其不傾不蹶;道路之人,亦知此為至計,況廊廟帷幄之畫,豈不以是為急哉。”
【示例】勉吾子改轍易途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明·朱之瑜《端亭記》)
【第84句】:峣峣易缺[yáo yáo yì quē]
【解釋】峣峣:高直的樣子;缺:損壞。比喻剛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
【出處】《后漢書·黃瓊傳》:“常聞語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第85句】:以暴易暴[yǐ bào yì bào]
【解釋】以:用;易:改變,更換;暴:殘暴。用殘暴勢力代替殘暴勢力。指統治者換了,暴虐的統治沒有改變。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示例】吏轉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游移不敢即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周三》
【第86句】:改張易調[gǎi zhāng yì diào]
【解釋】更換琴弦,變換聲調。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態度。
【出處】《晉書·瑯邪悼王煥傳》:“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已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殫已困之財,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示例】至于取士之途不溥,沙汰之理未精。而舅屬當銓衡,宜須改張易調。 ——《北史·崔亮傳》
【第87句】:移宮易羽[yí gōng yì yǔ]
【解釋】宮、羽:古代樂曲中的兩種曲調名。原指樂曲換調。后也比喻事情的內容有所變更。
【出處】宋·周邦彥《意難忘·美人》詞:“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
【示例】馀香應未泯,憑君重唱金縷。移宮易羽,縱有離愁休怨訴。 ——宋·楊無咎《倒垂柳》詞
【第88句】:改操易節[gǎi cāo yì jié]
【解釋】改、易:改變。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
【出處】《三國志·吳志·黃蓋傳》:“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
【第89句】:拔趙幟易漢幟[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出處】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韓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于是潰不成軍,終于
【示例】妻與生用拔趙幟易漢幟計,笑而行之。 ——清·薄松齡《聊齋志異·人妖》
【第90句】:輕而易舉[qīng ér yì jǔ]
【解釋】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費力氣。
【出處】《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示例】事情并不象宋福想的那樣輕而易舉。 ——楊朔《漁笛》
【第91句】:平易近人[píng yì jìn rén]
【解釋】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
【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示例】凡昌黎(韓愈)與東野(孟郊)聯句,必字字爭勝,與他人聯句,則平易近人。——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三
【第92句】:呼蛇容易遣蛇難[hū shé róng yì qiǎn shé nán]
【解釋】把蛇引過來容易,但要把它趕走就困難了。比喻招小人來容易,而要把他打發走就困難了。
【出處】江東老蟫《京本通俗小說》第十三回:“你將為常言俗語道:呼蛇容易遣蛇難。怕日久歲深,盤費重大。”
【第93句】:眾擎易舉[zhòng qíng yì jǔ]
【解釋】擎:往上托。許多人一齊用力,容易把東西舉起來。比喻大家同心協力就容易把事情辦成。
【出處】明·張岱《募修岳鄂王祠姆疏》:“蓋眾擎易舉,獨力難支。”
【示例】現在我們大家替他打算,眾擎易舉,已有個成數了,不日便可奉請開復。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
【第94句】:別易會難[bié yì huì nán]
【解釋】分別容易,相會卻難。常用來表示不忍離別的深情或別后的無限思念。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篇》:“別易會難,古人所重。”
【第95句】:以暴易亂[yǐ bào yì luàn]
【解釋】以:用;易:改變,更換;暴:殘暴。用殘暴勢力代替殘暴勢力。指統治者換了,暴虐的統治沒有改變。
【出處】《后漢書·宦者傳》:“雖袁紹龔行,芟夷無余,然以暴易亂,亦何云及!”
【示例】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亂,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后嗣何觀! ——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
【第96句】:顯而易見[xiǎn ér yì jiàn]
【解釋】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顯,極容易看清楚。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結構第一》:“此顯而易見之事,從無一人辯之。”
【示例】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討伐派的失望,已顯而易見。 ——毛澤東《關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
【第97句】:變風易俗[biàn fēng yì sú]
【解釋】指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倒斂……變風易俗,化于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示例】浩曰:“太祖用漠北淳樸之人,南人漢地,變風易俗,化洽四海,自與羲、農、舜、禹齊烈,臣豈能仰名?” ——《北史·崔浩傳》
【第98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qiān jūn yì dé,yī jiàng nán qiú]
【解釋】指將才難得。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陡恁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示例】史臣論秦事,以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穆公信孟明之賢,能始終任用,所以卒成霸業。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六回
【第99句】:變心易慮[biàn xīn yì lǜ]
【解釋】改變思想;改變打算。
【出處】《荀子·儒效》:“四海之內,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
【示例】[寡人]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愿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 ——《史記·張儀列傳》
100、單則易折,眾則難摧[dān zé yì zhé,zhòng zé nán cuī]
【解釋】勢孤力單,容易受人欺負;從多氣壯,別人不敢欺侮。
【出處】《北史·吐谷渾傳》:“單則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也。”
10【第1句】:經師易遇,人師難遭[jīng shī yì yù,rén shī nán zāo]
【解釋】經師:古代教官;人師:為人師表的人;遭:遇到。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到,為人師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難遇到。
【出處】晉·袁宏《后漢紀·靈帝紀》:“昭曰:'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示例】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愿在左右,供給灑掃。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桓帝延熹七年》
10【第2句】:不易一字[bù yì yī zì]
【解釋】不更動一個字。形容文章寫得又快又好。
【出處】《新唐書·王勃傳》:“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
【示例】他不易一字地抄襲我的作品。
10【第3句】:移天易日[yí tiān yì rì]
【解釋】易:更換。比喻野心家篡奪政權。
【出處】《晉書·齊王冏傳》:“趙庶人聽任孫秀移天易日。”
10【第4句】:東西易面[dōng xi yì miàn]
【解釋】指東西方向顛倒。后比喻是非顛倒,視聽淆亂。
【出處】漢·賈誼《新書·審微》:“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
【示例】媢疾之臣相繼而居腹之心,其術百變,能使東西易面,人主自為轉移而不覺耳。 ——清·方苞《跋<石齋黃公手>札》
10【第5句】:淺顯易懂[qiǎn xiǎn yì dǒng]
【解釋】淺顯:淺近明顯。道理或寓意淺顯,容易理解、明白。
【示例】寬嚴相濟其政乃安,這本是淺顯易懂的道理,可王士俊之流就偏要曲解,想以不孝之名加罪于朕。 ——二月河《乾隆皇帝》二十七
10【第6句】:明槍易躲,暗箭難防[míng qiāng yì duǒ,àn jiàn nán fáng]
【解釋】明處來的槍容易躲開,暗中射來的箭難以提防。比喻種種公開的和隱蔽的攻擊。
【出處】元·無名氏《獨角牛》:“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示例】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不如跳入水內浮出去罷。(明·無名氏《鬧銅臺》)
10【第7句】:革圖易慮[gé tú yì lǜ]
【解釋】改變計謀策略。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若乃天啟尊心,革圖易慮,則我將軍匍匐悲號于將軍股掌之上。”
10【第8句】:多易多難[duō yì duō nán]
【解釋】多易: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多難: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就會遇到很多困難。
【出處】《老子·德經》:“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10【第9句】:不易之道[bù yì zhī dào]
【解釋】易:變。永久不變的規律。
【出處】《莊子·天道》:“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1【第10句】:通工易事[tōng gōng yì shì]
【解釋】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余的換沒有的。同“通功易事”。
1【第11句】:流光易逝[liú guāng yì shì]
【解釋】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處】宋·宋祁《浪淘沙近》:“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覺韶光換。”
【示例】勝會難逢,流光易逝。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六回
1【第12句】:改柯易節[gǎi kē yì jié]
【解釋】改變枝葉。比喻改變操行、氣節。
【出處】《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枝易葉。”
【示例】凡立身行己,利物濟人,皆吾本分內事,即便磨竭終身,必不改柯易節。 ——清·李盤《與李仲林》
1【第13句】:拔幟易幟[bá zhì yì zhì]
【解釋】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占有。
【出處】《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示例】如今這里已拔幟易幟,另換新主了。
1【第14句】:革心易行[gé xīn yì xíng]
【解釋】指改正錯誤思想,改變錯誤行為。
【出處】漢·賈誼《新書·先醒》:“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田改豐)馂,晝學道而夕講之。”
【示例】南越王甚嘉被惠澤,蒙休德,愿革心易行,身從使者入謝。 ——《漢書·嚴助傳》
1【第15句】:安危相易,禍福相生[ān wēi xiāng yì,huò fú xiāng shēng]
【解釋】易:變易,轉變。平安與危難互相轉化,災禍與幸福互為因果。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示例】'安危相易,禍福相生’,事之由妄想而者,豈獨胚胎然哉? ——章炳麟《菌說》
1【第16句】:通功易事[tōng gōng yì shì]
【解釋】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余的換沒有的。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
【示例】于是通功易事,擇其公且賢者,立而為之君。 ——嚴復《辟韓》
1【第17句】:平易遜順[píng yì xùn shùn]
【解釋】性情溫和安靜,待人謙遜禮讓。
【出處】《新唐書·杜佑傳》:“為人平易遜順,與物不違忤,人皆愛重之。”
【示例】為人平易遜順,與物無忤,人皆樂與親近,故得以功名終身。 ——蔡東蕃《唐史演義》第七十二回
1【第18句】:悲歌易水[bēi gē yì shuǐ]
【解釋】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出處】見“悲歌擊筑”。
【示例】悲歌易水無豪俠,買骨金臺有鈍駑。 ——清·丘逢甲《十一月<久旱得雨初霽飲人境廬時聞和局將定>詩韻》
1【第19句】:難易相成[nán yì xiāng chéng]
【解釋】成:變化。指難和易是相互轉化的。
【出處】《老子》第二章:“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1【第20句】:知易行難[zhī yì xíng nán]
【解釋】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出處】《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示例】現在提出這問題,蓋亦知易行難,遂只得空口說白話,而望墾辟于健者也。 ——魯迅《準風月談·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1【第21句】:撫梁易柱[fǔ liáng yì zhù]
【解釋】撫:用手托著;易:更換。指用手托房梁,更換房柱。形容人力大無窮。
【出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示例】夫桀、紂之君,握鉤伸鐵,撫梁易柱,手格熊羆,走及虎兕,力甚也。 ——唐·皮日休《鹿門隱書六十篇序》
1【第22句】:以呂易嬴[yǐ lǚ yì yíng]
【解釋】把呂姓代替嬴姓。比喻異姓亂宗。
【出處】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至若景泰以呂易嬴,是嬴亡于莊襄之手:弱晉以牛易馬,是馬滅于懷愍之時。”
【示例】若欲以呂易嬴,則吾豈敢。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答慶樹齋少宰》
1【第23句】:交易不成仁義在[jiāo yì bù chéng rén yì zài]
【解釋】交易:做生意;仁義:仁愛和正義。生意雖沒有做成,但感情和義氣還是存在的。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二十四回:“買賣中的規矩,交易不成仁義在,雖然木料沒批,酒肴是要預備的。”
1【第24句】:器小易盈[qì xiǎo yì yíng]
【解釋】盈:滿。器物小,容易滿。原指酒量小。后比喻器量狹小,容易自滿。
【出處】漢·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小器易盈,先取沈頓。”
【示例】若令器小易盈,妄自尊大,那些驕傲俗吏看見,真要愧死。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